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三)草莓(14分) (1)时值九月,但夏意正浓。天气反常地暖和,树上也见不到一...

(三)草莓(14分)

(1)时值九月,但夏意正浓。天气反常地暖和,树上也见不到一片黄叶。葱茏茂密的枝柯之间,也许个别地方略见疏落,也许这儿或那儿有一片叶子颜色稍淡;但它并不起眼,不去仔细寻找便难以发现。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挺拔的桷树生意盎然,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念。农村到处是欢歌笑语。秋收已顺利结束,挖土豆的季节正碰上艳阳天。地里新翻的玫瑰红土块,有如一堆堆深色的珠子,又如野果一般的娇艳。我们许多人一起去散步,兴味酣然。自从我们五月来到乡下以来,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依然是那样碧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

(2)我们漫步田野。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草莓。我把它含在嘴里,它是那样的香,那样的甜,真是一种稀世的佳品!它那沁人心脾的气味,在我的嘴角唇边久久地不曾消逝。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3)此刻我才察觉到早已不是六月。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我以为一切都没有变,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草莓的香味形象地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那时,树木是另一种模样,我们的欢笑是另一番滋味,太阳和天空也不同于今天。就连空气也不一样,因为那时送来的是六月的芬芳。而今已是九月,这一点无论如何也不能隐瞒。树木是绿的,但只须吹第一阵寒风,顷刻之间就会枯黄;天空是蔚蓝的,但不久就会变得灰惨惨;鸟儿尚没有飞走,只不过是由于天气异常的温暖。空气中已弥漫着一股秋的气息,这是翻耕了的土地、马铃薯和向日葵散发出的芳香。还有一会儿,不有一天,也许两天……

(4)我们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还像那时一样戴着桃色眼镜观察世界,还有着同那时一样的爱好,一样的思想,一样的情感。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简而言之,一切都如花似锦,韶华灿烂。大凡已成为我们的禀赋的东西都经得起各种变化和时间的考验。

(5)但是,只须去重读一下青年时代的书信,我们就会相信,这种想法是何其荒诞。从信的字里行间飘散出的青年时代呼吸的空气,与今天我们呼吸的已大不一般。直到那时我们才察觉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时光,都赋予了我们不同的色彩和形态。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当然,今天我们还很年轻——但只不过是“还很年轻”!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虑,是从容不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的落成。

(6)然而,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

1.. 文章第1段描写秋天的景色,有什么特点?从行文思路看,本段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2.. 文章第2段中有一个由写草莓到写季节更替的过渡句,这个句子是      

(3分)

3.. 请根据上下文,具体说明第5段中“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的内容。(4分)

4..文末说“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六月的气息”指的是什么?(3分)

 

1.(1)夏意正浓(或“生意盎然”);(2)铺垫。 2.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3.青春的心性和容颜(意思对即可) 成年期的思想和情感(或“成年期成熟的思虑……的大厦的落成” 4.青春年华(或“妙龄十八的馨香”)。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二)现代文阅读(共13分)

云锦,世博会上的南京名片

    ①南京云锦,被誉为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一座里程碑。这一由历史沉淀出的华美织物,在上海世博会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②南京云锦雍容华美,内涵丰富。它用材考究,极为奢华,大量使用金线、银丝、孔雀羽等昂贵材料,生产出来的面料可谓“寸锦寸金”。在封建社会曾成为御用贡品。从色彩上看,整个织物金碧辉煌,流光溢彩。相传玉皇大帝为装饰天宫,命织女们日夜织锦,朝为锦云,暮为绮霞。当人们仰望那满天的霞光异彩时,无不为织女们的心灵手巧而赞叹不已。传说归传说,但南京云锦确如彩云般绚烂多姿,瑰丽华美。从图案上看,形象各异,寓意鲜明。它吸收了我国古代传统图案精华,既有象征高洁的莲花,也有寓意多子的石榴;既有龙凤麒麟这等祥禽瑞兽,也有喜鹊鹦鹉之类喜庆小品;既有祈盼长寿的仙翁寿叟,也有活泼可爱的顽童婴孩……无怪乎明末文人吴梅村赞曰:“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

