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可楼记》(明·高攀龙)(节选),完成下列各题。(12分) 曩吾少时,慨然欲...

阅读《可楼记》(明·高攀龙)(节选),完成下列各题。(12分)

曩吾少时,慨然欲游五岳名山,思得丘壑之最奇如桃花源者,托而栖焉。北抵燕赵,南至闽粤,中逾齐鲁殷周之墟,观览及,无足可吾意者,今乃可斯楼耶?噫,是予之惑矣。 凡人之大患,生于有所不足。意所不足,生于有所不可;无所不可焉,斯无所足矣,斯无所不乐矣。今人极力以营其口腹,而所得止于一饱。极力以营居处,而所安止几席之地。极力以营苑囿,而止于岁时十一①之游观耳,将焉用之!且天下之佳山水多矣,吾不能日涉也,取其可以寄吾之意而止。凡为山水者一致也,则吾之于兹楼也,可矣。虽然有所可则有所不可是犹与物为耦②也。吾将由兹忘乎可,忘乎不可,则斯楼其赘③矣。

【注】①岁时,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十一,十分之一。②耦:ǒu,两人耕地,引申为匹敌相对,有正有反。③其:表揣测,大概。赘:多余。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曩吾少时(        )            ⑵是予之惑(        )

⑶营其口腹(        )            ⑷吾能日涉(        )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虽 然 有 所 可 则 有 所 不 可 是 犹 与 物 为 耦 也。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凡人之大患,生于有所不足。

译:                                                                   

⑵极力以营居处,而所安止几席之地。

译:                                                                   

4.本文叙议结合,从叙的内容看,主要是写“可楼”得名的由来;从议的内容来看,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2分)

                                                                          

                                                                          

 

1.曩(从前)惑(疑惑)营(谋求)日(每天) 2.虽然,有所可则有所不可,是犹与物为耦也。 3.略 4.对当时社会汲汲专营,争取私利而不满足的社会现象,表达了适中常乐(知足常乐)的观点。(答到“知足长乐”即可给分。) 【解析】【译文】 从前我年轻时,志向很大(慨然,激昂的样子。也可译为情绪激昂),想要游遍天下名山,想找到一个像桃花源那样美好的处所,托身栖居(也可译为寄居)在那里。我北方去了燕赵,南方到过闽粤,中原跨越了齐鲁殷周的故地,观览所到达的地方,没有足以使我心中满意的地方,为什么现在对这间小楼却满意了呢?咦,这倒是我的疑惑了。 大凡人的最大忧患,由于有不满足的心意而产生。心意(有)不满足,由于有不满足的事物而产生; (反之),没有什么不满足的心理,这就没有什么事物不满足了,这就没有什么不(使你)快乐了。现在的人尽力谋求山珍海味,得到的顶多不过享受一饱罢了;尽力建筑高楼大厦,安享的顶多不过(起居活动的)几席之地罢了;尽力营造亭台花园,顶多不过一年中去游赏一两次罢了,这些都有何用呢!况且天下的好山好水很多,我不能每天去游玩,选取其中可以寄托我的志趣(的处所)就行了。凡成为山水景物的处所都是一样的,那么我对这座小楼,也认为是可以的了。既然这样那么,有认为可以的也就会有认为不可以的,这就好比事物都是有正有反的一样。我将由此忘掉可以,也忘掉不可以,这样说来这座“可楼”也许是多余的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画堂春》(北宋·秦观),完成下列各题。(8分)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阑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秦观应礼部试,落第罢归,赋《画堂春》。

1.这是一幅春归图。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词的上片“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句中的景象。(2分)

                                                                           

                                                                          

2.请说说“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中包含的物候现象并简要说“杜鹃”这一物象在诗词中的象征意义。(4分)

                                                                          

                                                                           

3.体会“恨”字所包含的情感。(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后面题。(共13分)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已构成“十二五”规划的主旋律,“十二五”规划不仅是国家的规划、各级政府的规划,也是一个人民的规划。强调关注民生、富民为主,其实质体现的是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将实现既要“国强”又要“民富”的战略性转变。

