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读书是风雅乐事》,回答问题。
读书是风雅乐事
鲁先圣
我十分钦佩杨绛先生关于读书的观点: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 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
把读书看成拜师访友,是那种没有任何功利的读书,优雅而闲适。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像杨绛那样去看待读书,把读书当做是去拜访高人名流,那读书纯粹是一件风雅乐事了。
苏格拉底对于读书另有高论。他声称,一册好书,能够引诱他走遍全世界。他是为求知而读书的,读一本书就了解了世界的一个方面。可以想象,苏格拉底不是像杨绛那样优雅地读书的,可以想象他的挑剔,他的如饥似渴,他的求知的贪婪,还有他目光的锐利。而金圣叹那句“雪夜闭户读禁书”的情景就更大相径庭了。他是一个探险家,一个猎奇者,那种神秘的氛围和意味,那种不为外人道的秘密,或许只有这位伟大的批注家才能享受的了。
但是我们的传统文化里,读书却没有这份 风 雅的。读书是为了寻找黄金屋、千钟粟和颜如玉的,因而就要头悬梁、锥刺股。这里,读书是为了入仕博名的,读书的快乐当然就荡然无存了,反而让人生出几分胆怯和畏惧。今天我们中的许多人,读书更是全然没有风雅境界和心境了,多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读书不过是一种装潢而已。家里大大的房子,宽阔的书架,上面像垒积木一样垒满了精装的经典书籍,但不是为了读,而是为了显示学问的。其实,这实在是对书的亵渎。书是用来读的,现在做了装潢用品,岂不是书籍的悲哀?
林语堂认为读书的主旨在于摆脱俗气。黄山谷说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说的有些过头了。纯朴的乡村农夫目不识丁,并未见其面目可憎,但是说读书摆脱俗气,使人优雅,倒是确切的。
读书的目的有很多,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读书会使人生充实,读书会让我们了解我们不知道的过去的世界,也能够让我们了解无法到达的遥远的地方。譬如我们都知道历史中很多的故事,熟悉几千年前的著名人物,我们还知道冰封的南极,知道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知道西伯利亚的原始森林,这些毫无疑问都因为我们读书的缘故。因此说,读书会丰富我们的学识,读书会使我 们的认识深刻,读书还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
读书是有功用的,这毫无疑问。当然如果能够达到像杨绛先生那样犹如串门访友的达观,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了。(选自《人民日报》2009年11月22日)
1.作者在文章中表明了怎样的观点?
2.文中画线的语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一、二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4.标题“读书是风雅乐事”中的“风雅乐事”具体指什么?
阅读
1.用“/”标出下面画线句子最明显的一处停顿。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翻译。
①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
4.《望岳》一诗题为“望岳”,全篇却没有一个“望”字,这样是否离题,试做简要分析。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头一口气陈述了六个人发迹于民间而被举荐的事实。试分析他们的共同点并说明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默写。
①感时花溅泪, ②海内存知己,
③海日生残夜, ④ ,江入大荒流。
⑤ ,可以为师矣。 ⑥问渠哪得清如许,
⑦学而不思则罔, ⑧无可奈何花落去,
⑨人生自古谁无死, ⑩ ,听取蛙声一片。
⑾ ,蜡炬成灰泪始干。 ⑿ ,直挂云帆济沧海。
名著阅读
在动物们的集会上,猴子登台跳舞,深受欢迎,赢得大家的称赞,个个为之喝彩。骆驼却十分嫉妒猴子,他也想获得大家的喝彩。于是他站了起来,自我得意地显示自己的舞技,结果他怪模怪样的舞姿,洋相百出。使动物们大为扫兴,他们用棍棒打他,把他赶跑了。
1.本段文字节选于 ,它大部分是 ,广泛采用 手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
读“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图”(原图主色调为绿色),用简洁的文字解说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请另选某一物进行仿写。要求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符合该物的特征并寄寓一定的思想感情,符合原诗的句式特点。
原作:蜡烛
你注定一生与黑暗为伴,时时为别人发光发亮,却燃烧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