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26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小题。 给您换一碗 周海亮 每个黄昏...

现代文阅读(26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小题。

给您换一碗   周海亮

  每个黄昏,年轻人都要过来吃碗拉面。面馆很小,由板房改造而成,半露天。正是夏天,苍蝇成群。年轻人在一个建筑工地上千活,这是离他最近的面馆。

  年轻人喜欢吃面,不仅因为便宜,还因为面很有家乡的味道。

  工地没有食堂,早晨和中午,年轻人在附近商店买两个馒头和一包咸菜,加上一碗水,就能将两顿饭对付过去。可是晚饭,年轻人一定要吃一碗面。面虽然简单,但里面有油,有盐,有酱油,有醋,有几块牛肉和一撮葱花。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年轻人需要这些东西。一碗面当然不能让年轻人吃饱。所以,回去时,年轻人仍然会拐到商店里.买个馒头,买包咸菜。年轻人坐在工棚里默默地吃,想着远方的母亲和父亲、弟弟和妹妹,一碗水喝得咕咚有声。年轻人又幸福又忧伤。

  面馆虽然很小很脏,但那个秃头老板能把面做出非常棒的味道。年轻人认为他最大的幸福,就是坐在面馆的长凳上,冲秃头老板喊:“来一碗面!多放点葱花……”

  那天年轻人发现碗里有一只苍蝇。他吃下一口面,辣得龇牙咧嘴,低头,看到了苍蝇。年轻人唤来秃头老板,老板一个劲儿地给年轻人道歉。真的很对不起,老板说,这里马上就要拆迁,不值得再装修,所以苍蝇多。年轻人摆摆手,表示没关系。老板笑笑,说,那给您换一碗。他端走年轻人只吃掉一口的面,然后给年轻人重新端上一碗。年轻人吃着面,突然感到有些可惜:那碗面里只不过有一只苍蝇,那碗面他只不过吃掉一口,那碗面里甚至还有两块薄薄的牛肉。年轻人想,假如他能将那碗面吃掉大半甚至吃到只剩下汤水,再喊来老板,将会是不错的结果。年轻人坐在工棚里啃着馒头,仍然想着这件事情,他觉得那碗面,真是太可惜了。假如再碰到这种情况,他一定会晚些喊来老板。年轻人想,花一碗面的钱吃掉两碗面,应该是件很合算的事情。

  可是这样的事情毕竟很少。谁都不希望碰到这样的事情:老板、食客……除了年轻人。

  终于,三个月以后,年轻人的碗里,再一次出现一只苍蝇。

  是深秋,苍蝇已经极少,可能因此老板放松了警惕。年轻人吃下一口面.抹抹脸上的汗。正在这时,他发现,他的碗里有一只苍蝇。年轻人愣了愣,抬头看看忙碌的老板,又低了头,用筷子小心地将苍蝇拨到碗沿,然后,不动声色地继续吃了起来。面的味道真的很棒。一只苍蝇并不能破坏年轻人的胃口。

  可是年轻人不能将面吃光,他得做出突然发现苍蝇的样子,他得做出发现苍蝇便扔掉筷子的样子。年轻人大声喊,老板!秃头老板慌慌张张地跑过来。年轻人扔了筷子,说,你怎么回事?面里有一只苍蝇!

  苍蝇?

  你看看。年轻人说。

  年轻人拾起筷子,拨动着剩下的几根面条。他没有发现苍蝇。年轻人继续拨动面条,没有苍蝇。年轻人找来一只空碗,将碗里的汤一点一点滗出去。苍蝇仍然没有出现。很多食客盯住他看,表情复杂。年轻人只觉一股血冲上脑门。他难受。他想哭。不是因为他不小心吃掉了那只苍蝇,而是因为,或许,他们——食客甚至老板,都看清了他的伎俩

  苍蝇呢?老板问他。

  刚才……还在……现在……找不到了……我也不知道……

  真有苍蝇?老板目光如炬。似乎他的目光能够将年轻人穿透,似乎他知晓年轻人脑子里的所有秘密。

  真……有。

  老板轻轻叹一口气。老板冲周围的食客笑笑,以示抱歉。然后,老板端起碗,对年轻人说,对不起,我这就给您换一碗。

  年轻人愣了愣,伏在桌上,哭出声来。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1年第22期,略有改动)

注释:①【滗】bì :挡住渣滓或泡着的东西,将液体轻轻倒出

1.文中划线的“伎俩”一词具体指什么?请根据文意回答。(2分)

或许,他们——食客甚至老板,都看清了他的伎俩。

2.年轻人最后终于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一碗面”,为什么却 “哭出声来”?请结

合文章简要回答。(4分)                                                                         

3.联系上下文,指出下列画线句的表达效果。(4分)

①那碗面里只不过有一只苍蝇,那碗面他只不过吃掉一口,那碗面里甚至还有两块薄薄的牛肉。

②年轻人找来一只空碗,将碗里的汤一点一点滗①出去。

4.主人公是小说的第一主要角色,在小说中是走在剧情发展的主线人物,判断小说的主人公主要看人物在小说情节、结构、矛盾冲突中是否占中心地位,是否通过他来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年轻人,也有人认为是老板,你赞同哪种观点?请作简单分析。(4分)

 