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为我们描写了一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蓝图。②“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等清晰醒目的字眼跃入人们的眼帘,鼓舞人心,令人期待。③显然,更加注重、改善和保障民生,已构成“十二五”规划的主旋律,“十二五”规划不仅是国家的规划、各级政府的规划,也是一个人民的规划。

【活动一:语言运用】阅读上面两段文字,用简洁的语文概括其内容。(2分)

                                                                          

【活动二:语病修改】材料第二段中有三处毛病需加以修改。(3分)

      句中,搭配不当,改正:                                            

      句中,成分赘余,改正:                                            

      句中,语序不当,改正:                                             

【活动三:仿写训练】在物价普遍上涨的

今天,百姓的“灰色幽默”得以展现,网

络上出现诸如“豆你玩”、“蒜你狠”等词

汇。请参照示例,结合右边漫画中的三种

商品,拟两个三字词,并加以适当的解说

来反应百姓内心的呼声。(4分)

示例:“豆你玩”:老百姓把“逗你玩”中的“逗”改成“豆”,表达了百姓对大豆不断涨价的担忧。

     “蒜你狠”:老百姓把“算你狠”中的“算”改成“蒜”,反应了大家对大蒜价格攀升的无奈。

                                                                          

                                                                         

                                                                         

                                                                          

【活动四:广告评析】 “关注民生”是“十二五规划”工作的一个重点。国内传媒业纷纷对此予以极大关注,《鲁中晨报》打出了这样的广告语:让我们一起过好日子。请简要说说这句广告词的妙处。(4分)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5分)

⑴某日书店门口出现了这样一则告示:本店新到                   (作家名)的《格列佛游记》,欢迎购买。(请你补全划线处文字。)(2分)

⑵“我走进了另一间屋子,但是马上就要退出来,差点被一种可怕的臭气熏倒……这个房间里的设计家是学院里资格最老的学者,他的面孔和胡子都是淡黄色的;手上、衣服上都涂满了污秽。我被介绍给他的时候,他紧紧地拥抱我,当时我多么想找一个借口谢绝他这种亲热的礼仪啊。他自从到科学院工作以来,就是研究……”这里的科学家研究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3分)

                                                                          

                                                                          

 

查看答案

作文【本题满分50分,请任选一题】

(1)半命题作文

题目:品尝               的滋味

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富有真情实感的记叙文,字数600左右。

(2)话题作文

请以“责任”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题材,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力求写出自己对“责任”的独特理解与感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查看答案

(四)阅读《香伯》,完成文后各题。【本题满分18分】

香 伯

香伯住在一幢很旧的老屋里。屋子坐落于一条很瘦的老街上。这间祖传的屋子,砖瓦破落,屋内屋外的墙壁,全都被岁月的火把熏得灰黑灰黑的,尽管“其貌不扬”,可是,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人慕名而来;老屋虽老可一点也不寂寞哪!

⑵到老屋来的人,只有一个目的:买饼。

⑶香伯做的香饼,单是饼皮,便足以令人拍案叫绝:他们一层叠一层,脆而不碎,烤成很淡很淡的褐色,最上的那一层,还调皮的粘着几颗好似在跳舞的芝麻。充作饼馅的麦芽糖,软软甜甜且不说,最不可思议的是它不腻、不滞、不黏牙。

⑷香伯的一生,好像是为了做香饼而活的。

⑸他做饼的手艺,究竟是从哪里学来的,没人知道;我只记得,当我还在怡保育才小学读书时,便常常看到皮肤好像古铜一样闪闪发亮的香伯,把他做好的香饼,放在纸箱里,用电单车载到菜市去卖。生意很好,才一盏茶工夫,便卖得清清光光了。

⑹一般人想吃香饼,总是顺口说道:“去中央市场找香伯买!”

⑺他姓什么,没人探问;他名唤什么人,没人关心;只是人人都喜欢他卖的香饼,所以,“顺理成因”地唤他作“香伯”。

⑻八岁那年,我随同父亲举家南迁,到新加坡落叶生根。香伯,就像是现实生活里的许许多多小人物一般,慢慢地从我生活的画面淡出,淡出了。

⑼长大以后,姻缘那一条美丽的线却把我和故乡人紧紧地系在一起。婆家在怡保,自此以后回返怡保省亲,便成了常年事务。有一回,一名姻亲送了一包香饼到婆家来给我,说:“你尝尝,特地定的。那老头,生意真好,脾气可大呢,一面做饼,一面骂人!”

