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0分) “读薄”与“读厚” ①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0分)

“读薄”与“读厚”

①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

②“读薄”与“读厚”,虽然有着相同点,比如都要聚精会神、一以贯之地读,都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思考着读等等,但终究取向不同、方法不同。从取向上说,“读薄”偏重于求深度,“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从方法上说,“读薄”需要开掘、“蒸馏”,“读厚”则需要拓展、杂糅。

③将书“读薄”,自是一桩苦差使。曾从报上读到这样一段文字:有人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进修时,每周都被要求阅读一本中世纪的哲学巨著,一周大概得读上1000页。到了周末,要把哲学论文缩写成薄薄的两页。过程大致如下:首先把书的内容缩减为20页,然后再减到10页,5页,最后只剩下2页。所有无关紧要的旁枝末节统统去掉,只留下最根本、最重要的两页。到了下一周,又从另一部鸿篇巨制开始。这样一来,所读过的哲学思想自然在脑海里留下了印象。“读薄”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过滤、不断凝练、不断“蒸馏”的过程,也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直达事物本质的过程。这般读书,每读一本,就能获得“雁过留声”、“水过留痕”的效果,长此以往,其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有一次,有关部门要黄永玉画一幅《凤凰涅槃》作为礼物送给日本,并关照黄永玉写一个“凤凰涅槃”的文字根据。在翻遍资料访遍人而不得时,他想到了钱锺书。钱告诉他:“这是郭沫若1921年自己编出来的一首诗的题目,你哪里找去?凤凰跳进火里再生的故事是有的,古罗马钱币上有过浮雕纹样,但也不是罗马的发明,可能是从希腊传过去的故事,说不定和埃及、中国都有点关系。这样吧,你去翻一翻大英百科……啊不!你去翻翻中文版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第三本里可以找到。”黄永玉依言果然一找就解决了问题。钱钟书的这番检索本事,除了博闻强记,还不缘于其“读薄”的功夫吗?

                             。“读厚”更要求对相关联的人、事、理、知识点作横向沟通,并力求在越界而读上下足功夫,以架构立体式的知识网络,优化视野结构。学者林非曾经告诫读书人:“整个读书的过程,应该表现成一种循序渐进的态势,从点到面,不断地扩展。首先总是钻研跟自己工作与生存更为有关的书籍。像从事科学技术的人,在开始的时候,侧重于阅读本行的书籍,读多了,读通了,读精了,必定会延伸到其它与自己专业有关的知识……”就如爱因斯坦,除了自然科学知识,他还有广博的文史、经济和哲学的知识。

⑤实上,将书“读厚”,更是为了培养读书人融会贯通的能力。王蒙在释“通”时这样说过:“‘通’也是中国古代的话,‘通’是指你懂得自然科学的道理,也能用它来解决人文科学的一些问题;你懂了西方世界的许多事情,你也可以通过它来更好地理解东方世界发生的事情;能够融会贯通于古今、中外、东西、文理之间,而且要触类旁通,因为有些道理有某些一致性。”无独有偶,一些外国企业家表示,中国大学生外语很好,但缺乏对不同国家文化的理解,外企员工往往来自不同国家,只有对各个民族的文化有较为深刻的理解的管理者才能把员工整合成一个高效率的团队。而了解一个民族途径之一,就是在把书“读薄”的同时,把书“读厚”。

⑥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

1..第②段中加点的“蒸馏”原意是“加热液体使变成蒸气,再使蒸气冷却凝成液体,从而出去其中的杂质”,在文中的意思是                       。文中与加点词“拓展”意思相近的词语是              (4分)

2..下列对文章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3..第③段划线部分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其作用是         

             。(5分)

4..细读④⑤两段,完成下列题目:

(1)根据上下文内容,在第④段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子:                   。(2分)

(2)根据第④⑤段的论述,请联系你读书的实际谈谈如何将书“读厚”。               (3分)

5..本文的论点是                                             (3分)

 

1.读书时将无关紧要的内容去掉,只留下最根本、最重要的内容。(2分) 扩展(2分) 2.C(3分) 3.举例论证(2分)有力地论证了“读薄”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过滤、凝练、“蒸馏”的过程,也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直达事物本质的过程。(3分) 4.(1)“读薄”固然重要,“读厚”也必不可少。(2分)(2)略(3分) 5.读书的真谛和要义在于:先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3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2分)

刘南垣开喻门生

国朝尚书刘南垣公,请老家居.有直指使者,以饮食苛求属吏,郡县患之.公曰:“此吾门生,当开谕之。”俟其来,款之,曰:“老夫欲设席,恐妨公务,特留此一饭。但老妻他往,无人治具,家常便饭能对食乎。”直指以师命,不敢辞。自朝过午,饭尚未出,直指饥甚。比食至,唯脱粟饭,豆腐一器而已。各食三碗,直指觉过饱.少顷,佳肴美酝,罗列盈前,不能下箸。公强之,对曰:“已饱甚,不能也。”公笑曰:“可见饮馔原无精粗,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直指喻其训,后不敢以盘餐责人。

【注释】①国朝:指明朝。②老:告老。③直指使者:官名,亦称直指。④治具:下厨房,烧饭。⑤脱粟饭:即糙米饭。⑥饮馔:指酒肴。⑦盘飧:盘中之食物,亦称盘餐;在此引申为饮食。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4分)

(1)食至(       )                   (2)罗列前(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文中的加点字的含义(3分)

(1)直指以师命,不敢辞

3..直指面对“佳肴美酝”“不能下箸”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4..从本文中你得到的启示是                                  。(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8分)

醉翁亭记(节选)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1..引文作者是北宋文学家       ,初中阶段我们还学习过他的另一篇作品《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3..引文写了滁人游山之乐和         ,表现在                  。(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小题(4分)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诗中“驱将”的意思是                    (2分)

2..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写出了卖炭翁劳动的艰辛。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出了卖炭翁矛盾的心理,表现了他处境的悲惨。

C.“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刻画了宫使强取豪夺、压榨百姓的形象。

D.本事揭示了封建社会“宫市”制度的罪恶,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查看答案

默写(18分)

1..试问卷帘人,                      。(《如梦令》)

2..闲云潭影日悠悠,                       。(《滕王阁》)

3..                      ,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无丝竹之乱耳,                       。(《陋室铭》)

5..政通人和,                       。(《岳阳楼记》)

6..                       ,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查看答案

写 作(60分)

有时感动于心的,是无声之言;有时充满力量的,是无声之举;有时难以忘却的,是无声之痛;有时余音袅袅的,是无言之歌……面对生活的喧嚣,你是否感受到无声胜有声的魅力?

请以“有时无声胜有声”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1)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2)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