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7分)
怒 绿
刘心武
①那绿令我震惊。
②那是护城河边一株人腿般粗的国槐,因为开往附近建筑工地的一辆吊车行驶不当,将其从分杈处撞断。我每天散步总要经过它身边,它被撞是在冬末,我恰巧远远目睹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一天很冷,我走拢时,看见从那被撞断处渗出的汁液,泪水一般,但没等往下流淌,便冻结在树皮上,令我心悸气闷。我想它一定活不成了。但绿化队后来并没有挖走它的残株。开春后,周围的树都再度先后放绿,它仍默然枯立。谁知暮春的一天,我忽然发现,它竟从那残株上,蹿出了几根绿枝,令人惊喜。过几天再去看望,呀,它蹿出了更多的新枝,那些新枝和下面的株桩在比例上很不协调,似乎等不及慢慢舒展,所以奋力上扬,细细的,挺挺的,尖端恨不能穿云摩天,两边滋出柔嫩的羽状叶片……到初夏,它的顶枝所达到的高度,几与头年丰茂的树冠齐平,我围绕着它望来望去,只觉得心灵在充电。
③这当然并非多么稀罕的景象。记得30多年前,一场大雷雨过后,把什刹海畔的一株古柳劈掉了一半,但它那残存的一半,顽强地抖擞着绿枝,继续它的生命拼搏,曾给住在附近的大苦闷中的我以极大的激励,成为支撑我度过那些难以认知的荒谬岁月的精神滋养之一。后来我曾反复以水彩和油画形式来刻画那半株古柳的英姿,可惜我画技不佳,只能徒现其外表而难传达其神髓。
④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我曾在大型的美术展览会上,看到过取材类似的绘画;再后来有机会到国外的各种美术馆参观,发现从古至今,不同民族的艺术家,以各种风格,都曾创作过断株重蹿新枝新芽的作品。这令我坚信,尽管各民族、各宗教、各文化之间存在着若干难以共约的观念,但整个人类,在某些最基本的情感、思考与诉求上,是心心相通的。
⑤最近常亲近丰子恺的漫画,其中有一幅他作于1938年的,题有四句诗的素墨画:“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绝,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这画尺寸极小,所用材料极简单,构图更不复杂,但却是我看过的那么多同类题材中,最有神韵、最令我浮想联翩的一幅。是啊,不管是狂风暴雨那样的天灾,还是吊车撞击那类的人祸,受到重创的残株却“春来怒抽条”,再现蓬勃的气象,宣谕超越邪恶灾难的善美生命那不可轻易战胜的内在力量;丰子恺那诗中的“怒”字,以及他那墨绘枝条中所体现出的“怒”感,都仿佛画龙点睛,使我原本已经相当丰厚的思绪,倏地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⑥今天散步时,再去瞻仰护城河边那株奋力复苏的槐树,我的眼睛一亮,除了它原有的那些打动我的因素,我发现它那些新枝新叶的绿色,仿佛是些可以独立提炼出来的存在,那绿,是一种非同一般的绿,倘若非要对之命名,只能称作怒绿!是的,怒绿!
