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题后问题:
汽车防冻液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
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考虑到混合液比例不当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
(1)如图打开水箱盖时,上方冒出的“白气”,这是什么现象______?
(2)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_____.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3)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_____.
A.30% B.40% C.60% D.90%
(4)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其原因是什么_________ ?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某兴趣小组探究纸锥在空气中下落的规律。他们取三个完全相同的质量为m的纸锥,编号为甲、乙、丙,其中在乙纸锥中固定质量为3m小球,在丙纸锥中固定质量为8m小球,再让纸锥从不同高度分别自由落下,并以竖直砖墙为背景,当进入竖直砖墙的区域时,用照相机通过每隔相等的时间曝光一次的方法记录纸锥的运动过程,如图是其中一段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三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________(选填:甲、乙、丙)。
(2)以地面为参照物,甲、乙向_______运动,以丙为参照物,甲、乙向_______运动。
(3)乙的速度是甲速度的_______倍。
如图甲所示,底面积为S1=200cm的容器内装有适量的某种液体,A为圆柱形木块,质量为400g,其底面积为S2=100cm,C为压力传感器,用F表示压力传感器的示数,h表示木块A的下表面与液面的距离。小明同学想利用此装置探究F与h的关系,它先把木块A放入液体中,当木块A静止时,测得木块A的下表面与液面的距离为h1,小明再用轻杆B向下压,逐渐改变h的大小,并记录下与之相对应的压力F的数值,依据数据得到了如图乙所示的图像,此过程中液体始终没有溢出。不计传感器C和轻杆B的重力和体积,g=10N/kg)
(1)求物体A的密度;
(2)求容器内液体的密度;
(3)若此时液面距离容器底部0.16m,求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
住在禅城的小明一家在国庆假期自驾车外出旅游,返程时发现了如图所示交通指示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交通指示牌到禅城最快需要多少时间?
(2)若小明爸爸驾车从交通指示牌处以规定的最大车速匀速行驶了0.5 h,在余下路程中遇到了堵车,花费了1 h才到达禅城,那么在余下路程中汽车平均速度为多少?
小明同学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时,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请你根据小明的实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A与E两图所示的实验数据,可知物体A浸没在盐水中所受的浮力为__________N。
(2)若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可选用的操作是(填序号)__________。
(3)在小明实验的基础上,根据有关实验数据,可以计算出:物体A的体积为____cm3,盐水的密度为___kg/m3。
小明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处由静止滑下,分别标记出小车在水平面的毛巾、棉布、木板表面的停止位置。
(1)小车在相同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是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______相同;
(2)标记a是小车在_______(选填“毛巾”、“棉布”、“木板”)表面停下来的位置,分析可知,水平表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_______(选填“快”、“慢”);
(3)如果水平面绝对光滑,那么小车的运动状态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
(4)在此实验基础上通过推理可知观点_______(选填“A”或“B”)是正确的。
A.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B.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