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鉴
郑公魏征①卒。征寝疾,上②与太子同至其第③,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④。征薨(hōng)⑤,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谓侍臣日:“人以铜为鉴⑥,可正衣冠⑦;以古为鉴,可知兴替⑧;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zhèn)⑨尝保此三鉴以防己过。今魏征没,朕亡一鉴矣。”
(选自《史纲评要》)
【注释】
①郑公魏征:魏征在世时封为郑国公。魏征是唐太宗时名臣,常给太宗李世民提意见。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第:府第,封建社会中官僚的大宅子。④指:指名。衡山公主:唐太宗的女儿。叔玉:魏征之子。⑤薨:公侯死称薨。⑥鉴:镜子。⑦正衣冠:使衣冠正,把衣服、帽子穿戴整齐,这是使动用法。⑧兴替:兴衰。替,衰落。⑨朕:皇帝自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郑公魏征卒 (2)并为书石
(3)可正衣冠 (4)朕亡一鉴矣
2.将文中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
3.文中唐太宗以三镜自照的话,言简意赅,说明了一个至今仍有借鉴作用的道理。请简要总括出这个道理的内涵。(2分)
请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5分)
1.闲来垂钓碧溪上, 。(李白《行路难》)
2. , ,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望西都,意踌躇, ,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养·潼关怀古》)
4.柳宗元在散文《小石潭记》中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如写石:“ ”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③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 ”是动。④虚实相生。如“ ”表面写鱼,实为写水,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3分)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一文的节选文字,回答9-11题。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对下列选文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易:交换 |
B.秦王怫然怒怫然:盛怒的样子 |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布衣:平民 |
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谢:感谢 |
2.下列句子中表达反问语气的一项是( )
A.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
B.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
C.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
D.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3.下列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主要写了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过程,以及斗争的结局。 |
B.选文第一自然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最高潮部分。 |
C.选文主要通过绘声绘色的“对话”来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
D.在这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而唐雎表现得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的节选文字,完成6—8题。
①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
②“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③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④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污蔑。
⑤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对文中加点词的理解,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
A.“舍身求法”是指为追求公平、正义而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 |
B.这里的“中国人”是指所有的中国人。 |
C.“脂粉”是指国民党反动报刊上的欺骗宣传。 |
D.“状元宰相”是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
2.“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
A.这样的人现在确实很少 |
B.这样的人现在并不少 |
C.这样的人现在确实不多了 |
D.这样的人现在并不多了 |
3.对选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②段中前面说“笼罩了一切”突出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一观点。 |
B.选文第③段采用例证法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
C.作为一篇经典的驳论文,全文采取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方法。选段是通过从正面提出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并论证这个论点的正确性,从而直接驳斥了对方谬论。 |
D.①—④段先后巧妙地使用了仿拟、排比、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
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这两句是议论,诗人感慨由于东风不给周瑜方便,导致二乔被关进铜雀台。 |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 这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诗人的心志,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彼岸,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
D.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这是诗人幽默风趣的写法,既活灵活现地描绘出南村群童的顽皮,又巧妙含蓄地刻画了自己因年迈而无力改变现状的那种无可奈何的微妙心理。
下面对古诗句的品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生”、“入”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时序的变迁、新旧的交替。此联既写美景,又含哲理。 |
B.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搔”,写解愁的动作;白发“更短”,突出愁的程度。诗人在离乱伤痛之时,叹息衰老,更添悲愁。 |
C.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夕阳西下,崇山峻岭间,狼烟升起,城门早早关闭。此句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
D.小桥流水人家:小桥一座,流水潺潺,几户人家,幽静安适。此句反衬出流落他乡孤独无助的游子内心的凄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