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默写(14分)
1.( ),一览众山小。
2.( ),甲光向日金鳞开。
3.几处早莺争暖树,( )。
4.杜牧《泊秦淮》中借题发挥,实则讽刺晚唐政治的诗句是:( ),( )
5.巢成雏长大,( )。
6.( ),乱群鸡里有风标
古诗赏析(7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 ,后四句 ,前后形成鲜明 。3分
2.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4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共15分)
白 马 湖
朱自清
①今天是个下雨的日子。这使我想起了白马湖;因为我第一回到白马湖,正是微风飘萧的春日。
②白马湖并非圆圆的或方方的一个湖,如你所想到的,这是曲曲折折大大小小许多湖的总名。湖水清极了,如你所能想到的,一点儿不含糊像镜子。沿铁路的水,再没有比这里清的,这是公论。遇到旱年的夏季,别处湖里都长了草,这里却还是一清如故。白马湖最大的,也是最好的一个,便是我们住过的屋的门前那一个。那个湖不算小,但湖口让两面的山包抄住了。外面只见微微的碧波而已,想不到有那么大的一片。湖的尽里头,有一个三四十户人家的村落,叫做西徐岙,因为姓徐的多。这村落与外面本是不相通的,村里人要出来得撑船。后来春晖中学在湖边造了房子,这才造了两座玲珑的小木桥,筑起一道煤屑路,直通到驿亭车站。那是窄窄的一条人行路,蜿蜒曲折的,路上虽常不见人,走起来却不见寂寞——。尤其在微雨的春天,一个初到的来客,他左顾右盼,是只有觉得热闹的。
③白马湖最好的时候是黄昏。湖上的山笼着一层青色的薄雾,在水里映着参差的模糊的影子。水光微微地暗淡,像是一面古铜镜。轻风吹来,有一两缕波纹,但随即平静了。天上偶见几只归鸟,我们看着它们越飞越远,直到不见为止。这个时候便是我们喝酒的时候。我们说话很少;上了灯话才多些,但大家都已微有醉意。是该回家的时候了。若有月光也许还得徘徊一会;若是黑夜,便在暗里摸索醉着回去。
④白马湖的春日自然最好。山是青得要滴下来,水是满满的、软软的。小马路的两边,一株间一株地种着小桃与杨柳。小桃上各缀着几朵重瓣的红花,像夜空的疏星。杨柳在暖风里不住地摇曳。在这路上走着,时而听见锐而长的火车的笛声是别有风味的。在春天,不论是晴是雨,是月夜是黑夜,白马湖都好。——雨中田里菜花的颜色最早鲜艳;黑夜虽什么不见,但可静静地受用春天的力量。夏夜也有好处,有月时可以在湖里划小船,四面满是青霭。船上望别的村庄,像是蜃楼海市,浮在水上,迷离徜恍的;有时听见人声或犬吠,大有世外之感。若没有月呢,便在田野里看萤火。那萤火不是一星半点的,如你们在城中所见;那是成千成百的萤火。一片儿飞出来,像金线网似的,又像耍着许多火绳似的。
⑤离开白马湖是三年前的一个冬日。
(原载1929年11月1日《清华周刊》第32卷第3期,选入时有删节)
1.试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白马湖的特点。(3分)
2.第③④自然段开头一句分别有两个“最好”,这样说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看法。(3分)
3.阅读上文,认真体会下列划线词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2分)
山是青得要滴下来,水是满满的、软软的。
4.作者在写景时用了许多生动优美的比喻句,请你找出一个,说说它表现了白马湖的什么特点。(3分)
示例:湖水清极了,如你所能想到的;一点儿不含糊像镜子。
把湖水比作镜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湖水清澈、平静的特点。
5.朱自清在《春》中绘写了“春花”“春风”“春雨”等几幅图景,本文第④自然段也对春日里的白马湖作了一番描绘,体会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境,与《春》中哪一幅图景表现的心境相似,试作简要分析。(4分)
阅读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选段,回答下面题目。
(共11分)
①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②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钟之后,也可能在6个月之后,6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③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④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⑤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⑥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内容。(2分)
2.说一说文中画线句中“推敲”一词的语境义。(2分)
3.有人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作者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然后举一事例来证明作者的想法。(4分)
4.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尝试着用文中的观点分析池田菊苗发现味精的原因。(3分)
味精的发明,纯属一种偶然。1908年的一天,日本帝国大学的化学教授池田菊苗在品尝海带黄瓜片汤时,发现汤的味道特别鲜美。“也许海带里有奥妙。”职业敏感使他细细研究起海带来。半年后,池田菊苗教授从海带中成功提取出谷氨酸钠——味精的主要成分这一化学物质。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16分)
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喻皓造塔
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①甚精,都料匠喻皓所造也。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人怪而问之,皓曰:“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上百年,当正也。”其用心之精盖如此!
注释:①制度,规划,设计。
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而动如初
(2)都料匠喻皓所造也
2.解释划线的词(4分)
(1)逐层布板讫 (2)匠师如其言
(3)人履其板 (4)塔初成
3.翻译(4分)
(1)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2)其用心之精盖如此!
4.下列文言句子中加点的“于”字,意思与例句中划线的“于”字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
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B.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 |
C.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D.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
5.读了以上两则短文,你觉得喻皓是个怎样的人呢?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题目(6分)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是一篇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恰如一幅山村夜行图,读起来有身临其境之感。上阕从_______ 和_______的感觉角度表现了乡村的景物特征,渲染出_______的气氛,烘托出诗人因丰收而_______的心情。(4分)
2.体会最后一句中“忽见”的表达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