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根据下面语境,为空格处选出恰当的词语,将序号填在横线上。(3分) 文学是一幅意境...

根据下面语境,为空格处选出恰当的词语,将序号填在横线上。(3分)

文学是一幅意境高远的国画,你尽可流动明眸,欣赏白云蓝天,飞流激湍;文学是一首      的古曲,你尽可闭目凝神,倾听莺歌燕语,春水潺潺;文学是一座    的百花园,你尽可翕动鼻翼,呼吸牡丹的浓香,秋菊的清爽;文学是一杯  的香茗,你尽可品评自娱,把玩深尝。

A、姹紫嫣红  B、回味无穷 C 、清脆圆润

 

C  A  B  评分标准:共3分,每格一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1)他正向古代典jí(      )钻探,有如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qiè(     )而不舍。

(2)虽然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样,你抽掉了,它又合lǒng(      )了来,但至少你能使那光明得到暂时的一瞬的显现,哦,那多么灿烂的,多么xuàn(       )目的光明呀!

 

查看答案

把下面句子规范、工整地抄写在方格里。(3分)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

 

 

 

 

 

 

 

 

 

 

 

 

 

 

 

 

 

 

 

 

 

 

 

 

 

 

 

 

 

 

 

 

 

查看答案

写作(50分)

经历风雨,小树才可茁壮;接受风雨,江河方能澎湃;走过风雨,岁月得以峥嵘……

请以“风雨让我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13分)

声音:让你又爱又恨

①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一个声音的总汇。小到元粒子,大到银河系,万物都在振动。人类的耳朵能够感知的振动频率非常有限(16赫兹~20000赫兹),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听觉范围之内的声音就不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影响。比如,就振动特征而言,低级下流的言辞不仅伤害出言不逊者自身,而且对周围人的身体也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②任何人只要按以下方法做个简单的实验,就会明白这个道理。在播种以前,对一部分种子说祝福的话,对另一部分说粗话,你会看到:前一部分种子很快吐出嫩芽,而且发芽率是百分之百;而后一部分则只有很少的种子发芽,发出的芽也是干枯暗淡的。难怪俗话说:恶语伤人!

③就振动频率和强度而言,噪声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更有害。举个例子说吧,莫斯科西南区的一处楼房安装了电梯。这本来是件值得高兴的事,结果却适得其反。楼里的大多数居民开始经常性地失眠头疼。原来,日夜运转的机器成了噪声源,而电梯则像一个巨型喇叭,又加重了这种噪声。忍无可忍的居民正打算同莫斯科市政府交涉此事。

④噪声有害,美妙的音乐又如何呢?实际上,音乐声在50分贝左右时会使人身心放松,给人以美感。而声音一旦高于85分贝,就会造成听力损伤。一般情况下,当人耳较长时间地听到音量达100分贝的声音时,无论多么美妙的音乐都可造成不可恢复性听力损伤,严重者还会造成听力丧失。

⑤一些在听觉范围之外的声音对人的危害也是相当大的。火山学家对这一点非常了解。熔岩喷发时发出的响声是一种低音波(<16赫兹),它使人不自觉地产生恐惧感和躲避的念头。有实验表明:声频为4赫兹时,会导致海洋性疾病,达到5赫兹时人就会感到恶心,6赫兹时会令人恐惧不安,当声频达到7赫兹时,就会致人死亡。

                                            。早在古罗马时期人们就知道,教堂的钟声能够杀灭细菌和微生物。有意思的是,这个在唯物主义者看来荒诞不经的观点,恰恰得到了科学实验的证明。根据教堂钟学专家提供的资料,当钟的振动频率超过25000赫兹时,属人耳听不见的超声波范围,这时钟声的确能够治疗一些传染病,提高人体免疫机能。中波范围(100赫兹~20000赫兹)的钟声能增加毛细血管的血流和淋巴流,低波范围(40赫兹~100赫兹)的钟声能起到镇定神经的作用。

⑦当今医学界也已经在成功地利用声音治疗疾病。俄罗斯生物学家运用声音渐次减弱现象获得的数据证明,森林里树木摇摆的声音对降低病人血压的疗效胜过任何药物。而音乐对疾病的疗效也是广为人知的。专家发现,胃肠道具备音符“fa”的共振频率。音符“do”能够治疗牛皮癣,而“si”“so”和“do”的和声对肿瘤病患者             

⑧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运用声音治疗疾病的经历,尽管我们自己没意识到。难道您从未试着通过抚摸小猫来放松疲惫的神经?科学家证实:能带来疗效的既不是小猫柔软的毛,也不是猫身上散发的特殊气味,而是温顺的小家伙发出的低叫声。现在,猫打呼噜的声音已经录成微型磁带用于医疗。

⑨声音,真是让我们爱恨交加。                     (选自《灵感之光》,有删改)

6ec8aac122bd4f6e1.联系上下文,在文中第⑥段横线处填写一个既能概括上文内容,又 

6ec8aac122bd4f6e能领起下文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4分)

6ec8aac122bd4f6e2.根据上下文,第⑦段的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只填序号)。(2分)

