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①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愈来愈暗。这时,树林里有一...

现代文阅读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愈来愈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杰利和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②“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

③“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了吗?”

④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⑤“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⑥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踩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我想。

⑦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1.给划线字注音。(4分)

泣(   )       ②嶙峋(   )(   )    ③目(   )

2.解释下面词语。(2分)

小心翼翼                              啜泣                            

3.划线的景物描写,除了交代时间外,还有什么作用?(2分)

4.“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右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这个句子中的“探”字能否改成“站” 字?为什么?(3分)

5.“我”照着父亲的话移动了第一步后,为什么“信心大增”? (3分)

6.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我”脱险的过程,其中“我”心理变化过程也清晰可见。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简洁的文字,概括出“我”心理变化的过程。(4分)

最初            继而            随后             最后             

7.课文叙述了一位可敬的父亲帮助儿子摆脱困境、获得了宝贵的人生体验的故事,歌颂了深沉的父爱。下面这个句子则是歌颂母爱的。请你根据该句子的特点,仿写句子。(4分)

母爱是疲惫时的一杯龙井,当你倦怠无力时,淡雅的馨香和醇美使你神情气爽;母爱是冬夜里的一床棉被,当你瑟瑟发抖时,贴心的呵护和温暖使你安然入梦;母爱是                                                                        ;母爱是                                                                    

 

1.①chuò;②lín xún;③xuàn; 2.谨慎小心,丝毫不敢松懈的样子;抽噎,抽抽搭搭哭。  3.衬托“我”恐惧心理。 4.“探”是向前伸出的意思,写我不敢大胆迈步。这个词表现了我的胆怯和小心。而“站”字是站立的意思,用在此处不合愿意,表达效果不好。 5.移动了第一步就能照着移动第二步第三步,最后能达到目的。这第一步使他相信了自己的能力,因而信心大增。 6.毫无信心、有了信心、信心大增、产生成就感 7.略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16分)

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童趣》作者是清代文学家         ,本文选自《              》。(2分)

2.解释下列实词(4分)

项:               强:               徐 :              唳: 

3.翻译句子(4分)

A、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B、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4.解释下列句中 “之”字的含义。(2分)

(1)物外之趣 (         )

(2)昂首观之(          )

5.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6.生活中你有过作者描述的类似的经历吗?请举出一个例子来。(2分)

 

查看答案

诗歌鉴赏(6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2.前两句侧重于写景叙事,展开联想和想象,试描绘其中所展现的画面。(2分)

3. 选择一个角度,对后两句进行赏析。(2分)

 

查看答案

要求用正楷字完成句子。(8分)

1.几处早莺争暖树,                       《钱塘湖春行》

2.《天净沙·秋思》的主旨句                  ,                      。 

3.学习时学思要结合,《〈论语〉十则》中孔子是这样阐述的                     ,                                                           

4.日月之行  ,             ;                  ,               。《观沧海》

5.君问归期未有期 ,                          。

6.                      ,江春入旧年。《次北固山下》

7.学而时习之,                           

8.曲径通幽处,                            。

 

查看答案

写作(50分)

生活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令人憧憬的中学校园接纳了你,想必你一定有许多不凡的经历和感受要讲给同学和老师。请你以“那一次,我      ”为题写一篇作文,讲述你的故事,倾吐你的心声,展现你的才华。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3)字数不少于600。

 

查看答案

阅读老舍的《春风》一文,完成17—20题 (11分)

①济南与青岛是多么不相同的地方呢!一个设若比作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那一个便应当是摩登的少女。可是这两处不无相似之点。拿气候说吧,济南的夏天可以热死人,而青岛是有名的避暑所在;冬天,济南也比青岛冷。但是,两地的春秋颇有点相同。济南到春天多风,青岛也是这样;济南的秋天是长而晴美,青岛亦然。

②对于秋天,我不知应爱哪里的:济南的秋是在山上,青岛的是在海边。济南是抱在小山里的,到了秋天,小山上那黄绿的草丛,苍翠的松树,褐色的石层,仿佛给小山穿上了一件色彩斑斓的衣衫,再配上那光暖的蓝空,我觉到一种舒适和安全,只想在山坡上似睡非睡地躺着,躺到永远。青岛的山——虽然怪秀美——不能与海相抗,秋海的波还是春样的绿,绿得晶莹剔透,远处的点点白帆在绿波上轻轻荡漾,平时看不见的小岛也清楚地点现在天边。这远到天边的绿水使我不愿思想而不得不思想。济南的秋给我安全之感,青岛的秋给我带来丝丝的甜美。我不知应当爱哪个。

③所谓春风,似乎应当似乎应当温柔,轻吻着柳枝,微微吹皱了水面,偷偷的传送花香,同情的轻轻掀起禽鸟的羽毛。可是,济南与青岛的春风都太粗猛,把两地的春都给吹毁了。济南的风每每在丁香海棠开花的时候把天刮黄,什么也看不见,连花都埋在黄暗中;青岛的风少一些沙土,可是狡猾,在已很暖的时节忽然来一阵或一天的冷风,把一切都送回冬天去,棉衣不敢脱,花儿不敢开,海边翻着愁浪。

④两地的风都有时候整天整夜地刮。春夜的微风送来雁叫,使人似乎多些希望。整夜的大风,门响窗户动,使人不英雄地把头埋在被子里;即使无害,也似乎不应该如此。对于我,特别觉得难堪。我生在北方,听惯了风,可也最怕风。听是听惯了,因为听惯才知道那个难受劲儿。它老使我坐卧不安,心中游游摸摸的,干什么不好,不干什么也不好。它常常打断我的希望:听见风响,我记得出门,觉得寒冷,心中渺茫。春天仿佛应当有生气,应当有花草,这样的野风几乎是不可原谅的!我倒不是个弱不禁风的人,虽然身体不很足壮。我能受苦,只是受不住风。别种的苦处,多少是在一个地方,多少有个原因,多少可以设法减除;对风是千没办法。总不在一个地方,到处随时使我的脑子晃动,像怒海上的船。它使我说不出为什么苦痛,而且没法子避免。它自由地刮,我死受着苦。我不能和风去讲理或吵架。单单在春天刮这样的风!可是跟谁讲理去呢?苏杭的春天应当没有这不得人心的风吧?我不准知道,而希望如此。好有个地方去“避风”呀!

1.请写出济南与青岛两地在气候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4分)

相同点:

不同点:

2.本文是写春风的,可是为什么前文却用了大量的文字来写济南、青岛秋天的美丽呢?试谈谈自己的认识。(4分)

3.请仔细阅读第④节,看看济南与青岛两地的春风给作者怎样的感受?

(4分)

4.作者在文中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其表达效果。

(5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