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15分) 欢迎乘坐“地沟油”航班 葛 妍 ①据英国《每...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15分)

欢迎乘坐“地沟油”航班

葛  妍

①据英国《每日邮报》7日报道,英国汤普森航空公司推出的“地沟油航班”波音757客机7日从伯明翰机场起飞,首航成功。

  ②这架飞机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中一个引擎的燃料除了常规的飞机燃油外,还有50%的“氢酯和脂肪酸”,这是以从酒店和饭店的厨房中收集来的废弃食用油为原料加工制成的生物燃料。这些废弃食用油与我们在中国俗称的“地沟油”类似。据专家介绍,这种“地沟油”生物燃料能避免生产燃料农作物过程中的碳排放,加之大都本地取油,所以交通方面产生的碳排放也很少,相对传统的化石燃料可以减排60%-80%

  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每年都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废弃食用油。在对其处理和回收再利用上,各有奇招。

  ④2004年以前英国的废弃食用油大量用于制作动物饲料。但目前废弃食用油主要有两个去向:一是通过特殊的化学程序制成具有无毒、清洁、可再生、可降解等优点的生物柴油,做车辆燃料之用;二是被发电厂用作发电燃料。

  ⑤美国除了将废弃食用油用作生产生物燃料外,一种可将其直接转化为可再生能源的“自动化热电联产系统”已在马萨诸塞州等地的餐馆广泛使用。这种设备直接安装在餐馆的后院,就地处理废弃的食用油,将其转化为热能和电能供餐馆使用。这样,不但解决了餐馆处理废弃食用油的困难,更使餐馆节约了大量的电力、煤气或天然气的费用。

  ⑥日本也是产生废弃食用油的大国,据日本全国油脂事业协同组合联合会统计,2008年日本产生了约45万吨的废弃食用油,其中约有20万吨被加工成饲料;4万吨被作为肥皂、涂料、油漆等工业用原料;2万吨被用于制造生物燃料。

  ⑦这些处理方式使废弃食用油华丽变身,变成一种低碳排放的清洁能源。科学利用废弃食用油,变废为宝,不仅减轻了排污处理对环境的污染,又能重新为人类所用,无疑是一个缓解能源紧张和环境问题的良方。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10月13日)

1.. 文章以“欢迎乘坐‘地沟油’航班”为标题好在哪里?(4分)

2.. 文中画线语句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3.. 第③~⑥段采用了什么结构形式?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4分)

4.. 科学利用废弃食用油有什么重要意义?(3分)

 

1.(本题4分)新鲜奇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点出本文的说明对象(2分)。 2.(本题4分)作比较、列数字(2分)  突出说明这种“地沟油”生物燃料在“减排”方面的优势(2分)。 3.(本题4分)总—分(或:先总后分)(2分)  世界各国在对废弃食用油的处理和回收再利用上各有奇招。(2分) 4.(本题3分)不仅可以减轻排污处理对环境的污染(1分),又能变废为宝,使废弃食用油重新为人类所用,缓解能源紧张(2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小题。(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溪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才通人            才:     ▲   

(2)豁然开朗          豁然:   ▲   

(3)阡陌交通          交通:   ▲   

(4)悉如外人          悉:     ▲   

2..翻译文中画线语句。(4分)

(1)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范宣年八岁,后园挑菜,误伤指,大啼。人问:“痛邪?”答曰:“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宣洁行廉约,韩豫章绢百匹,不受。减五十匹,复不受。如是减半,遂至一匹,既终不受。韩后与范同载,就车中裂二丈与范,云:“人宁可使妇无裤邪?”范笑而受之。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篇》)

【注释】①身体发肤,不敢毁伤:语出《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②洁行:品行高洁。廉约:廉洁俭省。③韩豫章:字康伯,历任豫章太守、丹杨尹、吏部尚书。④遗:赠送。

3.. 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误伤指”中的“误”可解释为“误会”。

B.“答曰:‘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一句省略了主语“范宣”。

C.文中画线句的朗读停顿可标注为“宣∕洁行廉约”。

D.“人宁可使妇无裤邪?”意为“一个人难道可以让妻子没有裤子穿吗?”。

4.. 乙文主要写了范宣哪两件事?这些事情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4分)

 

查看答案

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A、专:独占                 B、是:此,指捕蛇这件事

C、嗣:子嗣,后代           D、戚:忧伤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怅(wǎng)  分道扬(biāo)   

B、恣(suī) 销声迹(nì)

C、望(liáo)   据(jié)         

D、玲珑透(tì) 繁(yǎn)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从依稀记事到青葱岁月,有许多留存生命印记中的“那一刻”,令我久久回味:那一刻,也许是在摆脱烦恼的困扰之后,也许是在收获意外的惊喜之后,也许是在顿悟亲情的温暖之后,也许是在震撼于自然的伟力之后……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洒满阳光。

