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要多看善思,善于解决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要多看善思,善于解决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B、过了一会儿,汽车突然渐渐放慢了速度。

C、通过学习他的感人事迹,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D、国家、社会、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D 【解析】A、“解决并发现”词序不当,不符合逻辑,应该先发现再解决。B、“突然渐渐”语义矛盾。 C、“通过”和“使” 并用,使句子成分残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的关联词,恰当的一项是(    )

生命不是一篇“文摘”,不接受平淡,        收藏精彩,她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是一个连载,       成功       失败,她        不会在你背后留有空白。

A、还   要么  要么  更               B、只  无论  还是  更

C、只   无论  还是  都               D、还  要么  要么  都

 

查看答案

(二)

命运随时可以拐弯

孙道荣

他是个出了名的问题孩子。逃学、捣蛋、捉弄老师、欺负同学,可谓“无恶不作”。同学怕他,讨厌他,避之唯恐不及;老师也对他渐渐失去了耐心,放任自流;他的父母,一个重病缠身,一个苦于生计,想管也管不了。除了偶尔被老师拿着花名册点到名字外,他已经差不多被人遗忘了。

这是个偏僻的山区学校,贫穷是笼罩在很多孩子身上的共同特征,每年,学校都会拟定一份名单报给当地教育局,以方便那些好心的捐助者选择资助对象。

很显然,并非每个孩子都能上这份名单,有幸被选上名单的,都是品学兼优的孩子。学校会在每个名字的后面,附一份该同学学习和表现情况的材料,这是关键的一张纸,很多捐助者就是据此选择他们要帮助的孩子。因此,能上名单,就意味着不但可能得到一份资助,而且,也是一份“荣誉”,它说明了学校和老师对自己的肯定。

    又一批名单报上去了。

    一天早晨,还没有上课,他早早地来到了学校。这是他第一次这么早走进学校。在班主任的办公室外徘徊了许久,他下定决心,走了进去。他从书包里,小心翼翼地摸出一张纸片,递到老师面前,“老师,这是我昨天收到的汇款单,是一位上海的叔叔捐给我的学费。谢谢老师!”

老师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也收到了捐助?而老师清楚地记得,报上去的名单里,根本没有他的名字啊!

老师接过汇款单细看,收款人果然写着他的名字。虽然心存疑惑,老师还是决定,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全班同学。

当老师在班级上宣布这一消息时,教室里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所有的眼睛都齐刷刷投向他。疑惑,羡慕,感叹,什么表情都有。而第一次被这么关注,他激动得满脸通红,腰板挺得笔直。他从来就没有坐得这么正过。

这天,他第一次没有在课堂上捣乱,每一堂课,听得都非常认真。

    放学了,他才收拾书包,跟在同学们的身后,走出学校。这是他难得一次没有早退,按时放学。

他惊人地变化着,不再迟到,不再早退,不再恶作剧,不再四处捣蛋。

上课时,他安静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听老师讲课。老师提问时,他第一次举手发言。月考时,他的试卷上,第一次没有出现刺眼的红色……

    班主任对他做了一次家访。

    他拿出了一沓信。“这都是资助我的叔叔寄来的。”他忽然有点不好意思,“叔叔在信中说,是老师推荐我的,老师在推荐信里说我是努力、上进、优秀的孩子。我没想到老师会这么夸我。”他偷偷瞄了一眼老师,黑黑的脸,泛出红晕。“叔叔还说,他会一直支持我上学,直到我上大学。我不会让老师和叔叔失望的。”他紧紧地咬着嘴唇。

    老师一脸迷茫,这份推荐信显然不是他写的。怎么会这样呢?老师也想不明白。但是,不管怎样,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彻底改变了。老师坚定地拍拍他的肩膀。

谜底直到几年后才揭开。他考取了一所重点大学,资助人也赶来庆贺。班主任老师私下里问资助人,当初为什么会选择他这样一个问题学生?

资助人一脸不解,你们的推荐表上写的是优秀学生啊!资助人正好带来了最初的那张推荐表。

班主任一看,上面潦草地写着许光军,那是另一名学生。而他的名字叫许辉。(14分)

《北京晚报》2010年11月17日

1..文章开篇点出“他是一个出了名的问题孩子”,从全文看这样写的用意何在?(3分)

2..认真阅读本文,梳理出文章的故事情节。(3分)

他是一个问题孩子→                                    →谜底揭开

3..你怎样理解文章第三段划线句子中“荣誉”一词的含义及作用?(3分)

4..文章描写了主人公受助后的一系列变化,这样写有何意义?(3分)

5..读了本文后,你认为主人公“命运拐弯”的原因是什么?(2分)

 

查看答案

(一)

    宁越,中牟之鄙人也。苦耕稼之劳,谓其友曰:“何为而可以免此苦也?”其友曰;“莫如学。学三十岁则可以达矣。”宁越曰:“请以十五岁。人将休,吾将不敢休;人将卧,吾将不敢卧。”十五岁而周威公师之。之速也,而不过二里,止也;步之迟也,而百舍,不止也。今以宁越之材而久不止,其为诸侯师,岂不宜哉?  (10分)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中牟:地名。②矢:射出的箭。③舍:古代度量单位,三十里为一舍。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苦耕稼之劳    苦:     

(2)学三十岁则可以达矣    达: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何为而可以免此苦也?

(2)十五岁而周威公师之。

3..文中划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2分)

4..从选文看,宁越身上有哪些优点?(2分)

5..小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发?(2分)

 

查看答案

默写。(8分)

(1)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2)    ,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3)朔气传金柝,     。(《木兰诗》)

(4)     ,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5)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     ,有所广益。(诸葛亮《出师表》)

(7)所以动心忍性,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欧阳修《醉翁亭记》)

 

查看答案

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对联题。(任选一题  3分)

 (1)上联:攻书不畏难,难终成易;

下联:                   

 (2)小明上小学时,老师领孩子们背二十四节气歌,并给他们介绍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比如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九月初九是什么节日等等。小明上了初三,有一天的语文课上,老师让大家对对联,出的上联是:

天临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

    这个上联包含了“大寒”“霜降”和“小雪”三个节气,小明当时没有对出来,一天正午,小明看到当空的太阳倒映在清澈的池塘中,水中也出现了一个太阳,再联想到自己所了解的节日、节气,小明马上对出了下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