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默写,或根据课文填空。(20分,每空1分)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中有...

默写,或根据课文填空。(20分,每空1分)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中有一联是千古名句,现在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赤壁》一诗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又是想像的诗句(小中见大论东吴命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3.《过零丁洋》中脍炙人口,表现诗人誓死报国,表现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忠心不改,(大义凛然、舍生取义)的诗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调歌头》词中蕴含人生哲理的句是:                         。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美好祝愿(集中表达词人对亲人的怀念、祝愿和慰藉)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5.《山坡羊.潼关怀古》曲中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赠从弟(其二)》诗中以松为喻,借松的高洁品性赞“从弟”品格高洁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7.《送本少府之任力蜀州》诗中表达诗人旷达胸襟,起画龙点睛作用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8.《马说》食马者浅薄愚妄表现                                     

 

1.沉…春。 2.东…乔。 3.人…青。 4.人…月…此;但…娟。 5.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6.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7.海…邻 8.策…食…鸣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作文:(40分)

一个人在成长的历程中,需要的有时很多,有时很少。有的人需要无限的鼓励、关怀、理解和空间,有的人则只需要一张书桌,一个上学的机会;有的人渴望成长,无惧挫折,有的人则害怕成长所要付出的代价……

亲爱的同学,你认为成长最需要什么?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认识和感受,在下面题目的横线上填入一个你自己认为合适的词语(如宽容、空间、挫折、成功、快乐、付出代价等),然后作文。

题目:成长,需要                。

注意: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字数不少于600;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④不能抄袭。

 

查看答案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用现代汉语译出下列两句话的意思。(每小题1分,共2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干里也。

(2)策之不以其道。

2.千里马有什么特点?(用原文回答)(  1分 )

3.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原因的是哪句话?

(  1分 )

4.“才美不外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  1分 )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恶果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  1分 )

6.第二段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强烈谴责? (  1分 )

7.找出第三段中的中心句。(  1分 )

8.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            ”,而以“千里马”喻指             ,以“伯乐”喻指              ,讽喻和抨击的社会现象是                                     。(  4分 )

 

查看答案

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送东阳马生序》——《宋学士文集》——宋濂(明初文学家)

B.《马说》——《韩愈文选》——韩愈(唐代文学家)

C.《与朱元思书》——《吴均文选》——吴均(南朝梁文学家)

D.《五柳先生传》——《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文学家)

 

查看答案

理解文言句意有误的一项是

A.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译文: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

B.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译文:环绕四周都是萧条的景色,不能遮蔽大风和烈日。

C.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D.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译文:曾经跑到百里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查看答案

选择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至(学舍,书馆)容(气味,臭味)

B.铁未(销蚀)酒(端起)

C.在必醉(期望)箭(快)

D.天(至,到)何人(处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