⑦那绿令我景仰。
1.概括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2分)
那一天 30多年前
——被雷劈残的古柳抖擞绿枝,我企图以画传其神髓 ——
改革开放后 最近
参观国内外画展,断株重蹿新枝的作品令我感慨——丰
2.第⑤段画线句是否可以改成“不管是吊车撞击那类的人祸,还是狂风暴雨那样的天灾”,这样用语更显连贯。你以为如何?谈谈你的看法。(2分)
3.品析第②段划线句中划线词的表达效果。(3分)
我忽然发现,它竟从那残株上,蹿出了几根绿枝
4.作者为什么称“那绿”为“怒绿”?(4分)
5.作者为什么对那绿始而“震惊”,终而“景仰”?请结合文章内容作具体解说。(4分)
6.对本文理解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叙写断株再绿的情景,较多地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其顽强的生命力以及
不屈不挠的精神。
B.“渗出的汁液,泪水一般”“默然枯立”等描述是一种铺垫,是在为下文的蹿出绿枝“恨
不能穿云摩天”蓄势。
C.“那绿,是一种非同一般的绿”之“非同一般”是指其经受过惨烈的磨难;句间用逗号
停顿,意在强调“那绿”。
D.作者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抒发对生命力的赞美,也含蓄地表达了人与自然应和
谐相处的愿望。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0分)
仲淹掌学
晏丞相殊留守南京,范公遭母忧,寓居城下。晏殊请掌府学。范公常宿学中,训督学者皆有法 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夜课诸生,读书寝食,皆立时刻。往往潜至斋舍诇①之,见有先寝者,诘之,其人绐云②:“适疲倦,暂就枕耳。”问未寝之时观何书,其人亦妄对,则取书问之,其人不能对,乃罚之。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及所当用意,亦使学者以为法。由是四方从者辐凑③,其后宋人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
(选自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诇(xiònɡ):看。②绐(dài):欺骗。③辐凑: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轮轴一样。
1.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训 督 学 者 皆 有 法 度
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多其所教也 (他,范仲淹 ) B.见有先寝者,诘之( 责问 )
C.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 (为了) D.夜课诸生,读书寝食(睡眠、 饮食)
3.把下面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
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
4.范仲淹受晏殊之请,在管理学校时做了哪几方面的工作?(4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题目。(4分)
山雨
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 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 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 村边瓜豆也离披。
新晴尽放峰峦出, 万瀑齐飞又一奇。
1.这首诗紧扣题目“山雨”,从未雨、 、雨中、 进行描写。(2分)
2.诗歌呈现了怎样的一个诗人形象?(2分)
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8分)
1.浊酒一杯家万里, 。
2.酒困路长惟欲睡, 。
3. ,只有香如故。
4. ,人迹板桥霜。
5.辛弃疾是伟大的爱国词人,他在《破阵子》中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两句是:
, 。
6.人们在奉献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高尚人格,请你写出古诗词中表现这种精神的一组句子: , 。
综合性学习活动。(6分)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每小题2分)
材料一 微博是一种网络技术应用。它篇幅短小,每条不超过l40个字,甚至可以三言两语。它代表了个人最真实的即时言论,人们可以用微博发布信息、发表评论、讨论问题、转发跟帖。无论是用电脑还是用手机,只要能上网,人们就可以像发短信一样发微博,非常方便。
材料二 教育部、国家语委在向社会发布《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时,称2010年是中国的“微博元年”。截止到2011年2月,腾讯、新浪两大门户网站微博注册用户均超过1亿。在微博上“人人都有麦克风”,普通人用微博维权,用微博问政;政府也开通微博,了解民意。微博正释放着它推进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变革的巨大潜能。
1.从材料一中摘录出4个能概括“微博”主要特点的词语。(2分)
① ② ③ ④
2.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写出右边这幅画的寓意。(2分)
3.请你为今年“第三届中国赣州国际脐橙节”写一则微博,字数在30字以内,运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
为下面这则消息拟写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11月26日,人民网工会主席李颖芝带领6名爱心志愿者带着过冬棉衣、图书、学习用品、营养早餐等物品,看望了廊坊弘德家园的60多位贫困儿童和流浪孤儿,为他们送去了冬天里的温暖。这次活动也是人民微博发起的“媒体微博暖冬行动”的一部分。
弘德家园是一家纯民间福利性的慈善机构,专门收住贫困儿童、流浪孤儿等,人民网员工已是连续第三年给他们献爱心、送温暖。今年人民网人民微博在网上发起了“媒体微博暖冬行动”,倡议媒体同仁和网友们积极关注和帮助贫困地区的儿童,本网员工积极响应:有人专门购买暖和的新衣,有人捐出最喜爱的图书,有人掏出钱包内所有现金……
11月26日上午,人民网志愿者先来到了弘德家园附近超市,签约订购了全年的牛奶和鸡蛋,并商定了送货时间和频率。之后大家来到弘德家园,受到孩子们和工作人员的热烈欢迎。志愿者赠送了爱心物资,了解了家园的情况,参观了孩子们的宿舍、餐厅、图书馆、活动室等,并与孩子们进行了交流。临行时大家依依惜别,并相约明年再见。
A. 人民网“暖冬行动”为贫困孤儿捐全年早餐B. 人民网工会主席李颖芝看望贫困儿童和流浪孤儿
C. 弘德家园专门收住贫困儿童、流浪孤儿
D. 人民网在网上发起了“媒体微博暖冬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