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 (一)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

(一)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①,迨②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二)

     皇甫谧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③。’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身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

【注】①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木简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②迨:等到。③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意为即使每天给父母吃牛、羊、猪(三牲)肉,仍称不上是孝子。④卜:选择。⑤阙:通“缺”,遗漏。⑥席坦:人名。⑦稼穑:播种和收获。此泛指从事农业劳动。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记问不若人(担心)       B. 勤力不(松懈) 

C. 带经而(农业)            D. 躬身稼穑(亲自)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不同的两项是(4分)

A. 迨能倍诵止       不知有汉   

B. 著述为务     虫蚊为兽

C. 遂博综典籍百家言   水陆草木花  

D. 带经农       中峨冠多髯者为东坡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

②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

4.、司马温公与皇甫谧身上共有的品质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用自己的话作简要回答。(4分)

 

1.C 2.A、D 3.①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 ②难道是我没有选择好邻居,教育孩子有所缺漏,为什么你会这样蠢笨呢? 4.勤奋学习,司马温公和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皇甫谧他家很贫穷,他在亲身参加农业劳动的时候带着经典学习,终于博通典籍百家之言。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二)

①目前生态学家谈论最多的话题是:温室效应将使地球气温急剧上升,造成南北极冰雪融化,沿海大片土地将全被淹没。而有人则认为,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导致气温上升将使植物因光合作用能力相应提高,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再者,由于绿色植物反馈调节的影响,结果也绝不会那样严重。

                                                              

②学者们通过精密的实验对以上说法作出如下论证。他们说,按一般理论,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会促进光合作用;植物因此生长加快并净化环境将是情理之中的事。但事实却是:在二氧化碳富集的环境中,绿色植物往往在开始时光合作用效率有所增长,但不久就缓慢下降,直至接近于正常二氧化碳含量时的状况。即使光合作用随着二氧化碳的增加而提高,植物生长加快也不一定存在必然性,因为这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有的学者还担心,温室效应使得寒冷地区部分冻结着的泥碳解冻后暴露给分解菌,经细菌的作用而释放出的二氧化碳数量十分可观,如果算笔总帐,还真有点“得不偿失”呢!

③如果学者们的论证是无懈可击的话,那么,把环境保护的希望寄托于绿色植物的自净作用的认识,显然是过于简单而不够客观的。

1.、第一段中的“那样”是指什么?(2分)

2.、在文中的横线上写出能联系第一、二段的过渡句。(3分)

3.、第二段末句“如果算笔总帐,还真有点‘得不偿失’呢!”这里的“得不偿失”的具体含义是什么?(3分)

4.、根据本文内容,下列判断,哪两项是错误的?请指出来,并简述理由。(6分)

A、与生态学家的观点不同,有人认为温室效应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并能净化地球环境。

B、学者实验证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能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在理论和事实上完全一致。

C、绿色植物的反馈调节是否会对地球产生积极影响,学者们并不持乐观态度。

D、本文作者陈述了学者们的论证,否定了温室效应有益的观点,赞同生态学家的预言。

 

查看答案

(一)凝望红海滩(16分)

    ①早听说在双台河的入海口处,每当海潮退去之后,会出现一片奇异的景观——红海滩,只是很长一段时间,我并没有去理会。印象的底版中,它似乎只是近于夕阳之中的枫林或经霜之后的西山红叶吧。然而几年前,当我真的与红海滩晤面时才如梦方醒——A湛蓝湛蓝的天幕之下,那片坦荡无垠的玫瑰红,红得那么娇艳,红得那么剔透,红得那么珠光闪烁。放眼望去,那红还无休止地向着天边和大海延伸着。这生命之血的红啊,红出一种燃烧之美、青春之美、生命之美。刹那间,说不清我的心是收缩了还是放开了,我仿佛变得很小很小,像是变成了海滩嫣红之中的一个点,又仿佛变得很大很大,大到张开双臂就可将茫茫的红海滩拥抱。

    ②自从去了一次红海滩,冥冥之中似乎总有一种声音在耳畔滚动,它从遥远的天边注入我的灵魂深处——这是来自大自然的声息,是天籁之声,还是红海滩的呼唤?

    ③我曾向从事海洋科研的专家咨询过红海滩的成因,那是在海滩上大面积生长的一种植物,叫碱蓬草,经过含有大量盐分的海水日复一日的浸泡,才逐步变红的。在其它一些含碱量较大的地方,也零星生长有这种植物,只是没有形成这样大的规模又没有海潮浸泡的机遇,才没有形成这样的景观。B我也曾仔细地观察过这纤细的小草,它的根扎得并不很深,但须根极多,密密麻麻地紧紧抓住海滩的泥土,这样,大海无论是惊涛拍岸还是轻柔的摩挲,它都会紧贴在那里,待海潮退去后,继续从容娴静地显露出它的殷红。我还知道了这种植物既可食用,又可药用,20世纪60年代国家经济困难时朝,这碱蓬草不知拯救过多少人的性命呢!

