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作文(55分) 请你以“那一刻,我 ”为题写一篇作文,写作时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

作文(55分)

请你以“那一刻,我                   ”为题写一篇作文,写作时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按要求作文。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④不得抄袭。

 

按中考评分标准给分 【解析】㈠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在审题上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那一刻”的理解。“那一刻”是一个细节,是一个特写镜头,是一副画,是一个动人的场面,是“真善美”的凝聚,是“假恶丑”带给人的震撼。②“铭记”的内涵。铭是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这样看来“铭记”的事一定具有警戒、令人景仰的意义,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而绝非一些令自己耿耿与怀的个人恩怨。③“将”“永远”的揭示。“将”意在强调“那一刻”已经过去,考生要挖掘出那一刻对于将来的意义;“永远”意在强调那一刻对自己心灵所具有的持久的震撼力。④“我”的关注。“我”是这篇作文的写作对象,那一刻是我眼中的那一刻,不是别人的。若考生疏忽了这一点,就会前功尽弃。 ㈡拓展思路。新课标作文的三大原则是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自我,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自身生命价值、生存品质的思考,对国家民族、对弱势群体的一种悲悯情怀。这就要考生从自然、社会、人生、书本中发现“那一刻”,玩味出“那一刻”中的真善美,玩味出“那一刻”带给自己的深思。比如自然中旭日东升的那一刻,种子发芽的那一刻,树叶离开枝头的那一刻等等;社会人生中庄子持竿不顾的那一刻,范蠡带着西施遁迹江湖的那一刻,项羽乌江自刎的那一刻,韩信临刑前的那一刻,嵇康弹完绝唱《广陵散》掷琴于地的那一刻,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那一刻,邓世昌率舰冲向日舰的那一刻,林则徐虎门销烟的那一刻,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那一刻,魏青刚忘我救人的那一刻,听一首歌、读一篇文心中浮想联翩激动不已的那一刻等等;书本中秦人同仇敌忾吼出“岂曰无衣”的那一刻,河伯面对海神若翻然醒悟的那一刻,蔺相如廷斥秦王的那一刻,屈原自感理想破灭自投汨罗江的那一刻,刘兰芝与焦仲卿“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的那一刻,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那一刻,陶渊明弃官归田的那一刻,琵琶女感到白居易通过琵琶声读懂了自己的那一刻,杜十娘指责负心汉怒沉百宝箱的那一刻,《雨霖铃》中一对恋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那一刻,李清照“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的那一刻,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的那一刻,《长亭送别》中崔莺莺与张生分离的那一刻,徐自摩再别康桥的那一刻,川端康成惊讶于花未眠的那一刻等等:所有这些“那一刻”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具有令人回肠荡气的力量。 总之,考生对待命题作文也要认真审题,把握住题目中暗含的信息,然后筛选出最精彩最令自己难忘的一个或两三个“那一刻”组织成文,力争在立意构思上有新意,写出自己的真情,抒出自己的实感,展出自己的才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文后小题。(20分)

教育,另一种深耕细作

高原

  ①会想起农耕时代的教育。

  ②“因材施教”是那个时代教育思想的精华。教育好似农业,对不同的人施以合适的阳光、雨露、肥料,使之自己发芽、开花、结果,满足人们的需要。

  ③工业化时代的教育如同工业:在统一的流水线中,学生被塑造成毫无二致的标准件。其弊端显而易见:压抑个性,生动活泼的人消失了。

  ④信息化时代,“自由、丰富、独特”成为社会的风向标。“关注个体,发展潜能,提供适合的教育”成为教育的理念。

  ⑤今天,品味吕叔湘所言:教育的性质类似于农业,而绝不像工业。这会对我们有所启示或有所借鉴。

  ⑥无论是教师还是农夫,面对的都是一个个欣欣向荣、充满生命力的个体。教师与学生、农夫与作物,两者之间,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关照与付出,这其中的感情置换,正是这两种工作的动人之处。

  ⑦面对的是一个生命,不能怠慢,固定的模式显然不能满足每一个个体的需要。农夫,需要潜心了解各种作物的生长特质,适时地修剪、施肥,而违背农时,揠苗助长,是农夫断然拒绝的。这些教训当是当代教育应吸取的。

  ⑧在某种程度上,教育,就是一种深耕细作的农活儿”教师似农人,每一天在田间耕耘:点种、耕作、间苗、收获、酿造。没有捷径,有的是投入和期待,一颗能够随时发现的敏感的心灵,一颗深谙种植之道的智慧心灵,一颗不辞劳苦的坚韧的心灵……

