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正楷字,笔画清晰地填写相应的诗文名句。(6分,每小题1分)
1.春潮带雨晚来急, 。(韦应物《滁州西涧》)
2.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3. ,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
4.其间千二百里, ,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
5.入则无法家拂士, ,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作文(55分)
请你以“那一刻,我 ”为题写一篇作文,写作时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按要求作文。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④不得抄袭。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文后小题。(20分)
教育,另一种深耕细作
高原
①会想起农耕时代的教育。
②“因材施教”是那个时代教育思想的精华。教育好似农业,对不同的人施以合适的阳光、雨露、肥料,使之自己发芽、开花、结果,满足人们的需要。
③工业化时代的教育如同工业:在统一的流水线中,学生被塑造成毫无二致的标准件。其弊端显而易见:压抑个性,生动活泼的人消失了。
④信息化时代,“自由、丰富、独特”成为社会的风向标。“关注个体,发展潜能,提供适合的教育”成为教育的理念。
⑤今天,品味吕叔湘所言:教育的性质类似于农业,而绝不像工业。这会对我们有所启示或有所借鉴。
⑥无论是教师还是农夫,面对的都是一个个欣欣向荣、充满生命力的个体。教师与学生、农夫与作物,两者之间,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关照与付出,这其中的感情置换,正是这两种工作的动人之处。
⑦面对的是一个生命,不能怠慢,固定的模式显然不能满足每一个个体的需要。农夫,需要潜心了解各种作物的生长特质,适时地修剪、施肥,而违背农时,揠苗助长,是农夫断然拒绝的。这些教训当是当代教育应吸取的。
⑧在某种程度上,教育,就是一种深耕细作的“农活儿”。教师似农人,每一天在田间耕耘:点种、耕作、间苗、收获、酿造。没有捷径,有的是投入和期待,一颗能够随时发现的敏感的心灵,一颗深谙种植之道的智慧心灵,一颗不辞劳苦的坚韧的心灵……
⑨每一个人的发展权利神圣不可侵犯,应是我们这个社会价值观的体现。僵硬、划一的程式化教育已逐渐被教师摒弃,遵循教育规律,尊重每个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创设多样的展示自己才能的情境,提供适合的教育,舒展独特的自我,渐渐成为教师的共识。所以说,农夫因时因地因类栽培作物与因材施教,有异曲同工之妙。
⑩秋收时节,农夫收获的是麦穗沉甸、瓜果飘香。不用怀疑,拒绝千篇一律,因材施教,才是我们教育的核心内涵。
(有删改) (选自2010年04月14日《光明日报》)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2.联系文章,谈谈你对第③段中“在统一的流水线中,学生被塑造成毫无二致的标准件”这句话的理解。(4分)
3.结合上下文,谈谈教师和农夫“这两种工作的动人之处”是什么呢?(3分)
4.文中谈到“这些教训当是当代教育应吸取的”,那么,“这些教训”是什么呢?(3分)
5.第⑧段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采用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4分)
6.请简要分析第⑨段的论证过程。(3分)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文后小题。(20分)
落红萧萧为哪般
迟子建
①萧红出生时,呼兰河水是清的。月亮喜欢把垂下的长发,轻轻浸在河里,洗濯它一路走来惹上的尘埃。于是我们在萧红的作品中,看到了呼兰河上摇曳的月光。那样的月光即使沉重,也带着股芬芳之气。萧红在香港辞世时,呼兰河水仍是清的。
②我三月来到香港大学做驻校作家时,北国还是一片苍茫。看惯了白雪,陡然间满目绿色,还有点不适应。我用晚饭后漫长的散步,来融入异乡的春天。
③来港后的次日黄昏,我无意中散步到一个小山坡,见到围栏上悬挂的金字匾额是“圣士提反女子中学”时,心下一惊,难道这就是萧红另一半骨灰的埋葬地?难道不期然间,我已与她相逢?