请以“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捕捉生活细节,写出自己“那一刻”的内心变化;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600字;

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16分)

梦里炊烟诗中境(王民选)

①炊烟,一种标志性符号,曾经为传承农耕文明印在大地,为张扬劳作文化写在长空,为印证乡风民俗盘旋村落……

②如今,炊烟已越来越难以见到,渐渐成为人们梦里的幻境,成为诗文中的追忆。但是,炊烟的千古缭绕,已使华夏儿女的言行举止投射出被长期熏烤的底色,散发着特有的草木味儿,表现出火热的乡土情结。

③炊烟里,升腾着生活的希望。无论是寒露沾衣还是落霞照脸,辛勤耕作的农民每当看到升起的炊烟,对获得好收成就会增添一份期望。饥肠辘辘的孩子,只要看到炊烟升起,往家赶的脚步就会加快,马上就联想到诱人的饭菜香,对生活的希望也像炊烟一般上升!

④炊烟里,缠绕着游子的乡情。炊烟所炙染出的情感多彩醇厚,所酝酿出的气息牵肠挂肚,让游子魂牵梦绕。庄稼人出远门时,总喜欢抓一把烟囱下边的泥土带上,让“家”这个气场始终笼罩并护佑着自己,紧紧地牵系着飘荡的灵魂。即使是远隔千山万水,言语不通,水土不服,天涯孤旅也会借助于无处不在的炊烟,抚摸到祖先的根脉,寻找到族群的亲和。我一直在想,所谓“在外游子,纵然化作一缕轻烟,也要魂归故里”,这华夏儿女独具的故土情结,作为一种弥足珍贵的乡情文化,世世代代又有几人给出了权威的诠释呢?

⑤炊烟中,绵延出时光的推移。清晨,冲破浓雾的炊烟跃过房顶,撑起乡村的天空,然后又紧贴着地平线扑向东方,撩开黑暗,把霞光接回大平原,并挨个儿挠醒生命万物,让他们抖擞精神迎接太阳。中午,炊烟用妙曼的舞姿,嬉戏得太阳陶醉迷离、频频眨眼,她用花瓣一样的碎片,由太阳抛出缕缕银线,串连成莽莽云海,衬托得阳光绚丽多彩。日色已尽花含烟,千万股炊烟顶梁柱一般托举住天幕,要为赶时节的农民再争一会儿光阴,紧接着又彼此挽起臂膀,撑持着夜幕,让劳累的农民借一点余光洗洗脸,摸黑儿吃晚饭。

⑥炊烟中,氤氲着诗情画意。炊烟和诗歌有相近的本性,文人“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才情,有时也需借助炊烟的带挈。《诗经》曾长期飘荡在万家炊烟当中。陶渊明守望过的“依依墟里烟”,绵延出多少代人的悠然情思。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我们从一些诗文中确能品读到炊烟鼓荡出的气韵。炊烟所蕴含的那种人间情、烟火味儿,与我们灵魂的脐带紧密交结。那种灵动美、幻化感,令人心如炊烟,意如流水,往往是不期而至的震颤酿成不期而然的灵感,诗情便喷涌而出了。当今难得一见的炊烟,偶尔出现在村头田野,让人蓦然看到时骤然之间就会激情澎湃,守神凝眸间,质感十足的水墨画就那么传神地写在长天,任谁都情不自禁地想高唱一曲挽留的歌。如果刚好站在某个角度,看到古树枝头系挂几缕或浓或淡、时动时静的炊烟,在夕阳西下的微风中,远望如梳了长发辫的村姑在学舞,又像宫殿垂挂的烟霞帐,一幅那么美妙古拙的风情画,一种多么使人陶醉的景象!

⑦先祖以炊烟为衣,以水为镜,开启千秋万代的脉脉情思,传承着农耕社会悠久的合唱,灌制出劳动者群体的美声,熔铸成华夏民族的集体人格,引发了广泛的共鸣,积淀为厚重的文化彩页,以至于中原民间把宗族延续说成烟火传承。我们俯仰在这亘古飘溢的炊烟中,品味先民苦乐,遥想先哲情怀,探究其文化影响,条分缕析其文化内涵,应当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啊! (有删改)

1.、结合全文来看,开头第①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4分)

2.、第怎样理解第④段和第⑥段中划线句的含义?(4分)

3.、第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4.、文章最后一段说“我们俯仰在这亘古飘溢的炊烟中,品味先民苦乐,遥想先哲情怀,探究其文化影响,条分缕析其文化内涵,应当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啊!”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应该怎样承担这种“使命”。(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