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划线字的读音标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缥碧piǎo短褐hè骈死pián...

下列划线字的读音标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碧piǎo短死pián

B.寒jīn歪zè箱qiè

C.蹒shān愧zuò轩xiè

D.红yān丽qǐ篱fān

 

B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题目:我心中的美景

提示与要求:①将标题写在正文第一行中间,然后作文。②字数6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填空:(6分)

(1)这些言论选自        ,作者是孔子,他名丘,字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                         。(2分)

(2)出自本十则的成语很多,请写出其中的两个:                      (2分)

(3)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是:                        (2分)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3分)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殆:

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2分)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吾日三省吾身

(2)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5.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2分)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10分)

1.赏广告。(3分)

示例雪碧:晶晶亮,透心凉。

赏析:语句简洁押韵,给人印象深刻,说明了该饮料清澈透明,不含色素,口感效果好凉爽舒适

某化装品广告——趁早下“斑”,请勿“痘”留

赏析:                                                                      

2. 改广告: 广告“妙语”也有“病”(4分)

在现实中,有些广告语或者简介语等也有出错的时候,字词用得不当,词语用得不好,句子不通顺,这都关乎语文的知识问题。例如有人将“公厕”写成“公则”;有一则“天吉”牌重庆出的胡豆简介有一段写道:

本品是以优质蚕豆、芝麻、川白糖、液体、葡萄糖、植物油、辣椒、甜酱、精盐等多种天然香料精制而成,具有酥、脆、香、甜、辣、咸、鲜诸味融为一体,入口化渣,怪味无穷。

纠正如下:

(1)                                                                          

(2)                                                                                                                                                                                                  

3.拟广告。(3分)

东岳中学2011年中考再创辉煌,各项指标居全市之首,为了让广大市民尽快了解这一信息,扩大学校的影响力,请你当一回设计师,拟一则广告,宣传我校的中考情况。要求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查看答案

阅读记叙文《你在伞里吗》,完成小题。(13分)

你在伞里吗

                                                         白丽娜

①雨渐渐大起来。后座上的女儿,小脸紧贴着我的后背,右手穿过我的胳肢窝,擎着她那把橘红的小伞。雨砸在伞顶上,嘭嘭直响。有风,车子骑得有些吃力,那小伞也忽嗒忽嗒不甚听话,但女儿努力地擎着它,我能感觉到她的小手在我的腋窝下一次又一次用力。我问道:“你在伞里吗?”

②“妈妈,在!”女儿的回答响亮而干脆,那语气里的阳光,穿过这晦暗的雨幕感染着我的心。女儿今天是太高兴了——期中考试,她语文、数学都得了一百分,按照考前的承诺,我要请她吃一顿肯德基。

③女儿左手攥着的纸袋里,此刻就装着她小小的愿望,热乎乎的,与她热乎乎的小脸一起紧贴着我的后背。车子一颠一颠,女儿的小脸和那纸袋与我的背脊若即若离,那温暖也就一阵一阵——可就是这一阵一阵的温暖,让我寒雨里的心一阵阵颤栗!

④肯德基的店铺在这个城市里随处可见,但我的女儿对肯德基却一直保持着向往与好奇。去年她9岁生日那天,我第一次带她去肯德基,她用薯条蘸着番茄酱,放进嘴里小心翼翼地嚼,那满足的眼神让我几乎不敢面对……为了自己的梦想,我辞职来到这座城市快两年了,我不得不节约血汗换来的每一分钱,以应付房租、伙食费以及女儿不菲的借读费。小小的女儿,便也常常受我所累,有时一些小小的愿望都难以实现……

⑤雨没停,风也没停,而我们离租住的小屋还很远。我把胳肢窝里的女儿的小手夹得紧一些,想让她省些力气。与此同时,我又问了一遍:“你在伞里吗?”女儿的回答还是那一声响亮而干脆的“在”!

