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三)阅读下文,完成10-11题。(17分) 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

(三)阅读下文,完成10-11题。(17分)

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师,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瞬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这一段着重写云的特点,它可以用文段中的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4分)

3..比较下面两个句子,说说文段中运用改句的好处。(3分)

原句: 从种种不同的云,我们能识别天气的变化。

改句: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4..仿照例句,自选一个自然景物作为描写对象造句。(3分)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师,像奔马…

5..文段中的最后一句引出了节选的全文的说明中心,联系全文,说说全文的说明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2分)

6..有人认为;现在听天气预报很方便,我们没有必要再去看云识天气了。你同意这一看法吗?理由是什么?(3分)

 

1.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2.打比方;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 3.改句把云比喻成“招牌”,更形象。更准确地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而原句只能泛泛表明云与天的关系。 4.(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驼峰,像闸门,像卧佛,像长蛇,……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绸,像长虹,…… 5.看云可以识天气。 6.不同意,人们有时需要在野外活动,有时回遇到意外,学会看云识天气还是有好处的。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二)阅读《山市》,完成5-9题。(18分)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①相惊疑 (         ) ②惟楼一座(          )

如星点(         )   ④窗扉皆开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②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3..山市的出现经历了三个阶段,从________________ 为初生阶段; _______________ 为发展阶段;_________________的出现与消失是高潮阶段。(3分)

4..那时的人们把“山市”称为“鬼市”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5.. 下面两题,请任选一题作答.(3分)

①由于古代的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对于许多的自然现象不能给予科学的解释。你除《山市》外,还知道哪些现象古人不能解释而把它们付诸神话故事?至少写两个。

②假如你随着某旅游团在沙漠地区或大海游玩,恰巧出现文中所描述的这种景象,你该如何向游客们解释这一自然现象?

 

查看答案

背诵默写。(请任选十格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2)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4)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泊秦淮》)

(5)《天净沙·秋思》中描写深秋晚景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论语>十则》中孔子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和处世之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钱塘湖春行》中借助花草体现“春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查看答案

口语交际(听说)(10分)

1.听写。(请注意听录音,用楷书或行书在田字格里规范、工整地书写。(2分)

 

 

 

 

 

 

 

 

 

 

 

 

 

 

 

 

 

 

 

 

 

 

 

 

 

 

 

 

 

 

 

 

 

 

 

 

 

 

 

 

 

 

 

 

2.听一则关于“莆仙待客之道”的介绍,完成下面填空题。(3分)

(1)莆仙人招待第一次上门的客人一般会煮一碗_______。

(2)莆仙人招待远客一般用_______。

(3)莆仙人招待稀客或贵客除了采用以上两种接待规格处,通常晚上还要_______。

3.听下面一段对话,回答问题(5分)。

(1)你认为他们引用诗句要说明各自的什么观点?(2分)

(2)说说你的观点是什么?(3分)

 

查看答案

同学们正处在独立人格形成的时期,都希望受人尊重,也学着尊重别人。尊重很容易做到:得到帮助时道声谢,妨碍别人时道句歉;为演出成功的鼓掌,为同学的进步喝彩;一句问候,一声再见……尊重也容易被人忽视;遭人冷落,被人揭短;恶语触怒他人,讥讽同学弱点……总之,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受人尊重是一种幸福。

请围绕“尊重”这个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600以上。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

 

查看答案

(二)(17分)

聪,亲爱的孩子。收到9月22日晚发的第六信,很高兴。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我预料国外这几年,对你整个的人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到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对你有些启发作用,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

1.、结合画线的句子请你按下列要求再写两句。(2分)

风雪太大,会把_______________;风沙太猛,也会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2分)

1.重蹈覆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刻骨铭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选文中的排比句,用“   ” 画出。说说作者表达的感情。(3分)

4.、“人一辈子都在高潮 — 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作者把什么比做高潮?把什么比做“低潮”?把什么样的生活比做死水?(3分)

5.、文中“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一句中“这一套”指的是什么?(3分)

6.、课文举了克利斯朵夫的事例,你还知道哪些坚强面对困难和挫折的事例,试举一例,并说说当你在精神消沉的时,你是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的。(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