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2分) ①在陌生的土地上,她睁大着她那双乌黑的眼...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2分)

①在陌生的土地上,她睁大着她那双乌黑的眼睛,跌跌撞撞地向前走着,没有人能阻止她追求理想的脚步。②她被人歧视过,被人轻视过,也被人误解过,但是一次又一次,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她是一个有骨气有能力有智慧的中国人,不管她什么也看不见。③她学会了电脑,完成了学业,做成了很多健全的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④她赢得了所有和她接触过的美国人和来自其他国家的人们。

      句,修改意见:                                。

      句,修改意见:                                。

 

第②句,将“不管”改为“尽管” 第④句,“人们”后面加“的钦佩和尊敬”或“的尊敬”或“的钦佩”等。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结合语境,为空格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将其序号写在横线上:(3分)

人要学会相信别人,也要学会保护自我;学会竞争,也要学会          ;学会严格,也要学会            ;学会坚持,也要学会          ;学会倾听,也要学会表达;学会默默恪守,也要学会分享心灵;学会在挫折中守护理想,在超越中留住平凡。

A、妥协             B、协同             C、宽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28

于中丞成龙按①部至高邮。适巨绅家将嫁女,妆奁甚富,夜被穿窬②席卷而去。刺史无术。公令诸门尽闭,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吏目守之,严搜装载。又出示谕阖城户口各归第宅,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嘱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过午得二人,一身之外,并无行装。公曰:“此真盗也。”二人诡辩不已。公令解衣搜之,见袍服内着女衣二袭,皆奁中物也。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选自《聊斋·于成龙》)

[注]①按:巡视,巡行。②窬:yú,洞,窟窿。

1..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适巨绅家将嫁女  适:_______

(2)又出示谕阖城户口  谕:_______

2.给文中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全都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B.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C.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D.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3.于成龙如何断定被捉的两人就是“真盗”?(4分)

4.各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文中人物的主要特点。(2分)

(1)盗贼:_______

(2)于成龙: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桃花源记》,完成19--23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大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2分)

(1)阡陌:                        (2)

2.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

A、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

B、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D、设酒杀鸡作食  食之不能尽其

3.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2分)

发现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5.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2分) 

6.(2分)南5f{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

晚次乐乡县①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②夜猿呜。

【注释】①本诗是诗人从故乡蜀地东行,途经乐乡县时所作。②噭:同“叫”。

(1)概括引发诗人思乡的事由。(2分) 

(2)下面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诗人以时间为线索架构全诗,从“日暮”开始,到夜色渐浓,至“夜”结束全诗。

B.颈联以“烟断”、“木平”逼真地写出了夜色的浓重。

C.尾联自问自答,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更添无尽乡思之愁。

D.此诗与诗人的《登幽州台歌》写法相同,粗犷、直抒胸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6题。(15分)

 

阅读的愉悦

         李国文

古人说“开卷有益”,这是绝对真理。古人还说“敬惜字纸”,在他们眼里,凡有文字的纸张,都应珍惜。据说仓颉造字时,天地鬼神都为之呼喊哭泣,说明文字所具有的强大震撼力量,这种神话当然未必可信,但反映了人们在印刷物不普及时代的文化崇拜和惜物心态。

  应该看到这种书籍信仰,是中国知识分子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是中国文化数千年赖以不坠的物质基础,也是古往今来所有焚书者遭到全体中国人诅咒的根本原因。

  但后来,尤其到了今天,中国有太多的书,而这些太多的书里,有着太多的糟粕,也是令想读书的人颇感挠头的烦恼。如果无所适从、茫然失措、因噎废食,糟粕固然没了,精华也随之而去。其实,不去其糟粕,何来精华?读书的全部愉悦,就在这种抉择之中。好和坏,自己判断,糟粕和精华,自己说了算,予取予弃的生杀大权,自己把握。这种不受别人干涉,不看别人脸色,不以别人的意志为意志,不以别人的标准为标准,在阅读中所得到的自由,便是无与伦比的快乐了。

  我的阅读主张,说来简单,与胃口的好恶决定多吃、少吃,或者不吃,是差不多的。那些有学问对我有用处的书,我用吃橄榄的办法阅读,反复咀嚼,徐徐品味;那些有学问然而对我用处不大的书,我用吃甘蔗的办法阅读,啜其甜汁,吐其渣滓;那些没有什么学问也没有什么用处的书,也许在某些正经人和革命者看来,不属大雅的书,视若敝屣的书,我就用吃石榴的办法来阅读了。固然,石榴这东西,能食的部分极其少,不能食的部分尤其多,但此物之苦之涩之酸外的,偶然一得之甘旨,忽然意外的清香,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口味。

  有时,阅读闲书的愉悦,所带来的身心充实,胜过很多灌输的学问。所以,碰上这类闲书,我总是要拿起来翻一翻的。不惮吹灰之力,也许获益其中,哪怕分文不值,弃之也不嫌迟。当然,阅读,有快乐,也有不快乐。有读得兴起,拍案叫绝的愉悦;也有读得没劲,大倒胃口的不愉悦。有广告做得极红火,评论捧得极热烈,拿在手中,看在眼里,不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不愉悦;也有不见报章介绍,也无名家推荐,随意买来,便中翻阅,倒能提高修养,裨益身心的愉悦。因此,阅读各式各样的书籍越多,识别好坏良莠的能力越高,从精神食粮中摄取的营养就更丰富,获得的愉悦也更广泛。

  鲁迅说:“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由此可见,求知求生,是同样的道理。春华秋实,你付出的多,你收获的也多,只要读书,就有收获。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多读一本书,便多一分智慧的光亮。

(选自2010年2月2日《人民日报》)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明了怎样的观点?(3分)

2..要概括文章是从哪些方面阐述“阅读的愉悦”的?(3分)

3.阅读中,我们如何获得自由,享受快乐?(3分)

4..章第四段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5..这篇文章中,你获得了怎样的阅读启示?(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