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许多媒体沸沸扬扬报道了“河南安阳发掘曹操陵墓”事件。八年级(1)班就此准备开一次主题辩论会。请你阅读同学们收集的材料,完成下面题目。
1.【新闻播报】(本报讯)去年,河南省文物局宣布曹操陵墓在河南省安阳县被发现。消息发布后不久,人们就把讨论的话题引向曹操陵墓的商业开发。学者裴钰声称,开发曹操陵墓,每年至少能带来4.2亿元的经济效益。安阳市市长张笑东说,将曹操高陵建成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为一体的三国文化考古、文物保护基地和旅游景区。
(1)给上面这则消息拟个标题。(1分)
(2)对发掘曹操陵墓各方态度不一,新浪网对此进行了调查。
态 度 |
赞成开发,发展经济 |
反对开发,就地封存 |
态度不明 |
人数比例 |
36.9% |
35.3% |
27.8% |
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调查结果。(2分)
2.【各方争论】下面是同学们在网上收集来的资料小标题,请你按要求整理。(3分)
①社科院专家称曹操墓已确定无疑;②专家称曹操墓六大依据非铁证;③网友对曹操墓提五大质疑:墓内为何没机关;④学者称此次所发现曹操墓认定证据充分;⑤学者称曹操墓葬确认在河南安阳证据不足;⑥专家质疑曹操墓在河南安阳结论;⑦专家阐述判定曹操墓理由:墓葬位置与记载一致。
(1)这些材料显示,大家争论的主题是 。(1分)
(2)将分属正反方观点的资料序号填在横线上。
正方: ;反方: 。(2分)
3.【分析评论】下面是甲乙两位网友的评论,请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网友甲:考古和文化已成为某些地方GDP的歌舞伎,长袖善舞,图的是客官腰包里的银子。河南安阳正在发掘的“曹操墓”,从公布之日起就身处尴尬。不仅专家相互掐架,公众舆论更是嘲讽声、质疑声一片。一项本应非常严谨和专业的考古发现,何以引来普通公众如潮的质疑声?在真相尚未大白于天下之前,作为非专业人士,我们不宜对安阳曹操墓的真伪作出轻率判断,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反思 。
网友乙:2007年的岁末,真假“华南虎”事件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今天,关于“曹操墓”这一事件,与当年的“华南虎”事件一样。人们之所以质疑,并不简单地认为“曹操墓”就是新闻造假。就如同当年“华南虎”的真假之争一样,辨别真假其实并不难,所以,这样的争论已经不但是事件各方科学精神的检验,而且是简单的专业或技术的问题。
(1)为网友甲的观点补充完整。(2分)
(2)为网友乙评论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出来。(2分)
下列划线词语的字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惟妙惟肖(xiāo)殷红(yīn)斑斓(lán) |
B.无动于衷(zhōnɡ)褶皱(zhě)丘壑(hè) |
C.日簿西山(bó )两栖(qī)绮丽(yǐ) |
D.束手无策(shù)藩蓠(fán)绝纶(lún) |
用课文原句填空 (10分)
1.挥手自兹去, 。(李白《送友人》)
2. ,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3.晴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秋词》)
4. ,云外一声鸡。(梅尧臣《鲁山山行》)
5.白头吊古风霜里, 。(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
6.僵卧孤村不自哀,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8.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9.《使至塞上》以传神之笔刻画奇特美丽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 。
世上谁没有追求?谁没有向往?谁没有渴望得到的事物?也许有人渴望得到理解、爱护、肯定、温暖……也许有人渴望得到一本好书、一台电脑、一张邮票、一个足球……也许渴望得到……把它写出来吧。请以“渴望得到 ”为题写一篇550字左右的记叙文。
要求:
1.注意审题。
2.杜绝编造故事,请写身边的真人真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不要在文中出现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等有关信息。
阅读《善良的种子》,完成下面题目。(13分)
