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8分) “我不能走”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

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8分)

 

“我不能走”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筹划昼夜不断的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又要有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够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临时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

我不能走。

选自杨振宁《邓稼先》

 

1..文章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的作用是什么?(2分)

2..依据文章内容,你认为邓稼先的手是否会颤抖?请说明理由。(3分)

3..“我不能走。”简短的话语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

 

1.表现环境极其恶劣,显示邓稼先工作的艰辛。 评分:每个要点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①不会颤抖。因为邓稼先作为科学家,他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②会颤抖。因为理论是否够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 评分:只答出“会颤抖”或“不会颤抖”不得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3.表现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执著、勇敢、无私。 评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6—10题。(14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①黄发垂髫          (             )     ②甫行数里      (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阡陌交通          (             )     ②悉如外人      (             )

③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             )     ④自恨不如远甚也(             )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2分)

有 良 田 美 池 桑 竹 之 属。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5..【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4—5题。(4分)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第二句中的“惊”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2..三、四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2分)

 

查看答案

经典诗文积累。(12分)

1.默写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课文填空。(4分)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 。                (《孔孟论学习》)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尓来二十又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

3.根据提示默写。(4分)

①王安石《登飞来峰》中蕴含“站得高,看得远”哲理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吴均《与朱元思书》中描写鱼儿自由游弋,江水清澈见底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

写作(共50分)

成长的路上,我们会经历很多,那些美丽的风景,那份亲人的关爱,那次失败的体验……都会给予我们生活的启迪和成长的力量。请以“        的馈赠”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填上合适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

(2)内容具体。感情真挚。认识深刻。不是少于600字。文体不限

 

查看答案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20题

番薯

龙应台

  洋葱、花菜、胡萝卜、青椒……一篮一篮蔬菜水洗过的青翠。我拎起一个沾了土的番薯,心里一阵喜悦:十个月大的孩子今天将吃他生命中第一口番薯,世界上有这么多甜美的东西等着他一件一件去发现,真好——

  “你们怎么处理番薯的?”有人在背后问我。

  是个五十几岁的妇人,带着谦和的微笑。不等我回答,又继续说:“我只会放在水里煮一煮.你们东方人一定有比较高明的吃法……”  也许,但是我这个东方人只会把番薯丢在水里煮一煮。实话实说,她显得相当失望。

  “我是以色列人,在苏黎世住二十几年了。不,我不喜欢瑞士!”

  不喜欢这个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国度?为什么?

  “工业高度的发展,环境都被破坏了,你看,树也被砍了,草原上盖房子,大自然愈缩愈小……”她抱怨着,我心里在说:妇人,你简直人在福中不知福,在瑞士说环境污染?

我看到的湖,清得可以数水中的水草石头,雪白的天鹅、黑色的野鸭在雾中若隐若现,栗子落进湖里几声滴答。我看到一里又一里的草原,草原边有郁郁的森林,林中有潮湿长着果莓的小径。苹果树扎根在草坡上,熟透的红苹果滚下坡来,被花白的乳牛蹄子踩碎。牛脖子上的铃铛在风里叮当叮当传得老远。

  而她在抱怨大自然的破坏?

  “我比较向往你们中国;人与大自然和谐的共存,尊敬大自然,体认人的渺小……”

  我忍不住笑起来。又是一个向往东方文明的西方人!她大概在书店里买了两本封面优雅的介绍东方哲学的书,用空灵的画与空灵的文字谈禅家、说老庄。她怎么不知道哲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呢?或者曾经有个中国人热切地告诉她,中国是如何如何地与天地为一体,她显然不知道洞庭湖三十年来缩小了一半,也不知道这五年来,天然林面积每年在减少,更不知道台湾的民众日日在呼吸污染的空气,在几近“死亡”的河流中捕捉含重金属的鱼,山林缺少水土保持,水灾频发……

  “我也不喜欢瑞士人的物质主义,一心一意只是钱、钱、钱。他们根本忘记了如何简单地去生活。你们中国人就不会这么功利,你们比较讲究精神性灵上的追求,对不对?”

  望着她热切的眼睛,我尴尬着不知说什么好。

  “而且,在瑞士,人的心很冷,人与人的距离很远。每个人都守着自己美丽的房子、昂贵的汽车、漂亮的花园,可是人与人之间没有温情,房子越大,人越寂寞。你们中国人很讲感情的,不是吗?”

  “是的。”我很肯定地回答,她开心地笑了。可是,我没有办法对她解释中国人与瑞士人一个重要的不同:中国人对“自己人”讲感情、重道义,对陌生人却可以轻易践踏。瑞士人或许对“自己人”非常冷漠,但他们对“陌生人”却显得相当“温情”;我若牵着幼儿的手出去,一副“妇孺状”,一路上不断有人帮我开门、关门、提菜篮、推婴儿车;连公共汽车都会在开动之后又特别为我停下来。

  “住上几年你就会知道,”妇人握着我的手道别,“瑞士实在不可爱!你一定会想念中国的。”

  我已经在想念中国了,可是我想念的中国不是她包装精美的东方幻想国,而是一个一身病痛但生命力强韧的地方。

拎着番薯回家,要放在水里煮一煮。

(摘自《人在欧洲》,三联书店,1994年3月,有删改)

1..本文以“番薯”为题,但写“番薯”的内容却很少。“番薯”在文中有何任用(2分)答:                                      

2..文中的妇人和作者对瑞士和中国有不同的认识。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6分)

 

瑞士

中国

老妇人

环境被破坏;讲求物质主义;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

 

作 者

 

 

3..结合语境,根据提示品味下列语句。(4分)

(1)她显然不知道洞庭湖三十年来缩小了一半,也不知道这五年来,天然林面积每年在减少,更不知道台湾的民众日日在呼吸污染的空气,在几近“死亡”的河流中捕捉含重金属的鱼。(提示:“不知道……也不知道……更不知道……”这一句式有何表达效果?)

答:                                      

(2) 望着她热切的眼睛,我尴尬着不知说什么好。(提示:“我”为什么会感尴尬?)

答:                                      

4..文中画线句子蕴含着作者对中国怎亲的认识和情感?(4分)

答:                                        

5..面对文中妇人对中国的这些认识,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想。(4分)

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