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物理试题 >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如图甲所示,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透镜下方,平行...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如图甲所示,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透镜下方,平行地放上白纸,测出透镜与白纸间距s和对应的白纸被烤焦时间t,绘出图像如图乙所示,则可判断该透镜的焦距f______cm

(2)调整器材高度时,应_______(选填“点燃”或“不点燃”)蜡烛;

(3)进行实验时,将蜡烛移至如图丙所示位置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中央观察到倒立、_______的实像。

 

10 点燃 缩小 【解析】 (1)[1]由图乙可知,当透镜与白纸间距s=10cm时,白纸被烤焦的时间t=3min,所用的时间最短,说明太阳光经过凸透镜会聚后该点的温度最高,这个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则测出透镜与白纸距离即为焦距f=10cm。 (2)[2]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中实验的要求,必须让三者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使其成像在光屏的中心;只有先将蜡烛点燃,才可以确定烛焰的中心,所以点燃蜡烛应在调整高度之前。 (3)[3]蜡烛移至25cm刻度线处时,物距 u=50cm-25cm=25cm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实验∶测量液体的密度

(实验器材)托盘天平、量筒、烧杯、酱油

(实验原理)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

(1)将天平放水平,当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右侧,就立即测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这样测出的总质量比真实值会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2)重新调节天平平衡,按如下步骤实验:

①用天平称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m1

②把烧杯中的酱油___________,读出酱油的体积V

③用天平称出_______的总质量m2

④根据m1m2计算出倒出部分的酱油质量m

⑤将mV带入公式中,计算出酱油的密度;

(实验拓展)

用弹簧测力计、烧杯、水、薄塑料袋也能测量酱油的密度;

(3)将适量的酱油装入薄塑料袋,排出空气后扎紧袋口,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重力为3.6N;然后用弹簧测力计提着塑料袋浸没在水中,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示数为____N。此时装了酱油的薄塑料袋所受浮力为____ N

(4)若水的密度为1.0×103kg/m3,则可计算得出酱油的密度为____________kg/m3g10N/kg)。

 

查看答案

亲爱的同学,请你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答下列问题:

(1)电压表使用前需要_______,用电压表准确测量两节串联5号电池两端电压,电压表指针偏转如图甲所示,此两节电池两端电压为_______ V

(2)如图乙所示,是某款检测软件的手机截图,利用该软件可以检测______,检测值为____。电阻箱是应用电阻串联的规律制成的,图丙是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AB是将它连入电路的接线柱,改变旋钮(即图丙中指针)位置调节电阻值,从丙图中可读出此时的阻值为______ Ω;

(3)如图丁所示是一种物理天平,物理天平也是等臂杠杆,它上面有一个重垂线,其作用是用来判断天平的底座是否_______;它的分度盘和指针朝下,当指针偏向分度盘右侧时,右边的平衡螺母应向_______边调节,才能使物理天平平衡。

 

查看答案

孝顺的小孙子在网上给爷爷买了一只取暖器邮寄回老家图为取暖器的电路原理图,已知R1=R2,通过将开关S置于不同的位置,可以实现“高温”和“低温”两种状态的变换,铭牌见下表(“低温”档功率空出):

(1)R1的电阻是多少?

(2)“低温”档正常工作时的功率是多少?

(3)若某房间内空气质量为30kg,空气温度为10℃,设空气的比热容为1.0×103J/kg·℃)且保持不变,用该电暖器的“髙温”档正常工作10分钟,放岀热量的20%被房间内的空气吸收,那么可使此房间的空气温度升高到多少℃?

 

查看答案

如图甲所示,电源电压U=8VR1为定值电阻,阻值为20Ω,R为滑动变阻器,R的最大阻值为50Ω,小灯泡上标有“6V”字样,小灯泡的I-U关系如图乙所示。求∶

(1)小灯泡正常工作时通过灯丝的电流;

(2)S闭合,S1S2都断开时,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使小灯泡正常发光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

(3)SS1S2都闭合时,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到何处时,整个电路消耗的总功率最小,这个最小功率是多少?

 

查看答案

重力为G,底面积为S的平底薄壁容器,放在水平地面上,如图所示,容器内装有质量为m的水,水深为h。请你推算(温馨提示水的密度用ρ表示,推算结果都用所给字母表示)

(1)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P水;

(2)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力F水;

(3)容器对地面的压强p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