①父亲常说,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
②父亲不舍得花钱,是村里有名的“抠王”,可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从不含糊。哪怕他自己不吃不喝,也要尽量去帮助。记得有一次,他把自己的路费给了一个被小偷洗劫一空的老人,自己步行40里路回家。不知情的乡邻以为父亲又是为了节省路费,“抠王”的名号在村里愈发叫得响亮了。
③父亲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成了小偷光顾的对象。那一次正是春播时节,父亲和几个乡邻去城里买种子。买完种子后,父亲的兜里还剩下100多块钱,他没花,连午饭都没舍得吃,就和几个乡邻急匆匆地坐上了回乡下的客车。大概是买票的时候,被人瞄上了他兜里的那张100元的票子,再翻口袋的时候,那张100元的票子就不翼而飞了。在那个年代,100块钱不是个小数目,可以买很多东西呢。父亲急得满头大汗,在翻遍所有的口袋,确定钱丢了之后,父亲感到眼前一黑,差点晕倒过去。车上人很多,父亲看着满车厢的人,感觉每一个都像是偷钱的人。
④父亲正在心里痛骂自己粗心大意的时候,听到了车下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尖叫:“我的种子丢了,你们谁看到我的种子了?那可是我家里一年的种子啊……”
⑤那个丢了种子的女人在那里不停地抽泣,她说她把种子放在站点,自己去解了个手,就这一小会儿工夫,种子咋就没影了呢。她说她家死了男人,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个人支撑着,她命苦啊。她呼天抢地。车里人都纷纷对这个丢了种子的人表示同情,纷纷谴责那个偷种子的缺德的人,他断了穷人家的活路。
⑥“不管咋的,先上车再说吧。”父亲劝她,忘了自己也是个遭遇了盗贼的人。
⑦父亲向同来的乡邻要了个空袋子,放到那个女人手里。他解开自己的袋子,一捧一捧地往那个素昧平生的人的空袋子里装种子,一边捧一边说:“你少种点,我也少种点,日子总能挺过去的。”与父亲同来的乡邻,看到父亲的所作所为,也都纷纷打开袋子,往那个人的空袋子里捧种子。不一会儿,那个空袋子就鼓了起来,仿佛吃饱饭的人,振作了精神。那女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个劲儿地要给父亲和乡邻磕头。父亲说:“谁还没有个难处,都帮一把,就挺过去了。”
⑧满车厢的人都亲眼目睹着父亲的小小善举,他们不知道父亲的心灵刚刚经历的创痛。父亲也自始至终没有向人说出自己的钱被偷了。
⑨下车的时候,人很挤。他感觉被人紧紧地贴了一下身子。父亲再一次翻口袋的时候,发现那张百元票子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就是他自己的那张,他认得,皱皱巴巴的,那上面还有他的体温呢。
⑩望着从车上下来的一个个人,父亲看谁都不再像是小偷。
( 11)这个世界上,每一颗良心都是一粒善良的种子,或许你没有财富,无法慈善,但你可以去做一粒善良的种子,把爱孕育,让爱开花。这些种子会让世界阳光明媚,花团锦簇。
1.根据选文的行文思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3分)
父亲是有名的“抠王”→( )→“女人”的种子被偷
→( )→( )
2.父亲的那张百元票子为什么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2分)
3.标题“善良的种子”有何深刻含义?(2分)
4.选文第②段写父亲是有名的“抠王”,目的是什么?(3分)
5.仔细揣摩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结合全文,说说好在哪里。(3分)
他认得,皱皱巴巴的,那上面还有他的体温呢。
阅读下面《芦花荡》选段,完成下面题目。(13分)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的故事情节。(2分)
2.文段划线句“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这句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3分)
3. 文中画线句“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句较富有表现力,请就其中的“顽固的老玉米”作赏析。(3分)
4.这几段文字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3分)
5.文末写到“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望”的同时,“他”可能会想些什么呢?请展开联想,写出“他”此刻的心理活动。(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