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13分) 声音:让你又爱又恨 ①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一个...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13分)

声音:让你又爱又恨

①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一个声音的总汇。小到元粒子,大到银河系,万物都在振动。人类的耳朵能够感知的振动频率非常有限(16赫兹~20000赫兹),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听觉范围之内的声音就不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影响。比如,就振动特征而言,低级下流的言辞不仅伤害出言不逊者自身,而且对周围人的身体也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②任何人只要按以下方法做个简单的实验,就会明白这个道理。在播种以前,对一部分种子说祝福的话,对另一部分说粗话,你会看到:前一部分种子很快吐出嫩芽,而且发芽率是百分之百;而后一部分则只有很少的种子发芽,发出的芽也是干枯暗淡的。难怪俗话说:恶语伤人!

③就振动频率和强度而言,噪声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更有害。举个例子说吧,莫斯科西南区的一处楼房安装了电梯。这本来是件值得高兴的事,结果却适得其反。楼里的大多数居民开始经常性地失眠头疼。原来,日夜运转的机器成了噪声源,而电梯则像一个巨型喇叭,又加重了这种噪声。忍无可忍的居民正打算同莫斯科市政府交涉此事。

④噪声有害,美妙的音乐又如何呢?实际上,音乐声在50分贝左右时会使人身心放松,给人以美感。而声音一旦高于85分贝,就会造成听力损伤。一般情况下,当人耳较长时间地听到音量达100分贝的声音时,无论多么美妙的音乐都可造成不可恢复性听力损伤,严重者还会造成听力丧失。

⑤一些在听觉范围之外的声音对人的危害也是相当大的。火山学家对这一点非常了解。熔岩喷发时发出的响声是一种低音波(<16赫兹),它使人不自觉地产生恐惧感和躲避的念头。有实验表明:声频为4赫兹时,会导致海洋性疾病,达到5赫兹时人就会感到恶心,6赫兹时会令人恐惧不安,当声频达到7赫兹时,就会致人死亡。

                                            。早在古罗马时期人们就知道,教堂的钟声能够杀灭细菌和微生物。有意思的是,这个在唯物主义者看来荒诞不经的观点,恰恰得到了科学实验的证明。根据教堂钟学专家提供的资料,当钟的振动频率超过25000赫兹时,属人耳听不见的超声波范围,这时钟声的确能够治疗一些传染病,提高人体免疫机能。中波范围(100赫兹~20000赫兹)的钟声能增加毛细血管的血流和淋巴流,低波范围(40赫兹~100赫兹)的钟声能起到镇定神经的作用。

⑦当今医学界也已经在成功地利用声音治疗疾病。俄罗斯生物学家运用声音渐次减弱现象获得的数据证明,森林里树木摇摆的声音对降低病人血压的疗效胜过任何药物。而音乐对疾病的疗效也是广为人知的。专家发现,胃肠道具备音符“fa”的共振频率。音符“do”能够治疗牛皮癣,而“si”“so”和“do”的和声对肿瘤病患者             

⑧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运用声音治疗疾病的经历,尽管我们自己没意识到。难道您从未试着通过抚摸小猫来放松疲惫的神经?科学家证实:能带来疗效的既不是小猫柔软的毛,也不是猫身上散发的特殊气味,而是温顺的小家伙发出的低叫声。现在,猫打呼噜的声音已经录成微型磁带用于医疗。

⑨声音,真是让我们爱恨交加。                     (选自《灵感之光》,有删改)

6ec8aac122bd4f6e1.联系上下文,在文中第⑥段横线处填写一个既能概括上文内容,又 

6ec8aac122bd4f6e能领起下文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4分)

6ec8aac122bd4f6e2.根据上下文,第⑦段的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只填序号)。(2分)

A.大有作为        B.大有裨益       C.大显神通       D.大有希望

3.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说明第⑦段中画线句的表达作用。(3分)

