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海洋内大团黏液状物质具有致命危险 ①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0月9日消息,据美...

海洋内大团黏液状物质具有致命危险

①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0月9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一项最新的地中海研究称,随着近几十年海洋温度不断上升,海洋内越来越频繁地形成大团大团的像黏液状的物质,而且出现这种物质的区域更广,持续时间更长。

②这个季节的温暖天气使海水更加平静,这种情况导致有机物更易结合在一起,形成泡状物。在长达124英里(200公里)的海域,这种黏液物质在夏季自然形成,经常出现在地中海沿岸。如果气温更高,黏液物质甚至在冬季也会形成,而且会持续好几个月。

③据这项研究的领导者、意大利马尔凯理工大学海洋学系主任罗伯托?达诺瓦罗(Roberto Danovaro)表示,迄今为止,这种浅棕色“黏液”一般被视为一种令人讨厌的东西,它形成的粘性胶状膜可堵塞渔网,粘在游泳的人的身上,发出一股怪味

④达诺瓦罗表示,这项最新研究在地中海黏液物质里发现了大量细菌和病毒,其中包括具有潜在致命危险的大肠杆菌。这些病原体对游泳的人和鱼类及其他海洋生物具有致命威胁。有研究报告指出,那些别无选择,只能游过黏液团的鱼类和其他海洋动物最易遭受这种物质携带的病菌侵袭,甚至可能夺出大型鱼类的性命。达诺瓦罗表示,这种有毒黏液团还能困住海洋生物,封住它们的腮,使它们窒息而亡。最大的黏液团能沉入海底,它就如同一条巨大的地毯,使海底生物窒息。同时,黏液团释放病原体会对公众健康构成致使威胁。在这种黏液团里游泳的人,可能会染上皮炎等皮肤病。

⑤黏液物体始于“海雪”,“海雪”主要由微小的死亡有机物和活有机体结合而成,其中包括一些裸眼可见的甲壳动物,例如小虾和桡脚类动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海雪(是许多海洋生物的食物来源)不断聚拢其他微小物质,慢慢增大形成黏液物质。

⑥1729年,人们首次在地中海确认这种泡沫状物质,而且在这一地区很常见。海洋的相对平静和海水较浅,导致近海水体相对来说更加平静,这种情况为黏液形成提供了理想环境。

⑦最近的研究发现,黏液团不只是地中海地区的一大安全隐患,从北海到澳大利亚,这种物质可能遍及所有海洋,这种情况可能是由气温升高造成的。达诺瓦罗说:“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对气候变暖采取一些措施,地球将发生重大变化。如果我们继续否认科学证据,这就是我们将面临的严重后果。”除此之外,目前还不清楚导致这种黏液团形成的其他原因。例如,谁也不清楚这些黏液团里死亡的海洋物质为什么不会腐烂。科学家们说:“我们找到答案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挽救世界其他地区的海洋。”

(摘自2009年10月09日 新浪环球地理 有删改)

1.请根据文章①至⑤段文章,简述“海洋内大团黏液状物质”的形成的过程。(3分)

2.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所指的具体内容。(4分)

这些病原体对游泳的人和鱼类及其他海洋生物具有致命威胁。

其中包括一些裸眼可见的甲壳动物。

3.文章列举1729年人们首次在地中海确认这种泡沫状物质的作用是什么?(3分)

4.下列判断都是错误的,指出其错误所在,并简述理由。(4分)

①黏液物体是由“海雪”组成,“海雪”是由微小的死亡有机物和活有机体结合而成的。

②为了挽救世界其他地区的海洋,我们只有搞清楚这些黏液团里死亡的海洋物质为什么不会腐烂这个问题,才能最终解决问题。

 

1.随着海洋温度不断上升,温暖的天气使海水更加平静(1分),由微小的死亡有机物和活有机体结合而成的“海雪”(1分),不断聚拢其他微小物质(1分),慢慢增大形成黏液物质(1分)。(4分,每个要点1分) 2.①具有潜在致命危险的大肠杆菌等细菌和病毒。②结合成“海雪”的微小的死亡有机物和活有机体。(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3.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1分)具体准确地说明像地中海这样相对平静和海水较浅的海洋,其近海水体相对来说更加平静,为黏液形成提供了理想环境。(3分,意思符合即可) 4.①原文是,黏液物体始于‘海雪“,”海雪“主要由微小死亡有机物和活有机体结合而成,(1分)不是只有这两种物质构成。(1分)②不是搞清楚这些黏液团里死亡的海洋物质为什么不会腐烂这个问题,才能最终解决问题,(1分)应该是搞清楚导致这种黏液团形成的其他原因后,才能挽救世界其他地区的海洋。(1分 【解析】 1.对说明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理解与说明,表述要合理。 2.从原文中找出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要求意思正确,文具通顺。 3.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并理解每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具体回答。 4.说明文的语言讲究准确严密而又不乏生动。作答时,找出原文内容的准确说明,找出错误的依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青鸟情

