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

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赏析:“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赏析: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这里的“圆”字与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C.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赏析:这是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以“异”字统领,突出塞外与中原地区秋景的不同。

D.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赏析:这两句诗描写出诗人的“手掌”终于摸到了“一角依然完整”的土地,那里就是没有被日本帝国主义践踏的解放区。可是由于祖国的大片土地已被日本帝国主义所占领,因此,诗句在感情表达上,依然是忧郁的、冷色调的,表达出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说的情感。

 

D 【解析】D中感情表达已变成暖色调的,激昂,表达出诗人必胜的革命信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什么呀!”赵小桢撇撇嘴,“你又不是老师,怎么知道我们读得不对?”

B.到底如何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困难?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早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C.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

D.各种非法添加剂仍在农产品生产、运输、加工环节屡禁不止。客气地说,是生产经营者普遍缺乏法制意识、质量安全意识;不客气地说,是缺德。

 

查看答案

作文(40分)

以“我读懂了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提示:先将在上面空格处补充完整,组成文章题目,再写作文。上面空格处可以补充:“爸爸妈妈的苦楚”、“童年的美好”“老师的眼神”……

 

查看答案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4分)

1.给划线句子断句。(1分)

2.解释下列词的含义。(1分)

驽马(                       )      镂(                ) 

3.“蚓无爪牙之利”却能做到“六跪而二螯”的蟹做不到的事,为什么?(1分)

4.这段文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1分)

 

查看答案

伤仲永(12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十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划线字。(4分)

(1)未识书具:(         )    (2) 稍稍宾客其父:(              )

(3)之天:(            )    (4) 之为众人:(               )

(5) 以钱币乞之(        )   (6) 借旁近之(            )

(7) 即诗四句(         )    (8) 环于邑人(            )

2.与例句中划线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句:忽啼求之

A.传一乡秀才观

B.不能称前时

C.或以钱币乞

D.余闻也久

3.选择翻译句子不正确的一项   (     )(2分)

A.余闻之也久。 翻译:我听说这件事也很久了。

B.邑人奇之。翻译:同县的人把他看作是奇才。

C.从先人还家。 翻译:跟着先前的人回到老家。

D.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翻译:这是因为后天所受的教育不够啊。

4.方仲永幼年具有怎样的非凡才能?他的父亲为什么不让他学习?(用原句回答)(2分)

                                                                   

②                                                                   

5.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 道理?(2分)

 

查看答案

壶口瀑布: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8分)

落日,苍鹰,暮色,群山,我们在这样的背景衬托下,恋恋不舍离开陕北,奔向秦晋峡谷,去寻找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壶口瀑布。

汽车沿盘山路爬行,秋风苍凉沉寂,黄河浩荡东流。我们的心绪还沉浸在陕北高原,沉浸在沟河纵横、如诗如画、如泣如诉的风景。陕北、贫穷、闭塞;陕北人,顽强、质朴。一如脚下这千古奔流的民族圣河,盛满民族全部的辉煌和苦难。当我们离开陕北,走近壶口瀑布,希望心情不再沉重。

车窗外,渺无人烟,屋舍稀落,断垣残壁,瓦砾成堆。车拐过最后一道山梁,黄河从视线中消逝。蓦然,一股惊天动地的声浪铺天盖地而来,黄河以雷霆万钧之势,呐咕着迎接我们这群不速之客。车停道旁,喧哗停止,苍茫暮色使我们看不见黄河之水,只能静静地用耳,准确地说是用心,听黄河母亲的倾诉。

翌日清晨,我们走近壶口瀑布身旁,立刻被她博大的气势所震撼。黄河之水显得宽宏博大,奔放无羁。此时,我才知晓李白为什么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壶口两旁,山岩断裂,赤裸畸形,筑成两条坚固峰带,如鬼斧神工。金色的波涛 从远方滚滚而来,惊涛折岸,金液飘荡。雾气蒸腾,水天一色。七色彩虹在阳光照耀下,横跨两岸。黄水万顷,赤身裸体,无拘无束,慌不择路,在秦晋峡谷奔突涌荡,左回右旋,掀起团团浪花、泡沫。

壶口河槽错落,水流跌宕,像古老的石犁烈马分般撕碎水层,犁开波面。云腾雾裹,浇入壶口,挤入龙槽。黄河雄浑博大身躯突然痉挛收缩,又被大自然鬼使神差般撕裂。

此时,黄河畔上,气流在抖动,山在摇晃,大地在颤栗。“声震四十里,烟雾溅湿人。”天和地斑谰的色彩和声响都消失了,黄河似是地下奔突出的岩浆,发出无尽的雄伟轰鸣。

壶口瀑布西畔,陕北一片莽莽苍苍,游人三三两两。东畔,山西人大搞旅游,灯火闪烁,游人如织。同一条黄河,“东边日出西边雨”。遥想当年,两岸码头红红火火,真使人有沧海桑田之感。壶口瀑布宽度达千米,主瀑难以接近。同行的女记者忙于录音,价值几千元的照相机掉进龙槽,转眼无影无踪。壶口瀑布,烟波浩浩,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当年,光未然到此,慷慨激昂地写下中外驰名的《黄河大合唱》歌词。

面对壶口,你唱不出:“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纤夫的爱》不能在壶口唱,你只能高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壶口瀑布,观之,如万马奔腾,听之,似惊雷行空。浩浩乎,中华民族之文化;荡荡乎,中华民族之精神!

1.第二段说黄河“盛满民族全部的辉煌和苦难”,联系全文请具体说说“辉煌和苦难”是指什么?(2分) 

“苦难”指                         ;“辉煌”指                          

2.试从文中找一组形容词来概括黄河的特点。(1分) 

3.作者写壶口瀑布为何先着力描写黄河之水?(1分) 

4.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分)

5.作者描写壶口瀑布是为了赞美中华民族的精神。试简要词语概述中华民族的精神。(1分)

6.文章最后用《黄河大合唱》和《纤夫的爱》结尾,有什么作用?(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