  ⑨每一个人的发展权利神圣不可侵犯,应是我们这个社会价值观的体现。僵硬、划一的程式化教育已逐渐被教师摒弃,遵循教育规律,尊重每个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创设多样的展示自己才能的情境,提供适合的教育,舒展独特的自我,渐渐成为教师的共识。所以说,农夫因时因地因类栽培作物与因材施教,有异曲同工之妙。

⑩秋收时节,农夫收获的是麦穗沉甸、瓜果飘香。不用怀疑,拒绝千篇一律,因材施教,才是我们教育的核心内涵。

(有删改)               (选自2010年04月14日《光明日报》)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2.联系文章,谈谈你对第③段中“在统一的流水线中,学生被塑造成毫无二致的标准件”这句话的理解。(4分)

3.结合上下文,谈谈教师和农夫“这两种工作的动人之处”是什么呢?(3分)

4.文中谈到“这些教训当是当代教育应吸取的”,那么,“这些教训”是什么呢?(3分)

5.第⑧段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采用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4分)

6.请简要分析第⑨段的论证过程。(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文后小题。(20分)

落红萧萧为哪般

迟子建

  ①萧红出生时,呼兰河水是清的。月亮喜欢把垂下的长发,轻轻浸在河里,洗濯它一路走来惹上的尘埃。于是我们在萧红的作品中,看到了呼兰河上摇曳的月光。那样的月光即使沉重,也带着股芬芳之气。萧红在香港辞世时,呼兰河水仍是清的。

②我三月来到香港大学做驻校作家时,北国还是一片苍茫。看惯了白雪,陡然间满目绿色,还有点不适应。我用晚饭后漫长的散步,来融入异乡的春天。

  ③来港后的次日黄昏,我无意中散步到一个小山坡,见到围栏上悬挂的金字匾额是“圣士提反女子中学”时,心下一惊,难道这就是萧红另一半骨灰的埋葬地?难道不期然间,我已与她相逢?

  ④我没有猜错,萧红就在那里。

  ⑤萧红1911年出生在呼兰河畔,旧中国的苦难和她个人情感生活的波折,让她饱尝艰辛,一生颠沛流离,可她的笔却始终饱蘸深情,气贯长虹。萧红留下了两部传世之作《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前者由鲁迅先生作序,后者则是茅盾先生作序。而《生死场》的原名叫《麦场》,标题亦是胡风先生为其改的。可以说,萧红踏上文坛,与这些泰斗级人物的提携和激赏是分不开的。

⑥萧红才情的爆发,恰恰是她在香港的时候,那也是她生命中的最后岁月。《呼兰河传》无疑是萧红的绝唱,茅盾先生称它为“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可谓一语中的。她用这部小说,把故园中春时的花朵和蝴蝶,夏时的火烧云和虫鸣,秋天的月光和寒霜,冬天的飞雪和麻雀,连同那些苦难辛酸而又不乏优美清丽的人间故事,用一根精巧的绣花针,疏朗有致地绣在一起,为中国现代文学打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后花园”,生机盎然,经久不衰。

⑦清明节的那天,香港烟雨蒙蒙。黄昏时分,我启开一瓶红酒,提着它去圣士提反女子中学,祭奠萧红。

  ⑧圣士提反女校静悄悄的。我在列堤顿道,隔着栏杆,搜寻园内可以撒酒的树。校园里的矮株植物,有叶片黄绿相间的蒲葵,有油绿的鱼尾葵,还有刚打了骨朵的米子兰。我把它们轻轻掠过,因为它们显然年轻,而萧红已经去世68年了。最终,我选择了两棵大树,它们看上去年过百岁,而且与栏杆相距半米,适合我撒酒。一株是高大的石榴树,一棵则是冠盖入云、枝干遒劲的榕树。铁栏杆的缝隙,刚好容我伸进手臂。我举着红酒,慢慢将它送进去,默念着萧红的名字,一半撒在石榴树下,另一半撒在树身如水泥浇筑的大榕树下。红酒渐渐流向树根,渗透到泥土之中。它留下的妖娆的暗红的湿痕,仿佛月亮中桂树的影子,隐隐约约,迷迷离离。

