小聪同学在江边捡到一块漂亮的鹅卵石,他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它的密度。
(1)如图甲所示,小聪在调节天平横梁平衡过程中的错误操作是_________
(2)小聪纠正错误后,正确测量出了鹅卵石的质量,如图乙所示,则鹅卵石的质量为_________g
(3)小聪将鹅卵石放入盛有50mL水的量筒中,静止时液面如图丙所示,则鹅卵石密度为_________kg/m3,若鹅卵石掉了一半,则剩下的鹅卵石的密度为_________kg/ m3。
(4)小聪根据所测数据,在图丁上描出一个对应的点A,接着他又换用另一石块重复上述实验,将所测数据在图上又描出了另一个对应的点B,若ρA、ρB分别代表鹅卵石和另一石块的密度,则ρA_________ρB(选填“﹥”、“=”或“﹤”)
小伟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1)小伟在组装器材时,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并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水平直线上,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凸透镜始终固定在光具座50cm刻度线处。当蜡烛距离凸透镜15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________的实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3)接下来小伟将蜡烛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为了能在光屏上再次看到烛焰清晰的像,他应将光屏向_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此时的像与步骤(2)中的像相比,大小将变_________;
(4)如图乙所示,小伟将蜡烛固定在光具座1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再次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利用该成像规律制成的光学仪器是_________(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
(5)在图乙中,当小伟把蜡烛向右移动到在光具座45cm刻度线处,光屏上没有烛焰的像,要观察到烛焰的像,眼睛要放在_________(选填“蜡烛”或“光屏”)这一侧。
(6)蜡烛随着燃烧而变短,为了使像仍能成在光屏中央,这时最合理的调整是_________;
A.只需将凸透镜向下移动一些 B.只需将光屏向上移动一些
C.将凸透镜和光屏都向下移动一些 D.以上方法都可以
小普利用图甲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实验时,不采用平面镜面采用透明薄玻璃板,不仅能观察到蜡烛的像,也便于_________;
(2)将薄玻璃板放在水平桌面上,在玻璃板的一侧点燃蜡烛A,透过玻璃板观察另一侧蜡烛A的像:再拿另一支外形完全相同的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调整蜡烛B的位置,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_________,蜡烛B替代的是_______(选填“蜡烛A”、“蜡烛A的像” 或“蜡烛B的像”),看到的蜡烛是由光的_________(填“反射”或“折射”)形成的。
(3)图乙是小普某次测量蜡烛A到平面镜的距离L为______cm,蜡烛到它的像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cm。
(4)若将玻璃板向左倾斜,如图丙所示,观察到蜡烛A的像的大致位置在图中的_________(选填“①”或“②”)处。
一束光线AO与水平方向成30°角斜射到平静的水面上。
(________)
(1)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AO的反射光线OB;
(2)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AO的折射光线OC的大致方向。
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中,如图甲小华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的径迹,接着她把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如图乙),在纸板上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由此得出______________的结论。在图甲所示的实验中如果让光沿FO方向射到镜面,会发现反射光沿OE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______________。
我们常说“铁比木头重”是指铁的_______ 比木头大,冬天里,户外装有水的水缸常会出现破裂是因为水缸里的水结成冰后,其密度______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体积_____ (选填“变大” 、“变小”或“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