④我没有猜错,萧红就在那里。
⑤萧红1911年出生在呼兰河畔,旧中国的苦难和她个人情感生活的波折,让她饱尝艰辛,一生颠沛流离,可她的笔却始终饱蘸深情,气贯长虹。萧红留下了两部传世之作《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前者由鲁迅先生作序,后者则是茅盾先生作序。而《生死场》的原名叫《麦场》,标题亦是胡风先生为其改的。可以说,萧红踏上文坛,与这些泰斗级人物的提携和激赏是分不开的。
⑥萧红才情的爆发,恰恰是她在香港的时候,那也是她生命中的最后岁月。《呼兰河传》无疑是萧红的绝唱,茅盾先生称它为“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可谓一语中的。她用这部小说,把故园中春时的花朵和蝴蝶,夏时的火烧云和虫鸣,秋天的月光和寒霜,冬天的飞雪和麻雀,连同那些苦难辛酸而又不乏优美清丽的人间故事,用一根精巧的绣花针,疏朗有致地绣在一起,为中国现代文学打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后花园”,生机盎然,经久不衰。
⑦清明节的那天,香港烟雨蒙蒙。黄昏时分,我启开一瓶红酒,提着它去圣士提反女子中学,祭奠萧红。
⑧圣士提反女校静悄悄的。我在列堤顿道,隔着栏杆,搜寻园内可以撒酒的树。校园里的矮株植物,有叶片黄绿相间的蒲葵,有油绿的鱼尾葵,还有刚打了骨朵的米子兰。我把它们轻轻掠过,因为它们显然年轻,而萧红已经去世68年了。最终,我选择了两棵大树,它们看上去年过百岁,而且与栏杆相距半米,适合我撒酒。一株是高大的石榴树,一棵则是冠盖入云、枝干遒劲的榕树。铁栏杆的缝隙,刚好容我伸进手臂。我举着红酒,慢慢将它送进去,默念着萧红的名字,一半撒在石榴树下,另一半撒在树身如水泥浇筑的大榕树下。红酒渐渐流向树根,渗透到泥土之中。它留下的妖娆的暗红的湿痕,仿佛月亮中桂树的影子,隐隐约约,迷迷离离。
⑨走出城西公园,我踏上了圣士提反女校外的另一条路——柏道。暮色渐深,清明离我们也就越来越远了。走着走着,我忽然感觉头顶被什么轻抚了一下,跟着,一样东西飘落在地。原来从女校花园栏杆顶端自由伸出的扶桑枝条,送下来一朵扶桑花。没有风,也没有鸟的蹬踏,但看那朵艳红的扶桑,正在盛时,没有理由凋零。我不知道,它为何而落。可是又何必探究一朵花垂落的缘由呢!我拾起那朵柔软而浓艳的扶桑,带回寓所,放在枕畔,和它一起做星星梦。
(有删改) (选自2010年05月10日《文汇报》)
1.“落红萧萧为哪般”此标题有何精妙之处?(4分)
2.“我用晚饭后漫长的散步,来融入异乡的春天。”具体说说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4分)
3.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把故园中春时的花朵和蝴蝶,夏时的火烧云和虫鸣,秋天的月光和寒霜,冬天的飞雪和麻雀,连同那些苦难辛酸而又不乏优美清丽的人间故事,用一根精巧的绣花针,疏朗有致地绣在一起,为中国现代文学打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后花园”,生机盎然,经久不衰。
4.“我拾起那朵柔软而浓艳的扶桑,带回寓所,放在枕畔,和它一起做星星梦。”作者为何将那朵扶桑花带回寓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5.萧红用自己的生命为中国现代文学打造了一个别样的“后花园”,那么,同学们在平时的阅读中是否也遇见了你所欣赏的“后花园”呢?请你结合一部作品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15分)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公与之乘 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
B 小大之狱 肉食者谋之
C 忠之属也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D 公问其故 故逐之
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曹刿怎样的性格特点?(4分)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是全文的纲领。那么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鲁庄公的“鄙”,又在哪些地方体现了曹刿的“远谋”?(4分)
默写填空。
1.寡助之至,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是亦不可以已乎? 。(孟子《鱼我所欲也》)
4.宁为百夫长, 。(杨炯《从军行》)
5.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诗经·蒹葭》)
6.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借景抒情,既书写了前途艰难、归望无期的处境;又表现了英雄失路之悲的名句是 ? 。
7.《雁门太守行》是一首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战争题材的诗。诗中尤以 , 一联最能体现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甚为后人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