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杨槐花宛若漫漫飞雪般撒落农家小院;青...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杨槐花宛若漫漫飞雪般撒落农家小院;青石切成的古井里,铁桶在井壁碰出清幽的回响;春雨意浓的小巷中袅袅起的油纸伞;闲瑕时槐树下纳鞋底的农妇露出的淳朴笑容,这些我们既熟悉又亲切,不也是温吗?  (《时文选粹》)

1.给文段中划线字注音。

旋:                 漪:         

2.找出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改为                          改为          

 

1.撑chēng  馨xīn 2.找出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切 改为 砌             瑕  改为   暇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

(甲文)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文)卞和泣玉: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 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 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 ③奚:何,为什么。   ④理:加工雕琢玉石。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分)

(1)故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虽:(         )

(2)厉王使玉人之。                相:(         )

2.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4 分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4.《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何不同?(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4分 )

竹 里 馆

王 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这首诗传达出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2 分 )

2.请描述“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展现的画面。(2 分 )

 

查看答案

专题(7分 )

材料一:在世界文化宝库中,鸟类涉及文学、音乐、舞蹈、器物纹饰、雕塑、建筑以及建筑装饰等各个领域;在仿生学领域,根据鸟类发明了卓有成效的导航、识别、计算、能量转换等系统,这些系统的灵敏性、高效性、准确性、抗干扰性都令人惊叹不已。

材料二:鸟类是农业害虫的天敌,人类的朋友。它对抑制害虫的繁衍、保护农业生产、保护生态平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鸟类是植物花粉和种子的传播者。

材料三:地球上曾经有16万种鸟,人类出现以后,平均每83年有一种鸟绝迹。公元1600至公元1900年的300年间,绝灭鸟类90种。全世界现存鸟类9000余种。在鸟类濒临绝种的原因中,栖息地改变或被破坏占60%,人类捕杀占29%。

1.探究上述三则材料,你对鸟与人类的关系和文化的内涵有哪些新的认识?(2 分 )

2.学校举行“保护鸟 ”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并向社会发出以“保护鸟类,争做绿色使者,建设绿色家园”为主题的倡议书,你认为倡议中的“绿色”的含义是什么?(2 分 )

3.请你就如何爱鸟、护鸟提三点建议。(3 分 )

 

查看答案

散文阅读(20 分)

漓江情韵

雨霏霏,雾茫茫。雨雾好像是漓江的纱巾,笼罩在它美丽的面颊之上。江里的渔舟、游船以及江边的垂钓者,都成了一个个逗点,在雨雾漓江的诗章中,挑逗着你手中的笔,把大自然中的绝美编织成篇。

我漫步江边,向这一个个黑色标点走去。最近的一个标点圆圆的,像是句号。等我走近了,才看见那是一把雨伞,但伞下空无一人。转身刚要离去,伞下忽然有稚嫩的童音向我问候:“你好——你好一”我顿时愣在那儿了。还没客我醒过闷儿来,那细嫩的童声又飞了出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哎呀,他在背诵韩愈描写桂林山水的佳句!我弓下身,寻觅与我开玩笑的伞下顽童。一看吓了一跳,与我逗趣的竞是一只伏在鸟笼里的鹦鹉。鹦鹉觅我俯视它,又对我来了一句欢迎词:“要知漓江美,请你登木舟。”我不禁笑出声来,猜想它的主人一定是个十分风趣的摇船人。

于是,我耐心地等待他的出现。终于,a在漓江朦胧诗中,又出现了一个标点,那是一个破折号。顺着江心渐渐向江边移动过来。我从木桨击水的声音中悟出,那破折号是一只小舟。我猜想这叶木舟上的摇桨人,一定是这只神奇鹦鹉的主人;这只鹦鹉,是他有意安排在这儿吸引游客的。妙!这个超人的奇思妙想,等于给这首朦胧诗又增添了一个惊叹号。

果然,一叶木舟从雨雾中现身。一个低沉苍劲的男低音传入我的耳鼓:“你是过江,还是想游漓江?上船来吧!”

上了船,我才看清,他的脸清癯瘦削,身才和那张脸一样瘦削,让我吃惊的是,他竟是个一走一歪的残疾人。我的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他却不知我心态上的变化,依然兴致勃勃地对我说:“看你这身行头,不像是本地的过江人。你想去哪儿看景?不要看我的船小,它可以从漓江摇到松花江。先生如果有远游的野兴,我还可以送你到阳朔,那儿有一条洋人街,是中国的一绝。”

我摇摇头,告诉他昨天我已经乘坐游艇去过那些景区了。

“那么,你登船的意思是……”他不解地望着我。

我只好言明只是想看一看调教鹦鹉读诗的摇船人。仅此而已。

他大声地笑了起来。b那朗朗的笑声,惊飞了江边的水鸟,像是标点中的一串黑色省略号,消失在漓江茫茫的雨雾深处。

他告诉我,他先天残疾,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在江边,是一对在江上摆船的夫妇把他养大成人的。待收养他的两个老人走后,他不甘心靠吃“社会低保”打发日子,便开始了摇船生涯。有一天,他到鸟市去买鱼鹰,看见这只仅有一条腿的鹦鹉,便把它买了下来。从此,这只鸟儿与他朝夕相伴。

“那韩愈赞美漓江的诗.是你教它的?”我问。

“不是。桂林人都会背诵这两句诗,它听多了,就会学舌了。”

“那么请客人登船的两句话呢?”