A.大有作为        B.大有裨益       C.大显神通       D.大有希望

3.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说明第⑦段中画线句的表达作用。(3分)

4.阅读原文,结合下面这则新闻摘要,用亲切的语言给“MP3”一族写一则“温馨小贴士”。 (60字左右)(贴士:音译词,通常指提示、建议等。)(4分)

近日,一个15岁的少年竟因长期用耳机听音乐造成耳朵失聪,成了“聋子”。

记者调查时发现,生活中随处可见挂着“MP3”、塞着耳机、边走边听歌的年轻人。他们上学、吃饭,甚至睡觉时,都习惯性地塞着耳机听音乐,而且为了保持音乐清晰,他们经常会提高音量。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7分)

怒 绿

刘心武

①那绿令我震惊。

  ②那是护城河边一株人腿般粗的国槐,因为开往附近建筑工地的一辆吊车行驶不当,将其从分杈处撞断。我每天散步总要经过它身边,它被撞是在冬末,我恰巧远远目睹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一天很冷,我走拢时,看见从那被撞断处渗出的汁液,泪水一般,但没等往下流淌,便冻结在树皮上,令我心悸气闷。我想它一定活不成了。但绿化队后来并没有挖走它的残株。开春后,周围的树都再度先后放绿,它仍默然枯立。谁知暮春的一天,我忽然发现,它竟从那残株上,蹿出了几根绿枝,令人惊喜。过几天再去看望,呀,它蹿出了更多的新枝,那些新枝和下面的株桩在比例上很不协调,似乎等不及慢慢舒展,所以奋力上扬,细细的,挺挺的,尖端恨不能穿云摩天,两边滋出柔嫩的羽状叶片……到初夏,它的顶枝所达到的高度,几与头年丰茂的树冠齐平,我围绕着它望来望去,只觉得心灵在充电。

③这当然并非多么稀罕的景象。记得30多年前,一场大雷雨过后,把什刹海畔的一株古柳劈掉了一半,但它那残存的一半,顽强地抖擞着绿枝,继续它的生命拼搏,曾给住在附近的大苦闷中的我以极大的激励,成为支撑我度过那些难以认知的荒谬岁月的精神滋养之一。后来我曾反复以水彩和油画形式来刻画那半株古柳的英姿,可惜我画技不佳,只能徒现其外表而难传达其神髓。

④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我曾在大型的美术展览会上,看到过取材类似的绘画;再后来有机会到国外的各种美术馆参观,发现从古至今,不同民族的艺术家,以各种风格,都曾创作过断株重蹿新枝新芽的作品。这令我坚信,尽管各民族、各宗教、各文化之间存在着若干难以共约的观念,但整个人类,在某些最基本的情感、思考与诉求上,是心心相通的。

  ⑤最近常亲近丰子恺的漫画,其中有一幅他作于1938年的,题有四句诗的素墨画:“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绝,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这画尺寸极小,所用材料极简单,构图更不复杂,但却是我看过的那么多同类题材中,最有神韵、最令我浮想联翩的一幅。是啊,不管是狂风暴雨那样的天灾,还是吊车撞击那类的人祸,受到重创的残株却“春来怒抽条”,再现蓬勃的气象,宣谕超越邪恶灾难的善美生命那不可轻易战胜的内在力量;丰子恺那诗中的“怒”字,以及他那墨绘枝条中所体现出的“怒”感,都仿佛画龙点睛,使我原本已经相当丰厚的思绪,倏地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⑥今天散步时,再去瞻仰护城河边那株奋力复苏的槐树,我的眼睛一亮,除了它原有的那些打动我的因素,我发现它那些新枝新叶的绿色,仿佛是些可以独立提炼出来的存在,那绿,是一种非同一般的绿,倘若非要对之命名,只能称作怒绿!是的,怒绿!

⑦那绿令我景仰。

1.概括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2分)

    那一天                          30多年前

                        ——被雷劈残的古柳抖擞绿枝,我企图以画传其神髓 ——

改革开放后                                 最近 

参观国内外画展,断株重蹿新枝的作品令我感慨——丰                            

 

2.第⑤段画线句是否可以改成“不管是吊车撞击那类的人祸,还是狂风暴雨那样的天灾”,这样用语更显连贯。你以为如何?谈谈你的看法。(2分)

3.品析第②段划线句中划线词的表达效果。(3分)

我忽然发现,它竟从那残株上,蹿出了几根绿枝

4.作者为什么称“那绿”为“怒绿”?(4分)

5.作者为什么对那绿始而“震惊”,终而“景仰”?请结合文章内容作具体解说。(4分)

6.对本文理解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叙写断株再绿的情景,较多地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其顽强的生命力以及 

不屈不挠的精神。

B.“渗出的汁液,泪水一般”“默然枯立”等描述是一种铺垫,是在为下文的蹿出绿枝“恨

不能穿云摩天”蓄势。

C.“那绿,是一种非同一般的绿”之“非同一般”是指其经受过惨烈的磨难;句间用逗号

停顿,意在强调“那绿”。

D.作者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抒发对生命力的赞美,也含蓄地表达了人与自然应和

谐相处的愿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