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请根据所学知识
(1)一木块静止在表面粗糙的木质水平桌面上,它共受到____个力的作用,所受重力与____是一对平衡力。将木块换成条形磁铁甲,如图 1 所示,条形磁铁乙向左运动,逐渐靠近条形磁铁甲,A、N 为异名磁极,若甲始终静止,甲所受摩擦力的方向向____(选填“左”或“右”)。
(2)如图 2 所示为机场的水平电梯,电梯带着小昊以相同速度匀速前进,此时小昊____(选填“有” 或“没有”)受到电梯施加的摩擦力;电梯忽然停止工作,行李箱由于____向前滑行,小海迅速用向下的力按着行李箱使之停下,这是通过____方法来增加摩擦力。
如图甲所示,是某品牌的“无油空气炸锅”,其原理是利用循环的热空气流加热食物,工作电路如图乙所示。使空气循环流动的电风扇标有“220V 44W”的字样,R1、R2为加热空气的电热丝,其中R1的阻值为50Ω。在某次烤薯条的过程中,定时开关始终闭合,温控开关闭合5min然后断开1min,如此循环,求此过程中:(不考虑温度对电阻的影响)
(1)温控开关闭合,R2阻值调为零时,通过干路的电流为多大?
(2)R2阻值调为零,当定时开关显示已工作6min时,R1一共产生的热量为多少焦?
(3)温控开关闭合,调节R2的阻值使其两端电压为20V,此时电路的总功率为多大?
一辆轿车以72km/h的速度在水平路面上沿直线匀速行驶10min,轿车的质量为1.5t,行驶时所受阻力为车重的0.2倍(g取10N/kg)。求:
(1)汽车受到的牵引力;
(2)在这段时间内牵引力所做的功;
(3)在这段时间内牵引力所做的功的功率。
为测定“额定电压为 2.5V 的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
(1)实验时,若无论怎样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小灯泡始终不亮,但电压表有示数,电流表示数几乎为零,则故障的原因可能是____(选填“电流表与导线”或“灯泡与灯座”)接触不良。
(2)故障排除后,闭合开关,变阻器滑片 P 在某处时,电压表示数为 2V,电流表示数如图乙所示。若想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 向____端(选填“左”或“右”)移动。
(3)当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电流表示数如图丙所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____W。在初中学习阶段, 我们通常把电流表的电阻近似看作 0,把电压表看作断路,这是一种理想模型。实际上,电流表也有一定的阻值,电压表中也有较小的电流,因此,我们用以上方法测出的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比真实值偏____。
如图所示,是炜城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装置。
(1)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目的是为了____。
(2)如图甲所示,在实验中,小红看到蜡烛 A 两个不重合的像,为了减小这个影响,下列做法可行的是___(选填序号);
A.换用较薄的玻璃板 B.换用较厚的玻璃板 C.调整观察的角度,使像重合。
(3)实验步骤 a、b、c、d 的合理顺序是____(填写步骤前字母)。
a.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在纸上用笔画线确定玻璃板的位置。
b.拿另一支完全相同的没有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的后方,移动到某一位置时,发现该蜡烛与被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在纸上记下该蜡烛的位置A'。
c.改变玻璃板前蜡烛的位置,重复以上实验,在纸上记录物与像的位置 B、B';C、C'(如图乙所示)。
d.点燃蜡烛放在玻璃板前,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在纸上记录蜡烛的位置 A。
(4)在竖立的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 A,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B 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
(5)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 A'、B'、C'与物 A、B、C 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为了得到更多的实验结论,接下来小明应该进行的操作是:分别连接 AA’、BB’、CC’,发现它们的连线都与玻璃板___,且它们分别到玻璃板的距离都____。
(6)实验时应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来硏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优点在于既能看到点燃蜡烛 A 的像,又能看到后面没有点燃的蜡烛 B,其原理为(______)
A.两者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B.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后者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两者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D.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后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如图所示,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中:小宇同学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至标尺左端0刻度线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右侧,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调,使天平横梁平衡。
②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29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盐水,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则盐水的质量是____g。再将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盐水的密度为____kg/m3,小宇用的那种方法测出盐水密度会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