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邻 居 阿 麻 (12分) 我与邻居阿麻结怨已经很久了瞧他那付样子,够你烦心:脸...

邻 居 阿 麻  (12分)

我与邻居阿麻结怨已经很久了瞧他那付样子,够你烦心:脸麻,腿跛,背驼。因为这付尊容,他已经四十多岁了,还是个“快乐的单身汉”。

单身汉有空闲,管闲事管到我的头上。我和我的伙伴们在玩的方面个个都是天才,下雪天,我们拆别人的篱笆学大人烧炭,他提起一桶水,“噗”的一声,将窑炭冲的稀烂。“烧了镇上的房屋,你们去坐牢?”秋天,我们用土炸药炸别人家菜园里的南瓜,炸得“瓜肉横飞”,我们高兴得直翻跟头。正当我们得意忘形之时,阿麻的手钳住我:“看我不告诉你们爷娘!”回家后,我们都挨了一顿打。皮肉受苦,奇痛难忍,我们奈何不了阿麻,只能编歌谣泄恨:“麻子麻叮当,骑马上洪江,听到锣鼓响,麻子脸上痒。”这时,麻子便要追击,我们“哗”的一声跑散,望着他一跛一跛的样子,我们开心得像喝了可口可乐。

我们不喜欢他,小镇上的大人们也不怎么喜欢他,这中间有个缘故。

小镇的西边有一条河,是学生上学和大人外出的必经之地。河上有座年久失修的桥。桥上木板朽了,常常跌倒人,木桥墩烂了,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像荡秋千。终于,一场大雨,猛涨的山溪水把它冲走,还带走了我的一个小伙伴春山。我庆幸那天贪玩旷课,捡得了一条小命。阿麻请人做了个小木船,干起了摆渡1的行当。第一天,过渡免费,镇里的人都说他在积德。可是,第二天收费一角。后来竟涨到了四角,阿麻“发”了,腰包涨鼓鼓。有人骂他“黑良心,赚昧心钱”。但他默默地忍受了。

风里来,雨里去,阿麻摆渡六年。操劳过度,脸色蜡黄,日渐消瘦。人们担心,他总有一天会栽倒在小河里。

后来,小河上砌起了一座石拱桥,小巧玲珑,像一把小金锁,锁住了放荡不羁的小河。从此,小镇的人们过河如履平地,都说修桥人泽被后世。

小桥落成的前两天,阿麻死了,医生说他患的是癌症。

小桥落成那天,正逢小镇赶集,人山人海,好不热闹。桥上没有彩灯,没有横幅,没有红绸。一挂两千响,响过之后,镇长讲话了:“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小桥落成典礼暨阿麻同志追悼会。阿麻同志摆渡六年,劳动所得全部捐献,修了这座石拱桥。他在病重住院期间,仍念念不忘小桥,念念不忘小镇的人们。”镇长的眼圈红了,嘱秘书拿出骨灰盒,打开,说:“这座石拱桥,就是阿麻的纪念碑。”他顿了顿,人群中有人哭泣。“根据阿麻遗嘱,将他的骨灰撒在小河里。”他抓起一把骨灰,撒向空中,随着骨灰抖落,人们的泪珠也纷纷抖落。

不知是哪一个能工巧匠,雕了个阿麻的半身石像,嵌在桥头的石墩上,从此后,阿麻每天目送着孩子们上学,目送着过往的车马行人。

1.儿时的“我”和孩子们为什么不喜欢阿麻?(2分)

(1)                                               

(2)                                                  

2.小镇上的大人们为什么也不喜欢阿麻?(2分)

3.有人骂阿麻“黑良心,赚昧心钱”,阿麻为什么不为自己辩解,反而“默默地忍受了”?(2分)

4.作者为了塑造阿麻这个人物,用了                   的写作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3分)

5.文章中的阿麻是一个既平凡又伟大的小人物,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阿麻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3分)

 

1.①阿麻外貌丑陋不讨人喜欢 ②阿麻不了解孩子的顽皮和恶作剧 2.占河口收“买路钱”,得罪了大伙,被人责怪也不吭声,是个死皮赖脸赚昧心钱的主儿 3.说明他心地善良、气量大,反衬突出他以后善举的伟大 4.欲扬先抑。使文章有悬念、有起伏,在真相大白后使阿麻的形象陡然高大起来 5.不设统一答案。示例:.阿麻的故事告诫人们对周围的人应有更多的理解与谅解,人与人之间应有更多的宽容和爱心。 【解析】 1.学会从文中找出信息,总结出依据。(丑陋、不了解孩子) 2.人们当时不理解阿麻的做法,误会了阿麻。找出人们对阿麻的误解也就找到了答案。 3.这是一种局部衬托的手法。 4.文章前半部分通过人们对阿麻的误解到后来的理解塑造了具有更美好心灵的阿麻,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 5.只要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宣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选文一、二两段起什么作用?      (2分)

2.概括选文所写的三件事。(每件不超过8个字)      (3分)

3.“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这句话表明了闻一多先生             的精神。(用一成语填写)      (1分)

4.文善于用典型的语言和神态表现人物性格,请从选文中选出相应的语句。

                                                                    

                                                             (2分)

5.选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

6.最后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查看答案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4分)

(1)或以钱币之(          ) (2)自是指物作诗就(             ) 

(3)稍稍宾客其父(             ) (4)邑人之(            )

2.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2分)

A忽啼求之    B借旁近与之   C秀才观之    D不能称前时之闻

3.用“/”划分句子停顿。(2分)

(1).借 旁 近 于 之,即 书 诗 四 句,并 自 为 其 名。

(2)余 闻 之 也 久。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选文主要记叙了方仲永哪三个阶段的故事?(用文中原句回答)(3分)

6.造成仲永“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                (用文中原句回答)。(1分)

7.本文对我们的教育和启发是什么?(2分)

 

查看答案

默写考查,按照要求填写诗句或者文学常识(10分)

1.独坐幽篁里,                     。(王维《            》)

2.马上相逢无纸笔,                    。(       《逢入京使》)

3.                   ,云从窗里出。(吴均《山中杂诗》)

4.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

5.                         ,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嵋山月歌》)

6.一切都是瞬息,一切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                        (作者)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查看答案

诗歌鉴赏:(4分)

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峨眉山月歌》中连用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2分)

2.本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思?(2分)

 

查看答案

名著欣赏:(5分)

           (人物名)被列宁称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的作家,他的自传体三部曲是《童年》、《__________》、《__________》。

该书讲述的是 (作者的乳名)         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名字)           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