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天赐良“源” 浩瀚的海洋不仅面积占整个地球表面积的70.8%,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

天赐良“源”

浩瀚的海洋不仅面积占整个地球表面积的70.8%,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接收器:6000万平方千米的热带海洋平均每天吸收的太阳能就相当于2500亿桶石油所含的热量。吸收太阳热能的海洋表面温度较高,而在一定深度下的海水温度较低。由于存在温差,就可以利用海洋表面和海洋深处的温度差来发电。

利用海洋温差产生电力的研究已有120多年的历史,海洋温差发电的概念最早于1881年提出,但是当时世界上大部分科技发达的国家都处于纬度较高的温、寒带地区或者是内陆国,缺乏发展海洋温差发电的基本条件。1926年法国科学家克劳德利用分别装在两个烧瓶里的28℃温水和冰块实现了温差能至电能之间的转换。这个试验虽然产生的电力不大,只能使几个灯泡发光,但却已经从原理上说明利用海洋温差发电是完全可能的。

海洋温差发电机系统是由蒸发器、涡轮机、发电机、冷凝器等几部分组成。各部分间由很大的管道连接。蒸发器中是一种在13~15℃间即可蒸发的液体物质,向其中导入15~28℃的表层温海水时,工作流体因受温海水加热,而致沸腾,蒸汽经由连接管路送到涡轮机,使其转动。逸出的蒸汽则汇入冷凝器,当向其中导入1~7℃的深层冷海水时,这些蒸汽受冷凝结成液态的工作流体,随由其他装置重新送回蒸发器。这样的操作周而复始地进行,只要表层温海水管与深层冷海水管间存有温差,即能经由上述循环从海水中不断获得电力。

对于海洋温差能的利用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工作过程中所需换热面积大,导致建设费用较高,并且海水会腐蚀设备,海洋生物也会在机器工作过程中进入设备等等。但是海洋温差能发电对能源的浪费远远低于普通火力发电。当海洋电站离陆地较近时,可考虑直接向陆地上的变电站输送电能;人们还可以利用海水在工作过程中分解出的氢作为燃料,或从浓缩海水中提取铀、重水以及一些稀有金属,送往陆地供核电站使用。同时它几乎不会产生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因此对海洋温差能这种清洁能源的利用前景可谓十分广阔。

1.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指代的具体内容。(4分)

⑴对于海洋温差能的利用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工作过程中所需换热面积大,……

⑵向其中导入15~28℃的表层温海水时,工作流体因受温海水加热。

2.文章画线句子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

3.请根据第三段简要概括海洋温差发电的工作过程。(4分)

4.“海洋温差能”为什么“利用前景可谓十分广阔”?请结合全文分点概括。(3分)

 

1.(1)海洋温差能的利用 (2)在13-15度之间即可蒸发的液体物质。 2.这句话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科学的说明了海洋对太阳能的吸收能力强,引出下文对海洋温差能的利用。 3.向蒸发器中的液体物质导入表层海水时,工作流体因受热而沸腾。蒸汽送到涡轮机并使其转动,溢出的蒸汽汇入冷凝器。当向冷凝器中导入深层海水时,蒸汽凝结成液态工作流体,并回到蒸发器中。如此循环,只要表层海水和深层海水存在温差即可从中不断获得电力。 4.海洋温差能发电对能源的浪费远远低于普通的火力发电。几乎不会产生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海洋不仅面积广大,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接收器。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美景,总在半梦半醒

在故乡的夜晚,一本书,一杯自制的五味子果汁,就会给我带来踏实的睡眠。可是到了月圆的日子,情况就大不一样。穿窗而过的月光,会拿出主子的做派,进了屋后,招呼也不打,赤条条的,仰面躺在我身旁空下来的那个位置。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人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再送进来。被月光这样撩拨着,我只能睡睡醒醒了。

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样的。春天的月光,似乎也带着股绿意,有一种说不出的嫩,夏日的月光呢,饱满,丰腴,好像你抓上一把,它就能在指尖凝结成膏脂;秋天的月光,一派洗尽铅华的气质,安详恬淡,如古琴的琴音,悠远,清寂;冬天的月光,虽然薄而白,但它落到雪地后,新鲜明媚得像刚印刷出来的年画。所以冬日赏月,要立在窗前。看着月光停泊在雪地后焕发出的奇异光芒,你会想,原来雪和月光,是这世上最好的神仙眷侣啊。相比较,冬春之交的月光,就没有什么特别动人之处了。雪将化未化,草将出未出,此时的月光,也给人犹豫之惑,瑟瑟缩缩的。