  ⑨走出城西公园,我踏上了圣士提反女校外的另一条路——柏道。暮色渐深,清明离我们也就越来越远了。走着走着,我忽然感觉头顶被什么轻抚了一下,跟着,一样东西飘落在地。原来从女校花园栏杆顶端自由伸出的扶桑枝条,送下来一朵扶桑花。没有风,也没有鸟的蹬踏,但看那朵艳红的扶桑,正在盛时,没有理由凋零。我不知道,它为何而落。可是又何必探究一朵花垂落的缘由呢!我拾起那朵柔软而浓艳的扶桑,带回寓所,放在枕畔,和它一起做星星梦。

  (有删改)                (选自2010年05月10日《文汇报》)

1.“落红萧萧为哪般”此标题有何精妙之处?(4分)

2.“我用晚饭后漫长的散步,来融入异乡的春天。”具体说说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4分) 

3.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把故园中春时的花朵和蝴蝶,夏时的火烧云和虫鸣,秋天的月光和寒霜,冬天的飞雪和麻雀,连同那些苦难辛酸而又不乏优美清丽的人间故事,用一根精巧的绣花针,疏朗有致地绣在一起,为中国现代文学打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后花园”,生机盎然,经久不衰。

4.“我拾起那朵柔软而浓艳的扶桑,带回寓所,放在枕畔,和它一起做星星梦。”作者为何将那朵扶桑花带回寓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5.萧红用自己的生命为中国现代文学打造了一个别样的“后花园”,那么,同学们在平时的阅读中是否也遇见了你所欣赏的“后花园”呢?请你结合一部作品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15分)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公与之       车六七百(《陈涉世家》)

B 小大狱       肉食者谋

C 忠之也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桃花源记》)

D 公问其       逐之

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曹刿怎样的性格特点?(4分)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是全文的纲领。那么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鲁庄公的“鄙”,又在哪些地方体现了曹刿的“远谋”?(4分)

 

查看答案

默写填空。

1.寡助之至,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是亦不可以已乎?                        。(孟子《鱼我所欲也》)

4.宁为百夫长,                                。(杨炯《从军行》)

5.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诗经·蒹葭》)

6.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借景抒情,既书写了前途艰难、归望无期的处境;又表现了英雄失路之悲的名句是           ?              

7.《雁门太守行》是一首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战争题材的诗。诗中尤以                                      一联最能体现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甚为后人称赞。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7分)

2011年已经过去,但是在这一年中发生的事件不断冲击着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道德底线和良知底线。Sohu网站在2011年结束之际梳理了一些典型示例,并晒露出现在中国人人性几宗罪。

1.栏目一:人性弱点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材料,从余下的四则材料中提炼出两字词语来概括当下中国人的人性缺失,并写到横线上。(4分)

示例:有点钱有点权,就有资本嚣张——“领导就得骑马坐轿,老百姓想要公平?臭不要脸!”“我是纪委书记,我怕谁,打不死你!”与其说是官话雷人,不如说是官员常态言论公开化。——第一宗罪娇蛮

绝望的菜农韩进,选择用死亡来结束自己周而复始与贫穷的抗争。不仅仅是菜贱伤农,通货膨胀,房价高居不下,生活无指望,幸福感下降,期待逐年减少,都让国人处于绝望边缘——第二宗罪绝望

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两辆车碾轧。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7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18个路人,竟然对此不闻不问。这个视频经广泛传播,引发人心冷漠大讨论。——第三宗罪        

扶起被撞老人,反被诬陷是肇事者。红薯哥好心送萝卜,地瓜辣椒却惨被“顺手牵羊”。权利、金钱缺失的国人,一边大喊公平公正,一边想尽办法钻空子。一旦开了贪婪口,腐败无穷尽。——第四宗罪        

双汇瘦肉精,我们轻易原谅了。中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300万吨,既然总会撞上几顿,所以就不管了。三聚氰胺竟然不是牛奶中唯一的毒素,没得选择,那就吃。麻木是生活常态。——第五宗罪        

女子遭联防队员毒打,丈夫躲隔壁未敢做声——当事人杨武被称为世界上最窝囊最没用的丈夫,被标榜史上最懦弱男人。事实上,面对强权,多少人选择了默默窝囊,默默懦弱?——第六宗罪        

2.栏目二:观点争锋

面对中国人人性几宗罪,是妥协还是对抗?对此网友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下文是一些网友“妥协”的消极论调,同学们认为应该怎样驳斥这些网友的不正确观点呢?下面,请你以正方(对抗方)的身份将自己的见解写在下列横线上。(3分)

妥协(反方):存在即是合理,当无力反抗时不如妥协。人生在世,草木一秋,随波逐流不失为明智之举。在一个丛林化的生存环境中,面对人性的幽暗,只有退让或顺从。

对抗(正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