    ③南京云锦工艺高超,巧夺天工,集历代织锦工艺之大成。其织造非常独特,须在5.6米长、4米高、1.4米宽的木质提花机上,由上下两人配合操作方能生产。从设计图稿到完成织物,整个过程如同电脑运算一般精确而复杂。“挑花结本”、“通经继纬”等独特织锦工艺,至今尚不能为现代机器所替代。正在世博会上展出的《九龙图》,更藏玄机。如果变换角度和光线,正中的那条墨绿祥龙便能显现紫、蓝、绿、棕、黑等不同色彩,金翠交辉,奇丽夺目,其精妙的制作工艺唯南京云锦独有。

    ④当然,南京云锦的织造也特别耗时费力。据介绍,两名熟练织工在木织机上配合无间地工作,一天最多也只能织成不满两寸的云锦。诗云:“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这是说织造缭绫的;如果用来形容云锦,则要“扎扎千声不盈寸”了。要是织造大型艺术云锦,耗费的心力更是无法估计。就连六巡江南的康熙皇帝,幸临曹雪芹祖上任职的江宁织造府时,也在诗中感叹“终岁勤劳匹练成”。

    ⑤南京云锦在继承中创新。以世博吉祥物“海宝”为主题的南京云锦装饰画上,设计师以深浅不一的蓝色,勾勒出8个生动活泼的“海宝”形象。每个海宝的色彩造型各异,甚至连勾边的蓝色都有细微区别,让见惯了传统型云锦的人们眼前为之一亮。还有一幅不到一平方尺的云锦,上面惟妙惟肖地织出一座牡丹花掩映的世博中国馆“东方之冠”。其花色的变化,斗拱结构的光影明暗对比,无不精细入微,配合左上角的世博会会标及主题词,颇具收藏价值。这幅小型云锦装饰画,在牡丹这一雍容华贵的传统形象中,巧妙地融入“上海世博会”的现代元素,为南京云锦的传统工艺焕发青春活力提供了借鉴。

    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世博会上尽显风采的南京云锦,不正是南京通向更加美好未来的一张城市名片吗?

1..阅读第②节,说说南京云锦的“雍容华美,内涵丰富”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2..第③节介绍《九龙图》有什么作用?(2分)

3..第④节画线句中加点的“最多”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一天最多也只能织成不满两寸的云锦。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第②节插入天女织锦的传说,表现了云锦的瑰丽华美,增强了阅读趣味。

    B.第④节引用“扎扎千声不盈尺”,意在形象地说明云锦织造的精细考究。

    C.由历史沉淀出的南京云锦,如今已经成为上海世博会上的南京名片。

    D.文章按“总一分一总”的思路介绍南京云锦,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5..根据文章内容,你认为怎样才能让南京云锦“焕发青春活力”?(3分)

 

查看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共15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1..解释划线的词(每词1分,共4分)

晓雾将(    )              夕日欲(    )

百叫无(    )       望峰心(    )

 

2..下列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四时俱  犹得晨炊        B、沉竞跃  锦游泳

C、有时见  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D、横柯蔽  负势竞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6分)

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乙】文中具体描写峰“高”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什么?【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查看答案

订正错别字(每句2分,共14分)

住足(     )    缕空(     )    潘龙(     ) 失之毫离(     )

因地治宜(     )  别具将心(     )  紧然有序(     )

 

查看答案

给加点字注音(每词2分,共16分)

匀称(     )    推崇(     )  媒介(     )     惟妙惟肖(     )

攒聚(     )    帷幕(     )  中轴线(     )   迥然不同(     )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每句1分,共39分)

(1) 青山横北郭,           。此地一为别,              。   

浮云游子意,            。挥手自兹去,             。(李白《送友人》)

(2)            , 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秋词》)

(3)            ,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 ,            

霜落熊升树,           。人家在何许,               。(梅尧臣《鲁山山行》)

(4)          ,松间沙路净无泥,           。谁道人生无再少?(苏轼 《浣溪沙》)

(5) 僵卧孤村不自哀,         。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郦道元 《三峡》

(6) 总写三峡峰峦重叠,雄伟峻拔山势的句子是:___        __,___         ___。

侧面描写山势峻拔的句子是:___           ____                 _____。

(7) 写春冬之时三峡江水澄澈、风光妩媚的句子是:___      ___           _____。

(8) 渲染山间空旷,境界清幽寂寥的句子:___           ____            _____。

陶弘景 《答谢中书书》

(9) 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10) 文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                                       

(11) 文中描绘早晚景色变化的句子是                                                 

(12) 文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之句是:

                    

(13) 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的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是: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14) 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                                    

(15) 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