“两个瘸子之间,心灵相通,我一点拨它也就会了。”说这话时,他似乎十分开心,又爽朗地笑了起来。

我沉默了。我不知这个腿部残疾的摇船人和他那少了一条腿的鸟,在雨雾漓江上苦心经营一天,能有多少收入。我想问问他,但嘴唇像被贴了封条一般,怎幺也张不开。我不愿再耽误这个摇船人的宝贵时间,从衣兜里掏出一张五十元的钞票,塞到他的手里,匆匆下船。他从船上跳了下来,急切地对我喊道:“不可以——不可以——老先生,我没为你做什么.不能收你的钱……”   

回到江边公寓,隔窗而望,那船那伞已不再是朦胧诗中的标点,阴柔情致的漓江和充满阳刚的人,编织成了漓江一首美丽的人文诗章……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4分)

2.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3.“我”见到摇船人时为什么“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4.从文中画波浪线的a、b两个比喻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5.文中的摇船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写出两个主要的方面即可)。 (4分)

 

查看答案

小说阅读(10 分)  

第八棵馒头柳

刘心武

  丈夫是搞地质的,出差是家常便饭,总是背袋一背就走了,她从来不送。丈夫下楼出门也从不回头张望。

  这回丈夫又走了。门在丈夫背后撞上时,她正站在桌边收拾碗盘,一副若无其事的表情。但门撞上以后,她却撂下手里的东西,去往阳台。她站在阳台上朝下望。阳台下面是马路,马路边上栽着一排馒头柳,她习惯地朝阳台下往东数第八棵馒头柳那里望去。她等待着,她知道,再过五六分钟,丈夫的身影将在那棵馒头柳下出现。他们这幢楼的楼门开在没有阳台的一面,从楼门出去绕出楼区前往地铁入口,必从第八棵馒头柳那儿经过。每次,她总是欣慰地在预计的时间、预计的位置望见丈夫宽厚的背影,特别是那只经丈夫设计、由她改制的帆布旅行背包,她总默默地对着那脊背、那背包送去她的祝福。但她从未向丈夫吐露过这隐秘的一幕,连儿子也全然未曾察觉。

  这天她习惯性地往阳台一站,却忽然不习惯起来,因为丈夫的背影迟迟没有出现。他必得去乘坐地铁直往北京站,不可能改往别的方向。怎么第八棵馒头柳下不见他的踪影?惶急中她痛切地意识到,这往常短暂而稳拿的一瞥于她有多么重要!她忍不住跑到楼下。楼门口空空荡荡。她不知不觉地来到第八棵馒头柳下,朝四面张望着。难道他钻到地底下或飞到天上去了?真不可思议。回到家中时儿子跟她说什么她没听见,却听见了街上急救车“呜哇呜哇”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的声响。她无端地朝儿子发了火,心里像堵着一块鹅卵石。

  接连好几天她都无精打采。她一会儿暗自取笑自己,一会儿又从逻辑推理上断定情况的不正常。终于,有天晚上她接到了他从很远的地方打来的电话,她情不自禁地说:“你哪儿去了你?你急死我了!”丈夫莫名其妙,于是她便向他倾诉了一切,她怎么每次分别时都表面上若无其事,每次却都要跑到阳台上去望他的背影,在那第八棵馒头柳下……电话那边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是丈夫深受感动的声音:“傻女子!那天我刚一出门就遇上了咱们楼老王,他们单位的车正好接他去火车站,我就蹭了他的油,你真是死心眼儿……不过,我知道那棵馒头柳,对,第八棵馒头柳。你知道吗?每次我出差回去,你别看我进门的时候没事人儿似的,其实,我一走到那棵馒头柳下,就忍不住抬头望咱们家的阳台,咱们家的窗户,有时一站好几分钟,特别是晚上,那一窗灯火,让我心里头好爱你们!……”

  撂下电话,她才发现儿子站在面前,儿子正问她:“妈,您干吗抹眼泪儿?”

                                   (选自《楼前白玉兰》,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小说以“第八棵馒头柳”为题有什么作用?(3分)

2.小说刻画主人公时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3.小说末尾以“儿子”的发问收束,请你根据文意探究一下“她”抹眼泪的原因。(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