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陈涉世家》,完成小题。(8分,每小题2分)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

阅读《陈涉世家》,完成小题。(8分,每小题2分)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1.对下面语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富贵,无相忘  苟:苟且。

B天大雨,道不通  会:适逢。

C爱士卒,楚人之  怜:爱戴。

D为天下,宜多应者  唱:通“倡”,首发。

2.下面语句中与“辍耕之垄上”中“之”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怅恨久之   B二世杀之  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先天下之忧而忧

3.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B发闾左适戍渔阳——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

C等死,死国可乎——等着死亡,不如为国事而死。

D吴广以为然——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正确。

4.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1段主要是介绍陈胜年轻时的情况,“尝与人佣耕”说明了他当时的身份。

B“鸿鹄之志”说出了陈胜、吴广年轻时的抱负,也突出了他们年少气盛。

C陈胜、吴广起义的地点是“大泽乡”,起义的导火线是“失期,法皆斩”。

D陈胜根据当时的形势,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这一策略,表现了他超人的才略胆识。

 

1.A 2.C 3.C 4.B 【解析】 1.A中苟:如果。 2.C中“之” 字与例句的意思都是“到、往”。 3.C中“等死,死国可乎”的翻译 应该是同样是死亡,不如为国事而死。 4.“突出了他们年少气盛”说法不合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课外阅读(17分)

乡村教师     岳 勇

(1)临近大学毕业的那段日子,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唯有娟子按兵不动,如无事人一般。

(2)我们同宿舍的几个姐妹都劝她出去活动活动,争取能在城里留下来。哪知娟子却笑笑说:“我要回乡下去。”

(3)我们都吃了一惊,娟子的老家我们结伴去游玩过一次,在大巴山最深处,汽车在二十里以外就进不去了。村里人住的全是茅草屋。我们当时都笑着调侃说那儿是全国最贫瘠的地方。而现在,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我们都替她惋惜。

(4)这时,娟子一本正经地给我们说了一个故事。

(5)10年前,大巴山深处有一所学校。整个学校只有一间茅屋搭成的教室,只有一个班级,也只有一个老师。班上有13名学生,那位乡村老师讲他们从一年级教起,一直教到六年级。

(6)然而,就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不幸的事发生了。

(7)有个放牛娃在山上玩火,不小心把茅屋教室给引燃了。等大家发现时,大火已经快封住了教室门。

(8)教室里的13名乡下娃子都乱了套,但那位乡村教师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镇静。他一面教孩子们不要慌张,一面将被大火围困的孩子们一个个往外背。大火已将窄窄的木门完全封住,老师的衣服、头发和胡子全都烧焦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到最后,教室里只剩下两名女同学。

(9)老师在一次冲进火海,那两名女同学正坐在教室里哇哇大哭。老师看了她俩一眼,最后咬咬牙,背起其中一个就往外冲。

(10)烧得通红的门框呼地一声砸下,将老师砸了一个踉跄,但他最后还是背着那个女孩从大火中爬了出来。

(11)他把那个女孩被盗安全地带,然后又急急地冲进了早已变成火海的教室。就在这时,轰的一声,教室烧塌了。老师和最后那名学生再也没有出来……

(12)讲完这个故事,娟子眼圈都红了。

(13)我们都猜了出来:“最后就出来的那名女同学就是你,是么?”

(14)“是的。”娟子含泪点点头,“但你们知道最后那位被老师留在教室里再也没有被出来的同学是谁么?”我们都摇摇头。

(15)娟子说:“是老师的女儿呀!”

(16)说完这句话,娟子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

(17)我们的眼圈也都红了。

(18)最后,我们宿舍有三个姐妹跟着娟子去她老家作了一名乡村教师。我是其中一位。

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4分)

2.“乡村教师”这一题目有两层含义,请分别写出来。(2分)

3.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从全文看,(5)一(11 )自然段采用了哪一种顺序?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3分)

4.在“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的时候,“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这是为什么?( 4分)

5.读了这篇文章,你联想到汶川大地震救援中的哪些情景?感悟到了什么?( 4分)

 

查看答案

课内阅读(13分)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    )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    )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填出文段括号中的两个动词:                                。(2分)

2.这段文字写到了哪几个季节?从哪里可以看出来?(2分)

3.从这段文字中找出 “我”猜测后来被“家里的人”送到“三味书屋”这个“全城中最为严厉的书塾”读书的一个原因。(2分)

4.指出画线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2分)

5.请你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作者在百草园泥墙根一带所做的事。(3分)

例如:拔何首乌 、                                                    

6.用文中加点的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写一段话。(2分)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共20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4分)

(1)其诗以养父母、族为意(       ) (2)自是指物作诗立(        ) 

(3)稍稍宾客其父(          )      (4)邑人之(        )

2.本文一开头用一句话9个字交代了主人公四个方面的情况,请各用两个字概括:(2分)

_________   _②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 ___                

3.写出下列“之”字指代的内容:(4分)

①忽啼求之(      )    ②借旁近与之(         )

③秀才观之(      )     ④余闻之  (        )

4.翻译下列文言短句:(4分)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5.选文主要记叙了方仲永哪三个阶段的故事?(用文中原句回答)(3分)

6.造成仲永“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用文中原句回答)                        (1分)

7.本文对我们的教育和启发是什么?(2分)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6分)

1.中学时期,随着青春意识的觉醒,幼稚与成熟并存,烦恼与快乐共增,请为自己的烦恼列一个清单(不少于4条);

2.你是怎么对待烦恼的(列举方法不少于4条);

3.古代诗人也有烦恼,请列写出2位诗人含烦恼或痛苦的诗句。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任选三个连词成段,要求用上一种修辞方法。(4分)

叮嘱 人迹罕至  幽寂  瞬息  肿胀   恐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