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1.第二联中,诗人引用了两个典故,有何用意?(2分)

2.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的理解。(3分)

 

1.示例:对亲旧逝去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1分);对被贬时间之长、世事变迁之大的无奈和感伤(1分)。 2.示例:①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病树前头,万木依旧争春。 ②这两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新事物必定能代替旧事物。 ③表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积极进取的豁达襟怀,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解析】诗词赏析主要有三个角度:内容意象鉴赏、思想主题鉴赏、表现手法鉴赏。抓住意象特征,理解诗歌情感尤为关键。引用典故是诗歌常用的一种手法,能够正确表述引用典故的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名著阅读。(5分)

[A]第一条鲨鱼飞速逼近船艄,袭击大马林鱼。老人使出全身力气,用鱼叉猛扎鲨鱼的脑袋,鲨鱼翻了几个身,自己缠上了老人准备好的绳子,老人知道鲨鱼快不行了,它越挣扎绳子绷得越紧直到断裂。鲨鱼在水面上静静躺了片刻,老人盯着它,然后它慢慢沉入海底。

[B]“现在我是给打败了,反倒轻松多了。我以前从来没想到被打败了会这么轻松。”

1.这段文字选自《                》,作者        国小说家                。(3分)

2.A、B两个语段表现了小说主人公                                     的性格。(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新闻,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经过3个月改造,4月18日天桥区无影山东路垃圾压缩转运站正式投入使用。这是济南首个已建成使用的环保型垃圾压缩转运站,也是目前唯一的济南的环保型垃圾压缩转运站。据济南市城管部门介绍,改造前,无影山垃圾转运站采用的是地埋式垃圾转运箱收集方式,站内垃圾外露,倾倒时扬尘漫天。同时,地埋式垃圾箱存在垃圾清运成本较高、转运效率较低、二次污染等问题。新的垃圾压缩转运站集成系统采用水平式固定压缩机和密闭式垃圾转运箱,垃圾不外露,单机日处理量达50吨。

1.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选用恰当的修改符号直接在原句上修改。(2分)

6ec8aac122bd4f6e

 

 

2.请在下面的空格内为这则新闻拟写标题。(15个字以内)(2分)

 

 

 

 

 

 

 

 

 

 

 

 

 

 

 

 

 

 

 

 

查看答案

请用正楷字,笔画清晰地填写相应的诗文名句。(6分,每小题1分)

1.春潮带雨晚来急,                  。(韦应物《滁州西涧》)

2.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3.                  ,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

4.其间千二百里,                        ,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

5.入则无法家拂士,                          ,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查看答案

作文(55分)

请你以“那一刻,我                   ”为题写一篇作文,写作时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按要求作文。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④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文后小题。(20分)

教育,另一种深耕细作

高原

  ①会想起农耕时代的教育。

  ②“因材施教”是那个时代教育思想的精华。教育好似农业,对不同的人施以合适的阳光、雨露、肥料,使之自己发芽、开花、结果,满足人们的需要。

  ③工业化时代的教育如同工业:在统一的流水线中,学生被塑造成毫无二致的标准件。其弊端显而易见:压抑个性,生动活泼的人消失了。

  ④信息化时代,“自由、丰富、独特”成为社会的风向标。“关注个体,发展潜能,提供适合的教育”成为教育的理念。

  ⑤今天,品味吕叔湘所言:教育的性质类似于农业,而绝不像工业。这会对我们有所启示或有所借鉴。

  ⑥无论是教师还是农夫,面对的都是一个个欣欣向荣、充满生命力的个体。教师与学生、农夫与作物,两者之间,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关照与付出,这其中的感情置换,正是这两种工作的动人之处。

  ⑦面对的是一个生命,不能怠慢,固定的模式显然不能满足每一个个体的需要。农夫,需要潜心了解各种作物的生长特质,适时地修剪、施肥,而违背农时,揠苗助长,是农夫断然拒绝的。这些教训当是当代教育应吸取的。

  ⑧在某种程度上,教育,就是一种深耕细作的农活儿”教师似农人,每一天在田间耕耘:点种、耕作、间苗、收获、酿造。没有捷径,有的是投入和期待,一颗能够随时发现的敏感的心灵,一颗深谙种植之道的智慧心灵,一颗不辞劳苦的坚韧的心灵……

  ⑨每一个人的发展权利神圣不可侵犯,应是我们这个社会价值观的体现。僵硬、划一的程式化教育已逐渐被教师摒弃,遵循教育规律,尊重每个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创设多样的展示自己才能的情境,提供适合的教育,舒展独特的自我,渐渐成为教师的共识。所以说,农夫因时因地因类栽培作物与因材施教,有异曲同工之妙。

⑩秋收时节,农夫收获的是麦穗沉甸、瓜果飘香。不用怀疑,拒绝千篇一律,因材施教,才是我们教育的核心内涵。

(有删改)               (选自2010年04月14日《光明日报》)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2.联系文章,谈谈你对第③段中“在统一的流水线中,学生被塑造成毫无二致的标准件”这句话的理解。(4分)

3.结合上下文,谈谈教师和农夫“这两种工作的动人之处”是什么呢?(3分)

4.文中谈到“这些教训当是当代教育应吸取的”,那么,“这些教训”是什么呢?(3分)

5.第⑧段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采用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4分)

6.请简要分析第⑨段的论证过程。(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