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论语》七则,完成下面小题(9分,每小题3分)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②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③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⑤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⑥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⑦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C.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D.项为之强 |
2.下面划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其恕乎其不善者而改之 |
B.故时有物外之趣温故而知新 |
C.可以为师矣仁以为己任 |
D.心之所向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3.下列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则讲的是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
B.第三则讲的是学习态度,不仅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 |
C.《论语》语言简洁,生动,传神。每一则都是寥寥数语,多处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乎”、“矣”、“也”等语气词频繁使用,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从“由,诲女知之乎!”当中,让人感受到孔子的谆谆教诲,语重心长。从“其恕乎”中,可以看到孔子故意反问弟子,让弟子迷惑难解来加深印象。 |
D.第六则,用“岁寒”比喻恶劣的社会环境,用“松柏”比喻坚守节操的君子。人们常常用这一句话来形容一个人能经受得住环境的考验。与此句有相似意境的俗语有“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真金不怕火炼”等。 |
4.翻译上面文中的句子(4分 每句2分)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C.故虽/有名马 |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下列各项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是他在日本留学期间所作的。 |
B.《我的母亲》一文的作者是牛汉,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
C.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著有《复活》等名著。 |
D.海伦。凯勒是一位盲人,可最终却成为一位著名的英国女作家,令人敬佩。 |
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是( )
(1)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2)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3)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4)理想是石,点燃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亮希望之灯;理想是灯,照亮前方的路。
A.反语;对比、拟人;比喻、拟人;比喻、排比 |
B.对比;比喻、对偶;比喻、对偶;比喻、排比 |
C.反语;对偶、拟人;比喻、夸张;比喻、排比 |
D.夸张;对偶、拟人;比喻、拟人;比喻、排比 |
下面说话最得体的一项是( )
A.“老师,”王东站起来,“这道题我还不懂,再给我讲一遍!” |
B.小姚说:“李老师昨天病了,住在医院里。我们应该关怀关怀他,下午就去看看他。” |
C.小明对深夜仍在大声喧闹的邻居说:“真不像话,这么晚了还在闹!” |
D.张红在购书时,不慎将钱包丢在书店里,她连忙回去对中年女售书员说:“阿姨,我刚才买书时不小心将钱包丢了,您看见了吗?” |
下列与课题对应的作者或朝代有误的一项是( )
A.《五柳先生传》—陶渊明—东晋 |
B.《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俄罗斯 |
C.《送东阳马生序》—宋濂—明初 |
D.《与朱元思书》—吴均—唐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