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10分) 境与象 袁行霈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10分)

境与象 袁行霈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在西方文论里恐怕还难以找到一个与它相当的概念和术语。人或以为“意境”一词创自王国维,其实不然。早在王国维提倡意境说之前,已经有人使用意境一词,并对诗歌的意境作过论述。研究意境固然不能抛开王国维的意境说,但也不可为它所困。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实践出发,联系古代文艺理论,我们可以在广阔的范围内总结古代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典诗歌表现意境的艺术规律,为今天的诗歌创作和诗歌评论提供有益的借鉴。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情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铤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lóng磨)群形,纠纷舛(chuǎn错误,错乱)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

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                  。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1..下列说法,与文章内容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

A.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让读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审美境界。

B.谈论境和象的关系,必须承认“境生于象”;而刘禹锡所说的“境生于象外”,是否认了“没有象就没有境”这个关系。

C.大凡善于读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诗歌的意境,恰如广袤无垠的世界,读者的心就如长了翅膀,自由翱翔其间。

D.生硬地搬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显然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

2..对文中材料的使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用“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逐意奔走”,意在证明长期以来人们对刘禹锡“境生于象外”的理解和发挥是正确的。

B.借用杜甫“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这两句诗,意在形象地阐述“境生于象又超乎象”这一诗歌意境鉴赏理论。

C.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最见意境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中国古典诗歌在意境创造方面的资源是丰富多样的。

D.用“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这一比喻是为了形象描述诗歌意象审美活动时的心理体验。

3..文中画线处填上最恰当的句子是(      )(2分)

A.境生于象外

B.境超乎象

C.境生于象而超乎象

D.一个个象的和即境

4..作者在文中对哪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请分点列出这些观点。(4分)

 

1.B(根据第二段“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刘禹锡 并没有否认“没有象就没有境”) 2.B(A是为了证明“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目的在于指出人们 在引用和发挥“境生于象外”时的误解;C是说明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主要“不是靠比 喻、象征、暗示形成的”;D是形象地说明了“意象”与“意境”之间的关系) 3.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思对即可得分) 4.(1)意境就是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2)境生于象外而不生于象;(3)境 是一个个象的和;(4)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 (答对两条给3分,答对三条给4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文名句填空。(6分)

       ▲     ,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⑵晴川历历汉阳树,       ▲         。(崔颢《黄鹤楼》)

⑶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陋室环境清幽雅致的句子是:

         ▲            ▲         

⑷古诗词中有许多表现思乡情怀的句子,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            ▲         

 

查看答案

读下面的语段,为空格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序号填在横线上。(2分)

莲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水生植物:它有的茎叶,有的花朵,有 ⑶ 的清香;它的果实和茎都是食物中的佳品。从古到今,许多诗人、学者都写过咏莲的篇章,赋予莲以各种美好的品质。

A 沁人心脾      B娇嫩雅致      C袅娜可爱

 

查看答案

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3分)

义乌历史悠久,古村落、古建筑分布广泛。它们见证了义乌历史的cāng桑,是义乌千年神韵的精神写照。因此,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进程的同时,我们也要因地制yí的利用好古村风貌,保护、传承和开发一些有价值的古村落文化,为美丽乡村建设增添一份新的mèi力。

 

查看答案

写作(共52分,含书写分4分)

按要求作文。(52分)

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难免有磕磕碰碰,难免有过痛苦,有过忧伤,有过自卑,有过迷惘,然而,我们一路走来,可能会有一双眼睛在默默地注视着我们,有一双手在悄悄地牵引着我们……于是我们便有了一份感动,一份感恩……

请以“谢谢你,我的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或短语,把题目补充完整。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章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亮少有逸群之才,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及魏武帝①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②而备失势,众寡③而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④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⑤。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亮助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足,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

(选自晋?陈寿《进<诸葛亮集>表》)

【注释】①魏武帝:曹操。  ②举州委质:把整个荆州作为见面礼送给曹操。  ③众寡:人数少。④建:提出。  ⑤吴会:吴国。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到了……的时候)魏武帝南征

B.(亲自)耕于野

C.乃三(回头看)亮于草庐之中

D.乃建奇(计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躬耕野然侍卫之臣不懈

B.建奇策     羽、飞

C.即遣兵三万人助备光先帝遗德

D.甚敬重    先主器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2分)

益州既足,以亮为军师。

4.请根据选文,写出诸葛亮辅佐刘备做了哪些事情?(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