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16分)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选出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4分)
A、天与云与山与水 选贤与能 B、上下一白 通计一舟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项为之强 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心不在焉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3.文章结尾处,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4分)
4.选出对本文写法分析错误的一项( )(4分)
A、“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迭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B、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C、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D、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班里开展“感恩父母”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6—7题:
1.请你为本次活动的主持人拟写一段开场白。(4分)
2.本次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行动回报父母”,请你向同学们提出两条建议并说明理由。(4分)
①
②
阅读理解(40分)
(一)(18分)
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去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我们那里叫“百脚”),是用染了色的绢糊的。放风筝的线是胡琴的老弦。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的飞上去,没有“肚儿”。用胡琴弦放风筝,我还未见过第二人。清明节前,小麦还没有“起身”,是不怕践踏的,而且越踏会越长得旺。孩子们在屋里闷了一冬天,在春天的田野里奔跑跳跃,身心都极其畅快。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不同形状的小块,再一块一块逗拢,接缝处用胶水粘牢,做成小桥、小亭子、八角玲珑水晶球。桥、亭、球是中空的,里面养了金铃子。从外面可以看到金铃子在里面自在爬行,振翅鸣叫。他会做各种灯,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瓣,做了一个重瓣荷花灯,真是美极了。在小西瓜(这是拉秧的小瓜,因其小,不中吃,叫做“打瓜”或“骂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瓤,在瓜皮上雕镂出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灯。我们在这些灯里点了蜡烛,穿街过巷,邻居的孩子都跟过来看,非常羡慕。
(节选自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
1.请用“‖”将上段文字分为两层,并概括各层大意。(4分)
第一层:
第二层:
2.文中写了父亲的哪三件事?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6分)
3.从本段文字中可以看出父亲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2分)
4.试指出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2分)
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
5.父亲带着孩子们“玩”,你觉得这像一个父亲吗?谈谈你的看法。(4分)
名著阅读(4分):《西游记》的作者运用了 手法描绘了一个奇妙的 世界,花果山水帘洞洞口的对联是“ ”。
按要求默写。( 每空1分,共8分 )
1.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六则)
2. ,君向潇湘我向秦。(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3.李商隐《夜雨寄北》中设想将来团聚时的情景是 , 。
4.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一洗过去送别诗中那种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代之以诗人积极乐观的感情和旷达胸襟的两句诗是 , 。
5.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含有“新事物必将要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并表达诗人不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的是 , 。
仿下面的句子。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4分)
例句:适应是什么?适应是泰山悬崖上迎风劲舞的青松,是寒冬腊月里傲雪盛开的腊梅,是电闪雷鸣中高傲飞翔的海燕。
仿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