院里飞来两只小鸟,乌黑的翅膀,雪白的脊梁,人们叫它青鸟。或清晨,或傍晚,总在树上跳来跳去,唱它们自己的歌。中午,常是回家一趟,却不进窝,在院中,双足跳跃着,说它们自己的话。乏了,多在树枝上相偎着,闭了眼儿,作一短暂的小憩。待人们去田间劳作,它们“嗖”地飞起,一前一后,平展了双翅,斜斜地绕过屋顶,互应一声,转个圈儿,飞向远方。

它比麻雀大,比喜鹊小,也不像燕子那样筑窝,屋檐上有孔小洞,便是它们温温暖暖的家了。它们形影相随,步调一致,是对可爱的小夫妻。

过了一月,又过了一月,人们很少听到它们的歌声了,却意外地发觉洞里有了“吱吱喳喳”的叫声,也看到它们飞来飞去,格外忙碌。原来它们已是有了儿女的“人”呢!

五月的一天下午,突地阴了天,“嘎”地来了雷,眼前一个闪电,雨点就跟着风来了。风一起,大雨泼了下来,从田里跑回家的人,淋得精湿,赶忙换了衣服,然后出着长气,屋檐下站了,一边擦头脸的雨水,一边望着外面的雨线,议论起雨的来势。倏忽,从那昏昏的天边,望着了一个白点,像风筝在飘。白点愈来愈近,像要落地似的,但那风儿太猛,总使它忽高忽低,落不下来。几多盘旋,几次挣扎,总也是高了又低,低了又高。人们终于看清了,是一只青鸟,但那一只呢?猛地,只见它斜着翅膀,硬是冲了下来,低了,又一个圈儿,冲进院子,嘿,它嘴里还衔着条虫子哩!它一飞进院子,院树上便响起另只青鸟的叫声,随着叫声,洞口便探出四个小鸟的脑袋,张着扁扁的镶着黄边的嘴巴,吵嚷着要食吃。它飞进洞去,不知给哪只小鸟喂了,飞出来,叫上一声,另只飞去了,它却在那里,守护着洞口,任风儿去刮,任雨儿去淋了。

那飞走的,也极是艰难,风猛,雨急,它全然不顾了。高空一阵呼啸,使它失去了方向,零乱了羽毛,一个把握不住,划道弧线,像石块般地抛在街上。它摔坏了,一动不动,怕是再也飞不起来了呢!

我不禁为它动情了,便跑出门去,想把它逮回来,免得雨中受苦。但它毫不理会,极力挣扎,但还是被我捉了回来,擦了雨水,放在炕上,用筛儿盖了,让它暖和。先是安静地躺着,一会儿功夫,似平缓过了气力,再也不安于这温暖的地方了,急着出去,撞得筛子乱响。傻鸟儿,难道忘记外面在下雨吗?难道不知道黑夜就要来了吗?为什么一定要去冒险呢?我刚揭筛去看,它却瞅准方向,“噗喀”一声,飞了出来,冲门而去了……

雨小了,人们都回了屋去,我却千般地万般儿的不安。望那昏昏的雨空,不知它飞向哪里,在干着什么?树上的那只,也终未进洞去,缩着脖颈,静静地栖守着……

1.文章开头写两只青鸟的可爱,其作用是什么?(4分)

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①白点愈来愈近,像要落地似的,但那风儿太猛,总使它忽高忽低,落不下来。几多盘旋,几次挣扎,总也是高了又低,低了又高。

②树上的那只,也终未进洞去,缩着脖颈,静静地栖守着……

3.“我”青鸟的关爱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4分)

4.文章最后说:“望那昏昏的雨空,不知它飞向哪里,在干着什么?”请你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文字,写出那只青鸟飞向哪里,在干什么?(4分)

 

查看答案

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在横线上填写内容。要求运用修辞方法,语言生动形象。(3分)