4.阅读原文,结合下面这则新闻摘要,用亲切的语言给“MP3”一族写一则“温馨小贴士”。 (60字左右)(贴士:音译词,通常指提示、建议等。)(4分)

近日,一个15岁的少年竟因长期用耳机听音乐造成耳朵失聪,成了“聋子”。

记者调查时发现,生活中随处可见挂着“MP3”、塞着耳机、边走边听歌的年轻人。他们上学、吃饭,甚至睡觉时,都习惯性地塞着耳机听音乐,而且为了保持音乐清晰,他们经常会提高音量。

 

1.有些声音对人有害,而有些声音却对人有益。 2.B 3.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声音对人体独特的治疗作用。 4.(文字宜口语化,体现与人交流,语言亲切即可)略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7分)

怒 绿

刘心武

①那绿令我震惊。

  ②那是护城河边一株人腿般粗的国槐,因为开往附近建筑工地的一辆吊车行驶不当,将其从分杈处撞断。我每天散步总要经过它身边,它被撞是在冬末,我恰巧远远目睹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一天很冷,我走拢时,看见从那被撞断处渗出的汁液,泪水一般,但没等往下流淌,便冻结在树皮上,令我心悸气闷。我想它一定活不成了。但绿化队后来并没有挖走它的残株。开春后,周围的树都再度先后放绿,它仍默然枯立。谁知暮春的一天,我忽然发现,它竟从那残株上,蹿出了几根绿枝,令人惊喜。过几天再去看望,呀,它蹿出了更多的新枝,那些新枝和下面的株桩在比例上很不协调,似乎等不及慢慢舒展,所以奋力上扬,细细的,挺挺的,尖端恨不能穿云摩天,两边滋出柔嫩的羽状叶片……到初夏,它的顶枝所达到的高度,几与头年丰茂的树冠齐平,我围绕着它望来望去,只觉得心灵在充电。

③这当然并非多么稀罕的景象。记得30多年前,一场大雷雨过后,把什刹海畔的一株古柳劈掉了一半,但它那残存的一半,顽强地抖擞着绿枝,继续它的生命拼搏,曾给住在附近的大苦闷中的我以极大的激励,成为支撑我度过那些难以认知的荒谬岁月的精神滋养之一。后来我曾反复以水彩和油画形式来刻画那半株古柳的英姿,可惜我画技不佳,只能徒现其外表而难传达其神髓。

④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我曾在大型的美术展览会上,看到过取材类似的绘画;再后来有机会到国外的各种美术馆参观,发现从古至今,不同民族的艺术家,以各种风格,都曾创作过断株重蹿新枝新芽的作品。这令我坚信,尽管各民族、各宗教、各文化之间存在着若干难以共约的观念,但整个人类,在某些最基本的情感、思考与诉求上,是心心相通的。

  ⑤最近常亲近丰子恺的漫画,其中有一幅他作于1938年的,题有四句诗的素墨画:“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绝,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这画尺寸极小,所用材料极简单,构图更不复杂,但却是我看过的那么多同类题材中,最有神韵、最令我浮想联翩的一幅。是啊,不管是狂风暴雨那样的天灾,还是吊车撞击那类的人祸,受到重创的残株却“春来怒抽条”,再现蓬勃的气象,宣谕超越邪恶灾难的善美生命那不可轻易战胜的内在力量;丰子恺那诗中的“怒”字,以及他那墨绘枝条中所体现出的“怒”感,都仿佛画龙点睛,使我原本已经相当丰厚的思绪,倏地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⑥今天散步时,再去瞻仰护城河边那株奋力复苏的槐树,我的眼睛一亮,除了它原有的那些打动我的因素,我发现它那些新枝新叶的绿色,仿佛是些可以独立提炼出来的存在,那绿,是一种非同一般的绿,倘若非要对之命名,只能称作怒绿!是的,怒绿!

