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鲜为人知的人物了,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
B.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又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锲而不舍。
C.路人对用粉笔作老虎画的老汉关振民大为赞赏:“能把老虎画得如此惟妙惟肖,确实厉害。”
D.他本是个整天跑野马的孩子,从早到晚关在家里,难受得屁股下如履薄冰,身上像芒刺在背。
下面语句中书写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每逢有人问起我的藉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
B. 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的精力集中到这一件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C. 读书的要决,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
D.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纶的艺术品。
下面划线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批无恶不作的法官,他们媚(mèi)上欺下,俯伏于国王之前,凌(lín)驾于人民之上。
B.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 chá)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之分所诓(kuāng)骗,却要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C.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zī)不倦地汲(jí)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D.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qiáo)悴可怜模(mú)样。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共9分,每小题3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妄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丧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邹忌修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身高 |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偏爱 |
C.时时而间进间:按时间 |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莫:没有,没有人 |
2..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皆以美于徐公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B.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
D.皆以美于徐公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3..下列对选文内容和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谤讥于市朝”中的“谤讥”在此有贬意,是“讥讽”的意思。 |
B.邹忌向齐威王进谏的方式与《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禅进谏的方式不同,邹忌用自身小事和切身感受对齐威王委婉讽劝;诸葛亮则用奏表向刘禅直接进言劝谏。 |
C.邹忌的妻、客都认为邹忌“美于徐公”,而说话的语气不同,妻子的回答用的的反问的句式,语气非常肯定,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赞美;客人用的是一种陈述的语气,语气平淡,是一种礼节性的应对。 |
D.学了这一课以后,让我们感到忠言未必逆耳,诚恳劝告别人的话如果让人听起来很舒服,劝说效果会更好。 |
4.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2分)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2分)
下面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的学生过于强调自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不讲责任,教育他们志存高远,懂得感恩,自觉奉献,成为全社会的当务之急。 |
B.近日,一些网友疯传美国校车PK悍马完胜的新闻图片,甚至有不少人说“北美校车比装甲车还坚固”、“撞毁悍马轻而易举”,其实,这多少有点夸大其辞。 |
C.他讲课很少带讲稿,即使带了也决不打开,两个学时一百分钟,滔滔不绝如江河直泻,夸夸其谈如行云流水。 |
D.因开始,斑羚们发现自己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绝境,一片惊慌,胡乱蹿跳。 |
下面语句中书写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一百年前的今天,一颗巨星郧落了。但他是永生的。他走的时候有长寿的岁月,有等身的著作,还挑起过最荣耀、最艰巨的责任,即培育良知、教化人类。 |
B.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 |
C.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姿睢而生活。 |
D.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惯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