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改正下列病句,并说明理由。(4分) (1)他不仅能用新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而且...

改正下列病句,并说明理由。(4分)

(1)他不仅能用新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而且还能吃透这些理论的精神。

(2)校对的正确、装帧的美观、印刷质量的好坏,都是我们应当做到的。

 

(1)把“能用新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与后边的“还能吃透这些理论的精神”换位,因为“不仅……而且”表示递进关系,应该先“吃透”,才能“用”。(2分,改正和说理由各1分) (2)把“好坏”改成“保证”,因为“好坏”与后面的“做到”不搭配。(2分,同上)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   )句是复句。(2分)

A.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传来阵阵厮杀声。

B.片面地强调读书,而不关心政治,或者片面地强调政治,而不努力读书,都是极端错误的。

C.一轮红日在东方冉冉升起,灿烂的光辉照亮了大地。

D.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的教育意义。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目前,水资源紧缺的状况正以锐不可当之势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理应引起高度重视。

B.黄山的石、雾、松是大自然的造化,真是鬼斧神工,令人赞叹不已。

C.正因为他有自命不凡的崇高理想,才在工作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D.他操作计算机非常熟练,已经达到了无所不为的程度。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及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2分)

A.妖饶(yáo )阴诲(huì)佝偻(gōu )怒不可遏(jiē)

B.篝火(gōu )荇藻(xìng)慰藉(jiè )强聒不舍(guò)

C.襁褓(qiǎng)栈桥(zhàn)留滞( zhì )别无旁骛(wù)

D.虔信(qián)嗤笑(cī)恣雎(suī )媚上欺下(mèi)

 

查看答案

文题一:一颗雄心,是高飞的翅膀;一颗爱心,是挡风的屏障。坚强的心能高过大山,纯洁的心能宽过海洋。感恩之心可以获取真情,宽容之心可以赢得尊敬,奉献之心可以温暖人间。一颗心,是一束光;万众一心能把整个世界照亮……

    请以“心”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⑴题目自拟,文体不限;⑵字数不少于600;

文题二:以“留在心底的风景”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⑴文体不限;⑵字数不少于600。

 

查看答案

阅读《测谎仪》,完成下列各小题。(9分)

    测谎仪,英文为polyFaph,准确汉译是多道生理心理描记器或多道心理生物记录仪。这是一项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它检测的实质是嫌疑人有无与案件相关的犯罪心理痕迹,如果有,那他可能是涉案人。测谎结果只提供辅助参考,而不能作为定案的标准证据使用。

    测谎仪之能“测谎”,并不是能测试犯罪嫌疑人在口供中有没有说谎,说谎率是百分之多少,而是“测真”,测的是犯罪嫌疑人真实的心理痕迹。说得简单一点,就是测试犯罪嫌疑人发案时是不是在现场。在测试过程中,不管犯罪分子说不说谎,他甚至可以不说话,但他的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会把他“供”出来。这是因为做过特殊事件的人(比如,杀人放火,投毒,特大盗窃,拐卖人口等等)对自己案前、案中、案后的经历会留下深刻的记忆。在他的记忆中,特别是在长时记忆当中,会保持终生不忘的信息。作案人被问及与案件相关的问题时,他的内心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测谎仪记录三个指标。第一个指标是皮肤电阻。第二个指标是呼吸,我们知道,人在紧张的时候呼吸就会变得急促,当作案人被问及作案的情景和细节时,他的呼吸会发生变化。第三个指标是血压,也就是脉搏。这三者中,血压占的比重不及前两个指标,学过气功的人,很容易对脉搏进行调节,但是他对前两个指标就调节不了,尤其是皮肤电阻指标调节不了。

    在实践中,测试人员在准确把握案件的客观真实情况后,要经过以下六个阶段:对作案人的犯罪心理进行动态分析描绘阶段,运用综合测试法编制测试题目

阶段,对被测人进行测前访谈阶段,实测操作、观察和同步评图阶段,测试图谱综合评判阶段,测

后谈话和讯问阶段。这六大阶段是保证案件测试成功的一个基本技术程序,每一个阶段都是以心理科学、侦察科学等为基础支撑,涉及的知识层面很多。

    由于测试题指向的是心理事实而不是某一个嫌疑人,所以,所有的嫌疑人都用同一套试题,采用同一个标准来测试。这样,无辜者将会被排除,而真正的作案人将会被找出来。

1.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分)

答:                                                                                 

2.测谎仪记录的有哪三个指标,各有什么特点? (2分)

答:                                                                                          

                                                                                      

3.第1段中加点的“可能”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分)

答:                                                                                  

                                                                                      

4.为什么要对所有的嫌疑人都用同一套试题,采用同一套标准来测试?(3分)

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