    ④从此,我不再流连那夕阳下的枫林,也疏淡了那西山的红叶,每有机会,便到海边,凝望那一望无际的玫瑰红。经人指点我还惊喜地发现,不仅仅在水陆边缘有这诱人的景观,乘船出海,在双台河口与渤海湾间的潮间带上,也有大面积的嫣红。在那望不到尽头的嫣红之中,常有一条条纤细的小河,泛着金鳞汩汩流淌,恰似少女俊美的两道蛾眉,更烘托出整个脸部俊美的轮廓。C这一望无际的空旷之中没有花香,没有鸟语,只有点缀其间的簇簇芦苇在秋风之中诉说着它们苍凉的妩媚,就连不时掠空飞过的鸥鸟也是静静的,不出声响。极远处的海面,有三三两两的帆影缓缓驶过。与红海滩对峙的是海浪,它们喷着泡沫,绽放着朵朵银花。这一切,活脱脱是天神地母拣尽人间自然坦荡的情愫铺就而成,钟灵毓秀,风物绝顶。静静地站在它的前面,做作、矫揉、压力、限制和虚荣都会化为乌有,人变得更有生气与活力。人,更像一个人了。

    ⑤感谢博大精深的大海。亿万年,大海创造了无数奇迹,就连人类也是从大海中走来的。大海是历史的化身,力量的象征,是美的创造者。面对碧沉沉的大海和横无际涯的红海滩,我陡生负疚之感。在烦躁的城市喧嚣和高楼林立的“人化自然”中,红海滩啊,你给人以千金难买的心灵抚慰!我们该怎样回报呢?

    ⑥在熙熙利来、攘攘利往的世界里,也会有人对它无所用心,他们对宁静之美、自然之美不屑一顾,是因为他们早已丧失了精神家园。他们是永远也不会具有这份自然坦荡的心境的。

1.、第①段末尾,作者先说自己仿佛变得“很小很小”,后又说“很大很大”,前后矛盾吗?你是怎样理解的?(3分)

2.、第④段末尾说“人,更像一个人了”,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3分)

3.、本文语言形象生动而富有表现力。请从画线的三个句子中任选二句作赏析。(6分)

4.、本文的作者对那一望无际的红海滩情有独钟,感慨良深。你认为他从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或得到什么启迪?(4分)

 

查看答案

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接写句子,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3分)

人生不尽如人意:也许你想成为太阳,却只是一颗暗淡的星星;                                                      。但只要你坦然接受自己,你会惊喜地发现平凡的你也有自己美丽的风景。

 

查看答案

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3分)

广西旱区群众喝水难的窘境,一直牵动着当地消防官兵的心。3月30日,广西百色消防支队隆林县大队的官兵带上地下探测装备来到隆或乡下洞屯,与村民一起冒险潜入300米山洞成功寻找出新水源。

今年春季广西遭遇严重干旱,百色隆林县隆或乡双多村及周围4个村庄也不例外。村里村外的所有水源早已枯竭,干旱几乎榨干了山里所有的水分。大风一吹,黄泥土便肆意飞扬,2500多人的生活饮用水告急。得知下洞屯里有一处深洞可能还藏有地下水,30日中午,隆林消防官兵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前往深洞“探险”寻水。

据了解,以前有村民曾深入洞中寻找水源,由于洞内地形非常复杂,寻找水源的村民便“一去不复返”,失踪在洞中,从此再无人敢靠近这“食人洞”半步。

中午时分,两名官兵带上空气呼吸器等探测装备钻进了深洞。由于洞内一片漆黑且地形非常复杂,两名消防官兵在身上拴好保险绳后小心翼翼地往洞内摸索前进。十几分钟后,消防官兵往洞内前进了约60米左右,发现洞内有个拐弯处非常狭窄而倾斜,只能一个人通过并悬空而下。在惊险和未知的恐惧中,消防官兵靠着微弱的手电筒光,慢慢深入降落到洞内200多米处,才隐隐约约地听到了“哗哗”的流水声。

为了准确定位流水的方向,消防官兵决定更深入洞中摸清水源。下午17时,消防官兵终于在洞内约300米处发现了水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5分)

白莲

陆龟蒙

素葩多蒙别艳欺, 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 月晓风清欲堕时。

1.一、二两句诗写出了莲花的什么特点。(2分)

2.“托物言志”是本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作赏析。(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