满月的日子,故乡的亲人们聚在一起,大家快活地喝酒聊天。晚饭后,熄灯睡了。

大约凌晨三点来钟的样子吧,我被渴醒了,床畔的小书桌上,通常放着一杯白开水。室内似明非明,我起身取水杯的时候,发现杯壁上晃动着迎春枝条般的鹅黄光影。心想月光大约太喜欢玻璃杯了,在它身上做起了画。喝过那杯被月光点化过的水,无比畅快。回床的一瞬,我有意无意地望了一下窗外,立时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天哪,月亮怎么掉到树丛中了?我见过的明月,不是东升时蓬勃跳跃在山顶上的,就是夜半时高高吊在中天的,我还从没见过栖息在林中的月亮。那团月亮也许因为走了一夜,被磨蚀得不那么明亮了,看上去毛茸茸的,更像一盏挂在树梢的灯,那些还未发芽的树,原本一派萧瑟之气,可是掖在林间的月亮,把它们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树木一夜之间回春了。

看过了这样的月亮,我再回到床上时,又怎能不被美给惊着呢!只要睁开眼,朦胧中会望一眼窗外——啊,月亮还在林间,只不过更低了些,再睡,再醒来,再望,也不知循环往复了多少次,月亮终于沉在林地上,由灯的形态,变幻成篝火了。这是那一夜的月亮,留给我的最后印象。

第二天彻底醒过来时,天已大亮。窗外的山,哪还有满月时的盛景?消尽了白雪而又没有返青的树,看上去是那么的单调。虽然寻不见月亮的踪迹,但我知道它因为昨夜那一场热烈的燃烧,留下了缺口,不知去哪儿疗伤去了。因为它燃烧得太忘我了,动了元气,所以不管怎么调理,此后的半个月,它将一点点地亏下去。待它枯槁成弯弯的月牙儿,才会真正复苏,把亏的地方,再一点点地盈满。它圆满后,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而就不燃烧了,因为月亮懂得,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

我怎么能想到,在印象中最不好的赏月时节,却看见了上天把月亮拋在凡尘的情景呢。在那个时刻,那团月亮无疑成了千家万户共同拥有的一盏灯。假使我彻头彻尾醒着,这样的风景即使入了眼,也不会慑人心魄。正因为我所看到的一切在黎明与黑夜之间,在半梦半醒之间,那团月亮,才美得夺目。(选自《羊城晚报》,有删节,作者迟子建)

1.“美景,总在半梦半醒”中指的美景就是栖息在林中的月亮,它到底美在哪里呢?请用四字短语回答。(6分)

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①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人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再送进来。

②再睡,再醒来,再望,也不知循环往复了多少次,月亮终于沉在林地上,由灯的形态,变幻成篝火了。

3.请揣摩作者第二段写“冬春之交的月光”的匠心所在?。(3分)

4.“因为月亮懂得,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作者借月亮表达了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这种观点,你是否认同?请简述理由。(3分)

 

查看答案

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接写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3分)

人生需要清醒地认识自己,妥帖地设计自己。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不要

抱怨不能拥有大海的壮丽                                   。当然,假如你是一匹骏马,就决不能满足于蜗牛的步履                                                

 

查看答案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3分)

德日研究人员利用真空镀膜技术,小心翼翼地将金、氧化铝和有机分子直接贴在纸币上,“砌”成一层一层的薄膜晶体管,进而将这些晶体管连成电路。一张完好无损的纸币上就有了大约100个有机薄膜晶体管,而每个这种晶体管的厚度还不到250纳米,只需要3伏电压就可以运转。这么小的电压只需用一个读码器就能进行无线传输,用于读取射频识别标签的条形码扫描器,就可验证其真伪。媒体认为,这一成果如得以应用,将大大提高纸币造假的难度。

 

查看答案

下面这段文字有三句话,各有一处语病,请加以修改。(3分)

①参观“辉煌60年成就展”结束时,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前进道路上还会遇到许多可以预见和不可预见的阻塞。②他强调,我们一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万众一心、不懈奋斗,争取全面建设新小康社会胜利,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前进。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在①②处分别填写恰当的句子,使之语意连贯,语句通顺。(3分)

   飞速行驶的列车上,一位老人刚买的新鞋不慎从窗口掉下去一只,周围的旅客无不为之惋惜,不料老人毅然把剩下的那只也扔了下去。老人看似反常的举动,体现了他清醒的价值判断:①             。这种坦然面对失去的豁达心态,令人顿生敬意,也发人深思。人生在世,②             。为了成就一番事业,有时不得不失去一些感官的享受;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主要人生目标,有时不得不“丢卒保车’’,尤其是为了不玷污自己的人格,有时不得不失去一些利益,比如金钱—那种只要出卖良心或尊严就可以得到的金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