⑦那绿令我景仰。

1.概括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2分)

    那一天                          30多年前

                        ——被雷劈残的古柳抖擞绿枝,我企图以画传其神髓 ——

改革开放后                                 最近 

参观国内外画展,断株重蹿新枝的作品令我感慨——丰                            

 

2.第⑤段画线句是否可以改成“不管是吊车撞击那类的人祸,还是狂风暴雨那样的天灾”,这样用语更显连贯。你以为如何?谈谈你的看法。(2分)

3.品析第②段划线句中划线词的表达效果。(3分)

我忽然发现,它竟从那残株上,蹿出了几根绿枝

4.作者为什么称“那绿”为“怒绿”?(4分)

5.作者为什么对那绿始而“震惊”,终而“景仰”?请结合文章内容作具体解说。(4分)

6.对本文理解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叙写断株再绿的情景,较多地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其顽强的生命力以及 

不屈不挠的精神。

B.“渗出的汁液,泪水一般”“默然枯立”等描述是一种铺垫,是在为下文的蹿出绿枝“恨

不能穿云摩天”蓄势。

C.“那绿,是一种非同一般的绿”之“非同一般”是指其经受过惨烈的磨难;句间用逗号

停顿,意在强调“那绿”。

D.作者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抒发对生命力的赞美,也含蓄地表达了人与自然应和

谐相处的愿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0分)

    仲淹掌学

    晏丞相殊留守南京,范公遭母忧,寓居城下。晏殊请掌府学。范公常宿学中,训督学者皆有法 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夜课诸生,读书寝食,皆立时刻。往往潜至斋舍诇①之,见有先寝者,诘之,其人绐云②:“适疲倦,暂就枕耳。”问未寝之时观何书,其人亦妄对,则取书问之,其人不能对,乃罚之。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及所当用意,亦使学者以为法。由是四方从者辐凑③,其后宋人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

(选自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诇(xiònɡ):看。②绐(dài):欺骗。③辐凑: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轮轴一样。

1.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训 督 学 者 皆 有 法 度

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多所教也                  (他,范仲淹 ) B.见有先寝者,之( 责问 )

C.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之   (为了)      D.夜课诸生,读书食(睡眠、 饮食)

3.把下面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

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

4.范仲淹受晏殊之请,在管理学校时做了哪几方面的工作?(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题目。(4分)

山雨

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 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 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 村边瓜豆也离披。

              新晴尽放峰峦出, 万瀑齐飞又一奇。

1.这首诗紧扣题目“山雨”,从未雨、    、雨中、     进行描写。(2分)

2.诗歌呈现了怎样的一个诗人形象?(2分)

 

查看答案

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8分)

1.浊酒一杯家万里,                     

2.酒困路长惟欲睡,                        

3.                          ,只有香如故。

4.                      ,人迹板桥霜。

5.辛弃疾是伟大的爱国词人,他在《破阵子》中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两句是:

                                                  

6.人们在奉献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高尚人格,请你写出古诗词中表现这种精神的一组句子: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活动。(6分)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每小题2分)

材料一  微博是一种网络技术应用。它篇幅短小,每条不超过l40个字,甚至可以三言两语。它代表了个人最真实的即时言论,人们可以用微博发布信息、发表评论、讨论问题、转发跟帖。无论是用电脑还是用手机,只要能上网,人们就可以像发短信一样发微博,非常方便。

材料二  教育部、国家语委在向社会发布《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时,称2010年是中国的“微博元年”。截止到2011年2月,腾讯、新浪两大门户网站微博注册用户均超过1亿。在微博上“人人都有麦克风”,普通人用微博维权,用微博问政;政府也开通微博,了解民意。微博正释放着它推进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变革的巨大潜能。

1.从材料一中摘录出4个能概括“微博”主要特点的词语。(2分)

           ②           ③            ④                                

2.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写出右边这幅画的寓意。(2分)

6ec8aac122bd4f6e

 

 

 

 

 

3.请你为今年“第三届中国赣州国际脐橙节”写一则微博,字数在30字以内,运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