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求和得和 毕淑敏 小时候,我作文很好。语文老师不止一次给我...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求和得和

毕淑敏

小时候,我作文很好。语文老师不止一次给我的作文批过“5”的分数,还经常在课堂上朗读。

听老师读自己的作文,我的心情像一颗怪味豆。最初觉得甜,哪个学生不愿意受到老师夸奖?慢慢地,咸味和涩味涌上心头。下课后,同学们神情怪怪的。“哦,哦,老师又用时传祥淘粪的勺子‘刳’毕淑敏啦!”刚学过一篇淘粪工人的课文,在北方话里,“刳”与“夸”同音。跳皮筋时,两边都不要我。要知道平日里,因为我个子高,跳得好,大伙都抢着跟我一拔。我和谁说话,人家都会装作没听见,扭身走开,故意跟别人大声说笑。他们一块儿边说边看着我。

我开始懂得什么叫孤独,什么叫被嫉妒。

这样的日子一般持续两三天就会过去。大伙毕竟小,容易忘事。我那时又是大队长,人缘挺好,大伙有事都爱找我。

作文每两周讲评一次:我便经受一次精神的炼狱

我开始随意写作文,随大流,平平淡淡。“你的作文退步了,是不是骄傲了?”老师问我。我沉默。不是不愿意告诉老师原因,我不知道怎么说。假如我说了,老师会在班上把同学们数落一顿,我的处境就更糟。

老师苦口婆心开导,我又开始认认真真写作文。老师满意了,同学们敌视的恶性循环又开始,就没有一个万全之策吗?

我发现同学们并不是讨厌我的作文。老师念作文时,大伙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发出会意的笑声。同学们只是不喜欢老师反反复复提我一个人的名字。

我小心翼翼问老师:“我最近的作文有进步吗?”老师说:“你近来写得不错。今天下午我还要读你的作文。”“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我战战兢兢地说。老师注视着我。“您念我的作文时,是不是可以不念我的名字。”我鼓足勇气说完蕴藏在心中许久的话。“为什么?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要求。你总不能让同学们觉得那是无名氏写的吧?”

我镇静下来,一板一眼地说:“我觉得您读作文,主要是看文章写得好不好。至于是谁写的,并不重要。不说名字,您让大伙讨论的时候,没人拘着面子,反倒更好说意见。” “你说得有点道理。好吧,让我们下午试一试。”老师答应了。

那天下午的情形如我所料。同学们充满好奇,发言比平日热烈得多。下课后,我和大伙快活地跳皮筋。“嗨,毕淑敏,今天念的范文是你写的吧? ”有人问我。“不能老是她写得好,我看今天一准是别人写的。”有人这样说。我一概只笑不答,问得急了,就说:“我看像是你写的。”从那以后,我的作文越写越好。和同学们也能友好相处。

我至今不知道这算是机智还是一种早熟的狡猾。长大以后,看到一则名人名言,“走自己的路,让人们说去吧”。我想那是一种更积极、更勇敢的生活态度。

只是我小时候,就是听到这句教导,也未必敢照着去做。我太珍视同小朋友们无忧无虑跳皮筋的机会。

(选自2009年第3期《科学大观园》,有改动)

1.文章第2段中说“听老师读自己的作文,我的心情像一颗怪味豆”,请问这是为什么?(2分) 

2.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3分)

3.仔细揣摩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语,回答后面的问题。(2分)

(1)“我和谁说话,人家都会装作没听见,扭身走开,故意跟别人大声说笑”中,划线词“故意”表现了同学们怎样的态度?(1分)

(2)“我镇静下来,一板一眼地说”中,划线词“一板一眼”反映出“我”当时怎样的心理?(1分)

4.文章标题是“求和得和”,你该如何理解这两个“和”?(2分)

5.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我”有哪些可取之处?说说你的看法。(4分)

 

1.因为“我”当时的心情复杂而矛盾:一方面是因为得到老师的表扬而感到高兴,(1分)另一方面是为同学们近乎幼稚的“嫉妒”(嘲笑、疏远)而感到孤独(酸涩)。(1分) 2.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从内容上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当时(在老师讲评作文时)极其痛苦的心情,(1分)在结构上则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1分)(答出大意即可) 3.(1)“故意”表现了同学们因“嫉妒”而疏远“我”的态度。(1分) (2)“一板一眼”反映出“我”当时在改善同学关系问题上(回答老师问题时)的胸有成竹(诚挚恳切、深思熟虑)。(1分)(答出大意即可) 4.第一个“和”是与同学们的关系和好,希望和睦相处。(1分)第二个“和”是指我与同学的关系和我的作文水平都变好了。(1分) 5.①“我”是一个懂得求“和”之智的人。认真做事是必要的,但同时也要注意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这样才能有更和谐的人际环境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分) ②“我”也是一个乐观自信、积极向上,有着成熟心智的人,不在乎表面上的名声和形式上的满足,在乎的只是自己内心的充实与快乐。(2分)(答到大意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的内容中“念作文”一事来分析原因即可。 2.本题考查鉴赏语句的能力。结合题目的要求来分析即可。 3.本题考查词语的语境义。结合该词语的前后文来理解该词语的语境义即可。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含义的能力。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可以从表层、深层(文章的主旨)两个角度来分析即可。 5.本题是一道开放题。结合对文章的理解来谈“我”的可取之处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小宋要参加园区经典诵读比赛,每天晚上都练习得很晚。一天,邻居杨伯伯对他说:“小宋,你学习真刻苦,每天我们睡了,你还在高声朗诵呢。”小宋说:“伯伯过奖了,我还差得很远,还需继续努力。”(3分)杨伯伯的话外音是什么呢?如果你是小宋,你会怎样回答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3分)

下面的一段话节选自《西游记》第五十九回,读后回答问题。

裙钗本是修成怪,为子怀仇恨泼猴。行者虽然生狠怒,因师路阻让娥流。……罗刹无知轮剑砍,猴王有意说亲由。女流怎与男儿斗,到底男刚压女流。这个金箍铁棒多凶猛,那个霜刃青锋甚紧稠。劈面打,照头丢,恨苦相持不罢体。

“裙钗”指的是谁?她因何“为子怀仇恨泼猴”?猴王又为什么要“有意说亲由”?

                                                                          

                                                                          

 

查看答案

默写(10分)

1.清晨入古寺,_______  ________。曲径通幽处,________  _______。

(《题破山寺后禅院》_________________)

2.亲朋无一字,_____     _   ____。_________    ____,凭轩涕泗流。

(《_________》杜甫)

3.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                                 

4.现在,先生是死了!                               ,……

5.也不必说                      ,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查看答案

下面句中每句都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①窗口边的旅客都看着他,然后不约而童地伸手去抱他。他推开那些防碍他的手,抓住一双最有力的,跳进了车厢,淹没在济济的人群里了。

②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辩,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副的泼墨山水。

错别字

 

 

 

 

改 正

 

 

 

 

 

查看答案

看拼音写汉字。(4分)

jùn    工     pìn    用     细nì           面面相q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