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春》选段,完成下面题目。(14分)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

阅读《春》选段,完成下面题目。(14分)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

②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选文①分别从              、             四个角度对春风展开描写。 (4分)

2.品味文中画线句,按要求回答。(4分)

(1)赏析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2分)

小草也青得你的眼。

(2)赏析下面的句子。(2分)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选文第②节除了写雨,还写了灯光、房屋、雨中的人等,写这些有什么作用呢?(4分)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   )

A.作者描绘的春风、春雨洋溢着生命的灵气,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B.第①段通过多种感官描写春风,作者将难以状写的春风写得神韵透彻。

C.第②段先写雨中的景致,再写春雨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图画。

D.选文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精确的观察,细致抒写了对景物的内心感受。

 

1.(4分)视觉、触觉、嗅觉、听觉 2.(4分)(1)(2分)“逼”字写出了青草绿的程度深(1分),侧面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的特点。(1分)(2)(2分)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风比喻为母亲的手,(1分)写出了春风柔和、温暖的感觉。(1分) 3.(4分)烘托了春雨安静和平的气氛(2分),渲染了春雨沐浴下的温馨。(2分) 4.(2分)C 【解析】 1.从人的感官方面去理解作者的描写角度,依次回答即可。 2.语言赏析主要从词语运用和修辞两个角度去鉴赏如:先说出修辞,再答出修辞效果;先说出词语的含义,再答出表达效果。学会结合语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了解衬托与渲染的手法特点,明确该手法的表达作用。 4.C中应是先写春雨的特点,再写雨中的景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12分)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实词。(4分)

(1)诲知之乎:                            (2)吾日三吾身:                 

(3)知也:                                (4)温而知新:                 

2.下列句中划线的“为”与“仁以为己任”中的“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知之知之

B.项之强

C.舌一吐而二虫尽所吞

D.以虫蚁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

(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亚运会即将在广州召开,让你选一句《论语》中的话作为欢迎标语,你将选哪一句,为什么?(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现了作者           的情怀。(1分)

2.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B.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波澜壮阔的环境里,更使人心胸开阔。

C.“海日生残夜”写出了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表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查看答案

在下面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2分)

美是游荡在蓝天上的几缕白云,美是偎依在山冈上的几点残雪,美是            ,美是                  。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改变命运的一分

办公室只剩下秦老师一个人的时候,门被推开了一条缝,像贼一样探进一颗瘦小的脑袋。脑袋的拥有者向办公桌怯怯地走近,怯怯地叫了声:“老师。”

“查分数吧?你59分,全班就你不及格。”秦老师尽量控制自己的音量,努力展示她温和的一面。根据惯例,每次考试结束后办公室门口总会挤满迫不及待的学生,现在这个小男孩是班上最后一位来查分数的学生。  

“老师,能不能,能不能……”把“能不能” 呢喃了好几遍,小男孩才很难为情地抬起那一直比脖子还低的头,一张脸像涂满了红墨水,细得像丝线一般的声音哆嗦着穿过秦老师的耳膜,“能不能给我的作文加上一分?”

“加分?这不好。作文打分得严格对照评分标准。”秦老师摇了摇头,面带歉意地笑笑,“你不用太放在心上,不及格老师不骂你就是了,以后认真些,争取期末拿个高分。”

“可我妈……她会用竹鞭抽我的。”男孩带着哭腔,双手习惯性地往头顶挡,有竹鞭已经临头的感觉。秦老师沉默了,她理解家长望子成龙的热切,当然也不希望学生因贪玩而考试不及格,可管教孩子也犯不上动竹鞭。是不是给他加上一分?秦老师有点犹豫不决,她做事一向很讲原则,可偏偏长着一颗女人心。

不经意地瞧小男孩一眼,正迎上他瑟缩的眼神,秦老师的心猛然一震——在孩子晶莹的泪光中,在恐惧的战栗后面,清泉般的童真悄然流淌。哎!毕竟,他还是孩子,心还非常嫩。

“你看这样好不好?”秦老师灵感一闪,立刻以温暖的目光笼罩小男孩的全身,此刻小男孩正张着嘴,星星般的双眼涌动着期盼。“我在总成绩上给你加一分,但不是送,是借’要还的,期末你还我十分,怎么样?”    1

行,期末还你。”小男孩咬了咬嘴唇,就迈开脚步逃跑似的走出办公室。背后传来秦老师柔和的声音:“要好好念书,不要旷课去捉青蛙摸小鱼……”

因为一直惦记着那十分的“高利贷”,同时也由于对秦老师心怀感激,所以小男孩在此后的学习中非常刻苦。期末,小男孩的语文取得98分的好成绩,被扣去10分,还有88分。于是学校给他颁发了一个“三好学生”奖,一个学习成绩进步奖。这是小男孩上学三年来第一次获奖。紧紧抱着奖状和奖品,小男孩发现秦老师正温和地对自己微笑,挨妈妈的竹鞭都不哭的小男孩,竟一下子热泪盈眶。

后来,小男孩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学,几年后又上了大学,成了村上第一个大学生。

再后来,他成了某集团公司的老总,捐出了许多钱建设家乡,而且每年回家乡都去看望他当年的语文老师秦老师。

这是我的一位老总朋友的亲身经历,至今他向我们讲起这一分“高利贷”的往事时,仍是激动不已,因为他知道,是秦老师当年“借”给他那一分改变了他的一生。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文的故事。

                                                                              

2.请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两句话分别表现了小男孩怎样的心理。

(1)小男孩才很难为情地抬起那一直比脖子还低的头,一张脸像涂满了红墨水,细得像丝线一般的声音哆嗦着穿过秦老师的耳膜。

                                                                             

(2)紧紧抱着奖状和奖品,小男孩发现秦老师正温和地对自己微笑,挨妈妈的竹鞭都不哭的小男孩,竞一下子热泪盈眶。

                                                                              

3.请概括秦老师这一人物形象。

                                                                               

4.对上文中小男孩母亲的“竹鞭教育”,你是否赞成,并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完成文后问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日:“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日:“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衩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面旬中加点的词。

①请广于君(           )                 ②岂直五百里哉(              )

③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        ④寡人谕矣  (                )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②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3.唐雎奉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了面对面的激烈斗争。在和秦王较量的第一回合,唐雎重申安陵君的“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断然拒绝秦王的“易地”。第二回合,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             ”,列举了专诸刺王僚、           三个“士”的事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随即,以“         ”的实际行动,震慑秦王,不辱使命。

4.阅读全文,请你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文中人物的某一特点。

安陵君:              秦王:                 唐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