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4分)
按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文学作品。
(1)老舍讲述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的长篇小说是《 》
(2)除了保尔.柯察金外,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人物的名字是 ;保尔身上最能打动你的人格特征是 ,他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创造了《 》。
综合性学习(3分)
桥,可以指架在水面上,接通河、海两岸交通的建筑物。桥,还有更丰富的含义。请你参考示例,用“桥”所表示的不同意义另外写出三个句子。
示例:大陆和台湾实行了通航通商通邮,两岸三通,在海峡两岸人民中间架起了一座座桥梁。
名句填空(每空1分,共7分)
(1)种豆南山下,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2)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
(3)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
(4)《春望》一诗的颔联是 , 。
(5)《长歌行》中表达人生哲理的两句是 , 。
将下列句子填写在横线处正确的一项是(2分)( )
我往我的玻璃池塘里放进一些小小的水生物,它们叫
食蚕。 。 。 。 。这活动房子算得上是一个很精巧的编织艺术品。
①食蚕原本是生长在泥潭沼泽中的芦苇丛里的。
②确切的说,它们叫食蚕蛾的幼虫。平时隐藏在一个个枯枝做的小鞘中。
③那小鞘就是他的活动房子,也可以说是它旅行时随身带的简易房子。
④在许多时候,它依附在芦苇的断枝上,随芦苇在水中漂泊。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①④ |
C.①④ ②③ |
D.②①④③ |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7——22题.(20分)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
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
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
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
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
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
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
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1.、 选文第一段的说明对象是 ,说明顺序是 。(2分)
2..第一自然段“隔而不隔,界而未界”中,“隔”指的是_____________,“不隔”指的是_____________,“界”指的是____________“未界”指的是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4分)
3..匠师们设计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作用在于什么?(2分)
4.、“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此句中加点词“一切”、“决不”的作用是: (3分)
5..从第二自然段看,匠师们在阶砌旁边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地方点缀花草树木,让游览者得到美的享受.(2分)
6..第二自然段主要运用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结构顺序是________,具体说明苏州园林____________这一特征.(4分)
7..发挥想象,把上面两段文字看作两幅优美的图画,根据审美感受,你认为第一幅图画的特点是__________,第二幅图画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3分)
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6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
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
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
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
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
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
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1分)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含义 (2分)
A.初极狭,才通人 () |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C.便要还家() |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 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2分)
发现桃花源——( )——( )—— 再寻桃花源
5..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
6..作者在课文中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理想社会?现在的你怎样看待这个社会?(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