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原文填空。(6分)
1. ,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2.山随平野尽, 。(李白《渡荆门送别》)
3. , ,欲与天公试比高。(毛泽东《沁园春 雪》)
4.持节云中, 。 (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5.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阅读《鱼我所欲也》,回答下面题目。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面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 |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C.乡为身死而不受 |
D.是亦不可已乎? |
2.下面句子翻译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
A.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这也不是可以的吗?这就叫做失去了他的天良。 |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译文: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
C.乡为身死而不受。 译文: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
D.贤者能勿丧耳。 |
译文:(只不过)贤者能不丢掉它罢了。
3.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
B.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的常情来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 |
C.第二段主要用对比的方法说明不应为物欲所获而丧失本心。 |
D.文中运用了不少排比和对偶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富于文采和气势。 |
阅读《威尼斯商人》片断,完成下面题目。
夏洛克:我的意思已经向殿下告禀过了;我也已经指着我们的圣安息日起誓,一定要照约执行处罚;要是殿下不准许我的请求,那就是蔑视宪章,我要到京城里去上告,要求撤销贵邦的特权。您要是问我为什么不愿接受三千块钱,宁愿拿一块腐烂的臭肉,那我可没有什么理由可以回答您,我只能说我欢喜这样,这是不是一个回答?要是我的屋子里有了耗子,我高兴出一万块钱叫人把它们赶掉,谁管得了我? 这不是回答了您吗? 有的人不爱看张开嘴的猪,有的人瞧见一头猫就要发脾气,还有人听见人家吹风笛的声音,就忍不住要小便;因为一个人的感情完全受着喜恶的支配,谁也做不了自己的主。现在我就这样回答您:为什么有人受不住一头张开嘴的猪,有人受不住一头有益无害的猫,还有人受不住咿咿唔唔的风笛的声音,这些都是毫无充分的理由的,只是因为天生的癖性,使他们一受到刺激,就会情不自禁地现出丑相来;所以我不能举什么理由,也不愿举什么理由,除了因为我对于安东尼奥抱着久积的仇恨和深刻的反感,所以才会对他进行这一场对于我自己并没有好处的诉讼。现在您不是已经得到我的回答了吗?
巴萨尼奥:你这冷酷无情的家伙,这样的回答可不能作为你的残忍的辩解。
夏洛克: 我的回答本来不是为了讨你的欢喜。
巴萨尼奥:难道人们对于他们所不喜欢的东西,都一定要置之死地吗?
夏洛克: 哪一个人会恨他所不愿意杀死的东西?
巴萨尼奥:初次的冒犯,不应该就引为仇恨。
夏洛克: 什么!你愿意给毒蛇咬两次吗?
安东尼奥:请你想一想,你现在跟这个犹太人讲理,就像站在海滩上,叫那大海的怒涛减低它的奔腾的威力,责问豺狼为什么害得母羊由于失去它的羔羊而哀啼,或是叫那山上的松柏,在受到大风吹拂的时候,不要摇头摆脑,发出簌簌的声音。要是你能够叫这个犹太人的心变软——世上还有什么东西比它更硬呢?——那么还有什么难事不可以做到? 所以我请你不用再跟他商量什么条件,也不用替我想什么办法,让我爽爽快快受到判决,满足这犹太人的心愿吧。
巴萨尼奥:借了你三千块钱,现在拿六千块钱还你好不好?
夏洛克:即使这六千块钱中间的每一块钱都可以分做六份,每一份都可以变成一块钱,我也不要它们,我只要照约处罚。
1.夏洛克对“为什么不愿意接受三千块钱,宁愿拿一块腐烂的臭肉”这一问题的实质性回答是( )
A.“我只能说我喜欢这样。” |
B.“要是我的屋子里有了耗子,我高兴出一万块钱叫人把它们赶掉,谁管得了我?” |
C.“天生的癖性。” |
D.“因为我对于安东尼奥抱着久积的仇恨和深刻的反感。” |
2.夏洛克说,同安东尼奥进行这一场诉讼“并没有好处”。实际上,夏洛克心里认为这场官司是有好处的,他的真正意图是( )
A.可以借机报复。 |
B.可以获得遵守宪章的美名。 |
C.可以不“给毒蛇咬两次”。 |
D.可以满足他割肉的心愿。 |
3.夏洛克同巴萨尼奥对话时为什么两次使用反问句? 最符合他当时心态的是( )
A.不愿正面回答问题。 |
B.不屑正面回答问题。 |
C.不敢正面回答问题。 |
D.不甘正面回答问题。 |
下面关于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艾青《我爱这土地》) |
B.余光中的《乡愁》以时间短语“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贯穿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全诗主要表达了对父母妻儿的绵绵思念。 |
C.“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灰烬”“血”“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
D.郑愁予的《雨说》一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 |
根据语境,空白处应填入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的;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
A.他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 |
B.他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 |
C.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 |
D.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就是他。 |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欢乐的溪流唱着清脆的歌声,跳着优美的舞姿奔向远方。 |
B.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
C.看到这张照片,仿佛把我带回到那充满无限乐趣的童年世界。 |
D.在如何上好阅读课的问题上,语文老师听取了同学们广泛的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