⑥到家了,我用腿撑着车,腾出左手抓住伞柄,好让女儿抽出手来。当我转过脸的刹那,我呆住了——女儿几乎全身湿透!但她微笑着,扯了扯我的上衣,又拍拍那个纸袋,紧紧地抱在胸前:“它没湿,还热着呢!

⑦泪水和着雨水,从我的脸上流淌下来一瞬间打湿了我的脸……(《读品》2008.1)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感人故事的内容。(2分)

  2.“妈妈”两次问“你在伞里吗”,可以看出这是一个        的妈妈;女儿两次“响亮而干脆的回答‘在’”,可以看出这是一个        的女儿。(2分)

  3.第①段中加点的词“砸”换成“落”好不好?为什么?(3分)                                                                           

  4.文中第④段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5.你是怎样理解“泪水和着雨水,从我的脸上流淌下来一瞬间打湿了我的脸……”这句话的?(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与欣赏(42分)

(一)            (14分)

①踩着满径的黄叶,裹着一路的菊香,秋姗姗而来,叩响了秋天的大门。

②它从一片绿里带黄的落叶中潜入,驱散夏季的酷热。它是那高远澄静的天空,它是那纤尘不染的池水,它是那缠绵悱测的雨丝,它是那皎洁无比的满月……

③九月的初秋,仍有着夏的余韵。蛙声虫鸣逐渐稀落了,只有寒蝉依然在柳树上鼓噪着它的乐章。水面残荷点点,成熟了的莲蓬开始从夏日的梦中醒来。玖瑰和月季仍然吐着芬芳,在渐冷的秋风中延续着青春的美丽。桂花开了,在疏朗的月夜中散发着阵阵幽香。

④南飞的雁儿掠过蔚蓝的天空,在人们心中划出秋的痕迹。风渐渐大了起来,卷起干枯的黄叶,蝴蝶般地飞旋着,仿佛纷纷坠落的音符,装点着清冷的秋晨。阳光照在蜷缩起来的枯草上,倦倦的,添了几分秋的寒意。霜花在静谧的夜晚走进了庭院。早晨起来,屋顶上,草地上,到处白花花的一片,窗户上蒙着一层白气,为调皮的孩子们提供了一块一展画技的地方。时不时地落些秋雨,细细的,绵绵的,那缥缈的游丝蒙着游子的心。“一阵秋雨一阵凉”,一天天地,秋向深处走去,奏响了冬的序曲。

⑤菊花却在这寒风中笑着,闹着,舞动着绚丽的花瓣,有的若绿波微微,有的像玉指纤纤,清淡疏朗,仪态万方,它们各展其貌,热热闹闹地打扮着秋天。枫树也擎起了火炬,层林尽染,漫山红遍,那火热的色彩点燃了生命,也点燃了秋天。松柏翠绿依旧,沉稳地微笑着,注视着这并不缺少色彩的秋。

⑥似乎离秋最远的是春了。然而春天也派来了使者,参加秋的盛会。瞧,春天播种下的希望如今都已成为收获。那沉甸甸的金穗,那饱满硕大的果实,无一不在向人们炫耀着这个流光溢彩的季节。在秋风里,丰收是金色的,喜悦也是金色的。

⑦秋天,对于充满热情的人来说,是个美丽可爱的时节。它兼容四季,又有着自己的个性,它深沉中透露着成熟,冷峻中洋溢着热情。

⑧随着落叶飘逝的每一个秋天,都为热爱它的人们留下了一份金色的礼物。我祝福秋天……

1.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完成对本文内容的概括。(3分)

本文通过对       的描绘,抒发了作者                         的情怀。

2.为短文拟一个合适的题目:                    (2分)

3.文中说“它兼容四季”,请找出文中原句来具体阐释。(3分)

4.作者选取了很多景、物表现秋的特色,你认为作者笔下最具秋的特色的景、物有哪些?(3分)                                                                                                                          

5.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其语言、修辞、构思等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许多相似之处,请任选其中的一点赏析。(3分)要求:能列举《春》这篇课文的有关内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