⑽我拿起了一个香饼,无意识地看。半圆形的香饼,呈淡淡的褐色,薄薄脆脆的饼皮,层层相叠;咬一大口,那薄若寒蝉的饼皮,依然一层一层若即若离地叠在一块;饼内的麦芽糖,不腻不滞不黏牙……

⑾我那份意愿,死亡了的记忆,立刻“霍”的一声复活了。

⑿“做饼的人可是香伯?” 对方一点头,我立刻便央她带我去看。

⒀香伯早已不在菜市摆卖香饼了,他成日成夜的窝在老屋里烤饼。烤好的饼放在铁皮饼干桶内,每桶10斤。凡是上门买饼的,必须拨电预定,香伯屋里放了一块大大的黑板,黑板上清清楚楚地写着订购者的姓名和订购的数量,凡是不曾预先订购而冒冒然地摸上门去的,香伯一概不应酬。除此以外也将饼批发给附近的杂货店,不过呢,他有个凡人皆知的怪脾气:向他领货的人必须将领回来的香饼,在同一天内卖完,借此以确保香饼的新鲜度。

⒁有时,他心血来潮还会“微服出游”,查看别人有没有把他的饼卖完,倘若卖不完,下回去领货时,他便会让你领教领教他那好像石头一般又冷又硬的臭脾气。有人劝他把这种家庭式的香饼制作业“机械化、企业化”,他一口回绝。理由是:“机械死板板、硬邦邦,做出来的饼干一个个好像穿上制服的木乃伊,连味道都带着机器那一股冰冷生硬的味儿!”

⒂有人见他孑然一身,劝他寻个伴。他倒是听了,一寻便是两个,不过呢,寻来的不是老婆,而是徒弟。他收了两个年幼失学的小少年做徒弟,三个人“生死与共”地窝在老屋里做饼。可叹的是:小徒弟学得了三分功夫便以为自己是无可匹敌的“香饼大王”了。居然另起炉灶,自设分号。那些识货的人,不肯随意“屈就”,依然回返老屋找香伯。然而,许多没有尝过香伯原装货的,却傻傻的把鱼目珍珠两个小徒弟违背道义的做法大大地伤了香伯的心,原本孤僻沉默的他,变得更加古怪寡言了。他誓言此生不再收徒,所以,在暮年的岁月里,一个人留在老屋里,苦苦拼搏。

⒃姻亲带我到老屋去,远远的,便闻到了烤饼的香味。

⒄屋里,打着赤膊的香伯,正把搅好的麦芽糖放入擀好的饼皮里,他的神情,是这样的专注、是这样的虔诚,好似他做的是惊世骇俗的艺术品、是举世无双的雕刻品。

夕阳通过了色漆剥落的木窗斜斜的照了进来,浸在金色余晖里的香伯,像是一枚熟透了的柿子。尽管这枚表皮起皱、黑斑丛生的柿子已不再新鲜,可是,那种源于内心的敬业乐业,寻求完美的精神,却是这枚行将腐化的柿子在这所光线暗淡的老屋里,焕发着一种炫人的亮光……                              (外国散文精品文库《人世的形态》)

1..请你结合语言环境,解释句中划线的词语。(2分)

(1)香伯做的香饼,单是饼皮,便足以令人拍案叫绝

拍案叫绝:                                                                

                                                                             

2. 通读全文,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题。(3分)

                                                                             

                                                                              

3.. 阅读文章第1段,说说划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这段描写有何作用?(2分)

                                                                             

                                                                             

                                                                              

4.. 第10段对香饼的描写与上文哪一段呼应,你觉得这样上下呼应的写法有哪些好处?(2分)

                                                                             

                                                                              

5. 阅读文章的第15段,划线句子中“鱼目”“珍珠”有什么含义,这个句子中蕴含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6..文章第18段划线的句子写得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请结合语言环境简要赏析。(3分)

                                                                             

                                                                              

                                                                             

7..请运用某种修辞方法,写一、两句话,表达你对香伯的敬仰与赞美之情。(3)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