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40分)
以下题目任选其一
题目:亲人眼中的我
(注意:①写出你的特点,展现你的个性;②有恰当的描写(外貌、动作、语言等),注意语言的生动性。③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④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柳叶儿对作家宋学孟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思考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一个物品,也记录着你的生活、你的感情,模仿《柳叶儿》,以物为线索,以物寓情,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题目可自拟。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中国青年网2月23日讯(记者 张婷) 日前,团中央发出《关于“3·5”期间集中开展学雷锋活动的通知》,要求各级共青团在今年“3·5”雷锋纪念日期间,以“传承雷锋精神,参与志愿服务”为主题,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组织广大青少年集中学习宣传雷锋精神,广泛开展学雷锋实践活动,营造浓厚氛围,兴起活动热潮,形成示范导向。通知要求在中学集中开展以“讲故事、做好事、寻榜样”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团日(班会)活动,对校园内外、同学身边的雷锋式先进人物及其感人事迹进行展示传播,并就近就便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1.用一句话概括材料内容。(2分)
2.我校决定开展“雷锋与我同行”活动,现面向全体学生征集1条上下句句式整齐宣传标语,请你也来一展身手吧。(不超过15字)(3分)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摩挲(suō)遴选(lín)嗫嚅(rú)殷红(yīn) |
B.踱步(duó)跻身(jī)攒聚(zǎn)菜畦(qí) |
C.虐待(nüè)鉴赏(jiàn)宿儒(sù)引擎(qíng) |
D.秕谷(pǐ)确凿(záo)倏忽(shū)烙印(lào)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总是要面对微妙的人情应酬和不得已的烦琐事务,我们时常自我限制,自我囚禁,时而为狂热的理想兴奋,时而被自卑和懦弱的心理折磨……于是迷茫了自己的生命价值追求。在被压抑的状态中释放,恢复本真或自由的状态。此时的释放是一种淡泊,一种坦荡,一种豪爽,一种超脱,一种追求。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平凡的,但又是出众的。关键只在于我们是否将自己所隐藏的才智、情感和力量等迸发出来,此时你会惊讶你是多么优秀与出众。 释放自己拥有的激情、活力、才智……达到对自我的一种升华与超越,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你一定有过以上的体验与经历,那就赶快释放你的光彩,展示你的文采吧!
请以“释放”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地名;③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④不得少于5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3分)
梧桐树
丰子恺
①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②当春尽夏初,我乐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③在夏天,我又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幛,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则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很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④一个月以来,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起,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子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下几根枝头,回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落花也曾令人悲哀。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婴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他,但因对它关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
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所以有了它们,但都没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己,何从看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这样想来也就释然了。
(选自《丰子恺散文集》,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说:“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联系全文看,作者写了梧桐树的哪几种“容貌”?请简要概括。(3分)
2.文章的第③段极力写了梧桐树的什么特点?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有什么用意?(3分)
3.全文自始至终表露了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请具体说明作者情感的变化。(3分)
4.本文结尾处,作者借“梧桐树”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哲理。请你用自己的话作简要的阐述。(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2分)
人文教育的位置在哪里
陈思和
(1)我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包含两种,一种是坚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积累,积累的过程是灌输性的,这些知识本来存在于人的生命意识以外,通过灌输把它送入人的主观世界里去,使人慢慢变得丰富起来;还有一种教育,是以人为能动的活的生命体作前提,人本身具有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能力,用过去的说法,就是人性的因素。人性的因素与知识的因素不一样,人性是人的生命以内的东西,知识是人的生命以外的东西。当然,人不会一出生就意识到“我是人”,“应该怎么做人”的问题是道德范畴的问题。我们能吃能睡还不能说是个合格的人,还必须要有一种良知来支撑自己的行动,这样一种良知是通过点点滴滴的教育来把它唤醒。光靠科学技术的训练无法完成,光靠金钱权力也无法完成,它需要文史哲的长期熏陶和教育。
(2)这两种教育,前者姑且称作是技术知识教育,具有工具价值;后者姑且称作为人文教育,更重在精神价值。两者从方式到形态都不一样,并非是完全和谐的,如果对人文教育也采取灌输性的知识教育的方法,有时反而压抑了真正的人性的因素。所以,人文教育不等于人文知识的教育,人文知识如果不与真正的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只是死背教条,脱离实际的感性生活,那只能是一种后果:学生把知识的因素都接受了,但人性的因素却越来越遮蔽了。这并不是人文教育的理想结果。
(3)其实,人文教育的困境,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存在,它与所谓的全球性的现代化进程的关系一直处理不好。整个世界潮流就是强调技术知识教育,国家对教育的要求指标充满了计量化的特征,这当然会把科学技术搞上去,但人文一方面的欠缺所造成的后果则很少有人在考虑。2000年浙江省金华市一个中学生不堪教育压力残杀母亲的事件,不仅仅在中国发生,外国也是有的。美国校园里那么多的暴力行为发生,本质上就是美国独尊技术知识教育,缺损人文教育的恶果。灌输式的人文教育没有把人内心中的真善美的能量唤醒,反而把这些人性中的好的因素压抑了,扼杀了,所以才使受教育者对人性的好的因素由反感到仇恨。像德国这样具有发达人文传统的国家,像日本这么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为什么会出现法西斯主义?这些问题,在我看来都与人文教育的失败有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发愤图强、卧薪尝胆的历史阶段里,往往要求万众一心,集中追求同一个现实的目标,比如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称雄世界等等,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在教育上会有意无意地压制另外一些因素,比如人文精神。因为人文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不容易显现出来。它的失落不容易被注意到,等到大家集体发现就来不及了。
(4)人文精神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唤起人的自由自在的人格境界,一种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人文精神是可以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实践来逐步探索体会的。中国进入世界经济体系大约是不可逆转了,我们已经加入WTO。但是,我们的人文教育是否必须进入西方模式,而使我们本来的人文教育传统毁掉?我觉得当务之急是如何在西方的模式下坚持民族的自主性和多样性。我们任重而道远。
1.联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人文教育的本质是什么?(3分)
2.根据文中信息,谈谈如何实践人文精神的教育?(3分)
3.从全文看,造成人文教育的困境的原因是什么?(3分)
4.人文教育缺失造成的危害是什么?(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