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11分)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

文言文阅读(11分)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馕(zhǎn)粥不充,日昃(zè太阳偏西)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明臣言行录》

1.解释下面划线的字。(2分)

①晨人持沃灌(    )   ②白玉之环(    )

③再长山朱氏(    )   ④往往馕粥不(    )

2.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

①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②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3.[甲][乙]两文都有写生活条件艰苦的句子,请你各摘录一句。(2分)

[甲]文:                                                                     

[乙]文:                                                                    

4.[甲][乙]两文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4分)

 

1.①热水②挂在腰间(腰佩)③到、往④够、充足 2.①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意思。②有时夜里疲倦了,就用水洗洗脸。 3.甲文:“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或“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乙文:往往馕粥不充,日昃始食。 4.答案要点: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能够产生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促使学习成功的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艰”,专心致志。我们的生活条件不知比他们优越多少倍,我们应利用这优越的条件,学习他们刻苦勤奋的精神,使自己学业有成。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只要读懂文章,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的。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应该多角度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这就要求学生学会阅读文言文的同时,培养迁移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还要联系生活实际才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诗歌赏析(7分)

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这首诗的作者是      (填朝代)著名的山水诗人王维,他的《送元二使安西》在当时被谱成名曲《        》,被人们传唱。(2分)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地点、时间、季节、环境全点出来了。

B、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一光一声,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幽静。

C、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以动写静,用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

D、全诗格调清新,富有生活气息,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的高尚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3.用几句话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展示的画面描绘出来。(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14分)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    

刘燕敏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了她的儿子:

“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好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家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了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然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一个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

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时,突然转身跑到自己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1.概述本文记叙的中心事件。(2分)

2.三次家长会后,妈妈的动作、神态有哪些变化?(3分)

3.“流泪”在文中出现了多次,说说妈妈流泪的原因。(提示:注意末次与前几次的不同)(3分)

4.儿子考上了人人羡慕的清华大学,按说应该高兴才对,他为什么转身跑到自己房间里大哭起来?请联系自己的体验说一说。(3分)

5.“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妈妈为什么而悲?为何而喜?(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11分)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1.“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用了       修辞手法。(2分)

2.“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我受到哪些优待?受优待的原因是什么?(3分)

3.“居然睡安稳了”中的“居然”的意思是           ,条件艰苦作者却乐观处之,与上文         形成鲜明对照。(2分)

4.文中画线句中的“一到”改成“运往”好么?为什么?(2分)

5.从全文看,本段似乎并不特别重要,但作者却写得很详细,给了多种信息,你认为能够说明作者写作初衷的是(   )  (2分)

A、表现日本人民的友好态度。

B、说明“物以希为贵”的道理。

C、表达弱国之民的悲愤心情和别样的感受。

D、交代仙台的学习环境。

 

查看答案

理解默写(5分)

1.黔娄之妻有言:“                    。”

2.《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的颈联:                 

3.苏轼的《水调歌头》中“                    ”抒写了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相同的愿望。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                    

5.抽刀断水水更流,          

 

查看答案

阅读冰心《繁星》中的一首诗,完成下面的填空。(4分)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这首诗描绘的形象是____,诗人通过精妙的比喻揭示了这样一个哲理: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