1.年轻人故意以“面里有苍蝇”为借口想多吃一碗面。 2.因为他被老板理解自己没给自己难堪的善举所感动,因为淳朴的他对自己曾经的“伎俩”而深感羞愧,因为自感丢了尊严的懊悔自责,更是因为他想到自己艰苦生活而倍感辛酸的正常反应。 3.(4分)(1)这是年轻人的心理活动描写,三个“那碗面里”构成一组排比,加上两个“只不过”和一个“甚至”,充分体现了年轻人此时非常懊悔的心情,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2分) (2)“一点一点”、“滗”写出了这时年轻人找苍蝇的动作非常小心仔细,体现了他当时急切紧张的心理,暗示苍蝇已经被吃掉。(2分) 4.示例:(1)我认为主人公是年轻人,因为他在情节上贯穿全文,而且他的心酸遭遇可以让我们深刻反思“农民工”的生存问题。(2)我觉得主人公应该是老板,虽然小说对他着墨不多,但他身上体现出的对弱势群体的理解和关爱之情,这正是作者在本文倡导的主题。 【解析】 1.学生应培养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结合上下文,有利于对文章主题的把握。 2.学会在文章中找出照应的内容,并概括内容回答问题。(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 3.小说中语言赏析主要从词语运用和人物描写手法两个角度去鉴赏如:先说出描写手法,再答出效果即可。 4.言之成理即可。一般以人物与中心主题的关系来判断主人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综合性学习(6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问题。

【材料一】连续3年干旱,已造成云南631.83万人受灾,已有242.76万人、155.45万头大牲畜出现不同程度饮水困难。天不下雨,地荒,庄稼种不成,云南省昆明市富民县罗免镇农户目前每户每天2担水,而做饭、洗菜、鸡、猪、牛、饮用、洗脸、洗脚等各种生活用水就靠这2担子水,据说持续干旱,他们的蓄水池将枯竭,到时每户3天2担水,一户10口人也是2担水,已经不能保证基本生活了。

【材料二】近日,中央财政在去年底支持云南省抗旱救灾的基础上,又紧急拨付抗旱救灾资金5亿元,进一步加大对云南省抗旱救灾的支持力度。其中,综合财力补助1.5亿元,统筹安排用于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灾民生活救助、恢复农业生产等抗旱救灾支出。

【材料三】近日,云南省持续遭受干旱灾害,给全省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重大影响。2月24日,重庆市委、市政府向云南省委、省政府发去慰问电,代表全市人民向遭受干旱灾害的灾区人民表达关切与慰问之情,向战斗在抗旱救灾第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表示崇高的敬意。

渝、滇两地情同手足,渝、滇人民情深意厚。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时刻关注云南灾情变化,时刻牵挂灾区人民。为帮助云南灾区群众抗灾救灾,尽快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市委、市政府决定捐赠500万元,以表关切之情。慰问电最后表示,深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精心组织和周密部署下,云南人民一定能够排除万难、渡过难关,夺取抗旱救灾的全面胜利。

1.活动一:请你用简洁的语言(限18字以内)向班里的同学介绍【材料三】的内容。        (2分)

2.活动二:你班的同学准备将上面这三则材料编在一起刊出一期黑板报,请你帮助他们替这次黑板报确定一个凝练的主题。           (2分)

3.活动三:读了黑板报的内容后,甲乙两个同学有一段对话,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内容。

甲:云南的旱情真是太严重了,每户3天两担水,一户10口人也只有两担水,这日子怎么过啊?

乙:是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在电视里看到很多人都为他们捐款捐水了,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行动起来?

甲:好建议,那我们也倡议全校师生为灾区人民组织一次献爱心活动。

乙:英雄所见略同,我宣传语都已经拟好了,“学习雷锋好榜样,一点一滴总关情”,你也拟一条吧?

甲:太好了,我拟的是“                          ”,你看怎样?

乙:呵!都用上修辞了,真不愧是我们的学习委员啊!(2分)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3分)

1.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的小说名作《格列佛游记》极具讽刺意味,第四卷更是展示了人兽颠倒的怪诞景象,在慧骃国,作者借人形动物“   ”这个形象对邪恶肮脏的人类进行了辛辣无情地讽刺。

2.“风欢笑地带走了你踝铃的叮当,太阳微笑着望着你梳妆打扮,你睡在妈咪的怀中,天空守着你,而清晨蹑手蹑脚地走到你床边,吻着你的双眼。风欢笑地带走了你踝铃的叮当。”这段曼妙空灵的文字摘自泰戈尔以儿童生活为主旨的散文诗集 《 》 

3.他,十九世纪末期俄国小说家、戏剧家,代表作有《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等,他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齐名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他的名字是   

 

查看答案

古诗文名句默写。(5分)(1)-(3)题必做,(4)、(5)两题任选一题)

1.举杯邀明月,        。(李白《月下独酌》)

2.        ,半夜军行戈相拨。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3.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每读到《隆中对》中“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一句时,我们很容易联想起杜甫在《登高》中凭吊诸葛亮的诗句“              ,                ”

5.“                              ”,为响应祖国的号召,许多当代大学生也像当年的杨炯一样纷纷选择投笔从戎,从校园奔赴军营。

 

查看答案

下面这段文字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2分)。   

救人的经历,高剑平和姜方林都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虽然没有时刻心系群众安危的爱民之情,他们就成不了老百姓心目中的“活雷锋”他们的行为,既是警察职责所在,也是一种本能和平凡之举。从这平凡中,可以感受到他们真挚的爱民情怀。他们把救民危难当成了一种习惯,这体现了他们忠于职守、关注民生的使命感,是本能中的崇高、平凡中的非凡。

修改意见:①                      ②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1.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   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2.如果这真是比尔的骸骨,他怎么能   比尔呢?

3.他想起他曾经怎样被人迫害和   过,而现在他却听到大家说他是美丽的鸟中最美丽的一只。

A.哄笑嘲笑讥笑

B.哄笑讥笑嘲笑

C.嘲笑讥笑哄笑

D.讥笑嘲笑哄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