山间的清泉,你何必与遥远的大海比浩瀚呢?你自有你的清纯。路边的小草,你何必与伟岸的大树比挺拔呢?你自有你的执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40分)

心路漫漫,点滴温暖,你能见到心灵之花悄然开放;征途茫茫,绝处览胜,你能见到哲理之花悠然开放;历经坎坷,登上舞台,你能见成功之花灿然开放……这些都绽放在我们生命的花季里。

请以“又见花开”为题,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5分)

次萧冰崖梅花韵

宋·赵希桐

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

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

【注释】①这首诗是唱和萧冰崖的《梅花》诗而作。

1.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梅花”的什么特点? (2分)

2.三四两句欲扬先抑,写得意味深长。请作简要赏析。(3分)

 

查看答案

新能源误解

①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即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 事实上,人们对于各种新能源存在种种误解。

②在最近的一次美国全国民调中,72%的受访者对核电站可能发生的事故表示担忧。然而,在60年的核能运用历史中,不到100人直接死于核电站事故。

③“煤炭和石油等燃料看似更安全,但从统计数据上看,它们更加致命。每年,好几百人因为采煤死亡,主要死于职业病和井下事故。煤电站的危害也不容忽视。”退休核物理学家杰拉德·E.马什说。煤电站释放的辐射远远超过核电站。每年有2.4万人因为煤电站污染死亡,主要死于肺癌等疾病。石油生产也存在隐患,不久前发生的墨西哥湾漏油事故是最好的例子。

④相比煤电站,核电站只释放少量二氧化碳。只需要几百座核电站就足以提供美国所需的全部电力,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根据不同机构公布的统计数据,切尔诺贝利事故辐射导致的间接死亡人数在4000至98万之间。但是,切尔诺贝利使用的是苏联设计的RBMK反应堆,很原始,没有安全壳,不同于美国使用的反应堆。

⑤一些生物技术公司梦想利用水藻这种小小的绿色生物生产每加仑几美分的廉价燃料,永远解决这个星球的交通动力问题。

⑥最适合制造生物柴油的微藻能将太阳能转化成油脂,但是实验显示,它们对生存环境相当挑剔。藻燃料研究者花了几十年时间,尝试在开放的池塘中繁殖这种微藻,但是,池塘很快就会被生存能力更强的本土藻类侵占,导致产油的微藻失去生存空间。

⑦封闭的生物反应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会导致成本大幅增加。此外,随着反应器数量增加,表面积与容积的比例逐渐减少,导致微藻无法充分接触阳光,减少它们的油脂产量。藻燃料最终也许能够变得廉价而实用,但还需要大量的实验、改进和昂贵的设施。

⑧不幸的是,清洁廉价的煤炭依然是美好的白日梦。美国国家能源技术实验室研究发现,取决于不同技术,二氧化碳捕捉封存将导致煤电价格上涨30%~100%。此外,在发电量相同的情况下,实施二氧化碳封存的煤电站比其他煤电站多燃烧1/5的煤炭。这意味着更多破坏性的煤炭开采,煤炭运输过程中释放更多二氧化碳,更多煤灰,更多燃烧煤炭产生的有毒副产品。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环境科学家玛丽·福克斯说:“我们实施了一些清洁空气的技术,但与此同时,导致更多固体废渣的产生。”

⑨这些废渣可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比如,在田纳西州,煤灰泥浆冲破堤坝,导致水源被汞、铅和砷污染。处理这些有毒废物每年可能花费50亿美元。别指望任何技术突破能够让全美国500多家煤电厂一夜之间变得干净起来。

⑩通往新能源的道路充满了诱人的机会和危险的陷阱。选择最佳道路需要清醒的头脑,绝不能盲从。事实证明,节约能源才是最廉价的新能源。

(摘自2011年《读者》第二期,有改动)

1.第一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2.本文围绕着“人们对新能源有误解”这一话题,具体介绍了三种新能源误解,作者是如何看待这三种误解的?请分点简要回答。(4分)

3.研究者认为目前利用微藻生产廉价燃料还存在哪些问题?请简要概括回答。(3分)

4.指出下列说法的错误,并简述理由。(4分)

①文中举“切尔诺贝利事故”为例,并列出具体数据,是为了说明核电站一旦发生核泄漏事故,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②文中将“二氧化碳封存的煤电站”燃烧的煤炭量与“其他煤电站”燃烧的煤炭量作比较,是为了说明前者比后者更耗煤,所以不应该建二氧化碳封存的煤电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