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读下面这段文字,按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春天一旦kuà 到地平线这边来,...

读下面这段文字,按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春天一旦kuà   到地平线这边来,大地便换了一番风景,明lǎng   有朦胧,它日日夜夜散发着一种气息,清新的,充pèi    的,诱惑而又撩人。这是生命本身的气息,大地的肌肤——泥土,松软而柔和;柳枝在空中自由舒展,那xiān    细的枝梢无风时也颤悠悠地摇动,招呼着一个万物萌芽季节的到来。

 

跨、朗、沛、纤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汉语中常见字的字形的掌握情况,解题时注意结合句子的意思,在语境中答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以“我认识了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50字文章,文体自选(除诗歌外)。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14分)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竺可桢

①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但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正如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所指出的那样,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桃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来了,农民知道它讲的是什么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从而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②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意,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

③唐白居易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一经顾况的吹嘘,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这四句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④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李白诗:“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宋洪迈《荣斋续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下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象征,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

⑤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在西南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是布谷。如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杜鹃》诗中说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⑥南宋诗人陆游,在七十六岁时作《初冬》诗:“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他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如《鸟啼》诗可以说明这一点:“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陆游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诗人。

⑦我们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也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换言之,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为了了解我国南北、东西、高下不同,古今时间不同而有物候的差异,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讨论,方能收相得益彰之效。                                                       (选文有删改)

1.作者从唐宋大诗人的诗中发现了物候变化的哪些规律?(3分)

2.下面两句说法矛盾吗?为什么?(3分)

(1)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其内在性质。

(2)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问题在于这种语言是无声的,只有具备科学的头脑才能系统地听懂它。

3.下面的语段应放在第   段和   段之间,为什么?(3分)

物候就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

4. 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指出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物候”现象的一项是( )(3分)

A.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B.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

C.鸟语花香,雄鸡晓唱

D.萃天地之清气,极造化之大观

5.结合课文内容,比较《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与《大自然的语言》两篇文章的标题,你更欣赏哪一个?说说你的见解。(2分)

 

查看答案

阅读黄传惕《故宫博物院》选段,完成下面题目。(12分)

①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一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②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③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到天安门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八公里。

④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皇帝端坐在宝座上。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

⑤太和殿后面是中和殿。这是一个亭子形方殿,殿顶把四道垂脊攒在一起,正中安放着一个大圆鎏金宝顶,轮廓非常优美。举行大典,皇帝先在这里休息。

⑥中和殿后面是保和殿。雍正后,这里是举行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的地方。

1.选文主要介绍的是故宫三大殿中的太和殿,请按顺序概括说明的内容。(3分)

(    )——太和殿的内景——(     )——(     )

2.第②段是怎样用空间顺序介绍太和殿的内部装饰的?(要写出立足点和方位)(3分)

3.故宫的建筑理念主要是要突出“皇权的中心”。结合选段内容,举例说说你从哪些方面看出了这种理念?(3分 )

4.下列关于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3分)

A.第①段运用了列数字、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太和殿的高大雄伟、壮丽精美。

B.第③段中“全长约八公里”中“约”字,看似模糊,却符合实际情况,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

C.第④段作者写大典时皇帝端坐宝座,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烟雾缭绕等直

观地表现了太和殿举行大典的功能。

D.第⑤⑥两段,作者简要介绍中和殿和保和殿,从全文看,是为了在对比中突出太和殿

的雄伟壮观及其巨大作用。

 

查看答案

【古文阅读】

【甲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文】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泰、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传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祠旧有乌数百,送客迎舟。今绝无一乌,不知其故。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指泰山、衡山等中国名山。②霁:雨过天晴。

1.下列各组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妙用真人祠日扳仲永环于邑人

B.日,天宇晴霁实欲界之仙都

C.哀转久无一乌

D.渔者歌曰不知其

2.下列“之”的意义或用法与“春冬之时”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久不散

B.有丝竹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

D.何陋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

4.甲乙两文都描写三峡之巫山,都写出了巫山           的特点。为表现这一特点,甲文语句“           ”从侧面进行描写;乙文语句“           ”从正面进行描写。(3分)

 

查看答案

【古诗阅读】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联系全诗,描绘诗句“带月荷锄归”一句所表现的情景。(2分)

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中的“愿”应该怎样理解?(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