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综合性学习。(7分) 材料一: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一种名为“一滴香”的东西开...

综合性学习。(7分)

材料一: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一种名为“一滴香”的东西开始进入公众视野。据说,这种东西只要一滴,就能让清水变成高汤,而且还拥有鸡肉味、鸭肉味、牛肉味、羊肉味等不同口味。

随“一滴香”相继进入公众视野的还有“飘香剂”、“辣椒精”、“火锅红”等食品添加剂。与那些用天然食材耗费大量时间熬制的高汤相比,这些物质只需投入少量,就能拥有同样甚至更加出众的味道。

“这些都是什么东西,我都不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君石告诉记者。正是由于不清楚这些食品添加剂的具体成分,所以无法判断其是否安全。

材料二:统计显示,在我国,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食品行业的重要支柱。目前我国各类食品添加剂的年产量已经超过200吨左右,味精、柠檬酸、木糖、木糖醇和香料中的乙基麦芽酚等产品的产量已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但是,这些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安全吗?

材料三:2010年6月1日起,我国首部《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开始实施,根据新规,所有食品添加剂成分,必须在外包装上进行标志,并推出召回制度。《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也在2010年推出了新修订的版本。

材料四:然而,光有标准还不够,谁来监管标准的执行?“食品添加剂归哪个部门管?”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朱立家说,“在监管体系上,监管的部门太多太杂,看起来,各个监管部门都在管,实际上谁都没有认真监管。”从历次食品安全事件的处理上看不出到底哪个部门是真正的责任主体。

1.请概括材料一、材料二中的主要信息。(2分)

2.材料二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2分)

目前我国各类食品添加剂的年产量已经超过200万吨左右。

修改意见:

3.2009年以来,毒奶粉、假豆腐、食品添加剂非法使用等问题频发,面对这些现象,请结合材料三、材料四的主要信息谈谈你对食品添加剂监管的看法。(不少于30字)(3分)

 

1.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我国食品行业的重要支柱,但其是否安全无法判断。(2分) 2.去掉“左右”(2分)  3.完善相应的标准和法规、加大监管力度、加大处罚力度、普及相关的食品卫生知识等(答出一方面给1分,共3分) 【解析】(1)能够概括选文的内容,学会从选文中提炼主要信息。(2)要求学生了解病句的类型、学会使用修改符号对病句加以修改。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名著知识填空。(4分)

1.《海底两万里》是生物学家凡尔纳的三部曲之一,他的另两部作品是《                         》和《神秘岛》。

2.《名人传》的作者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作品叙述了(   )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画家和雕塑家米开朗琪罗和俄国作家(          )三位名人的苦难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崇高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共8分)

1. 古人说:“人人共有之意,共见之景,一经说出便妙。”韩愈从人们常见的细雨新绿中觅得早春的踪迹,尽得其妙,《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道出此意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古诗词中,化用前人诗文的妙例很多。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用了“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苏轼《水调歌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从“隔千里兮共明月”脱化而来的。(4分)

3.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赤壁》)(1分)

4.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

深刻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1分)

 

查看答案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忽视母语修养会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日渐逐步消退。

B.为提高市民行车的舒适度,有关部门对多处路井部位进行了整修,解决了颠簸现象。

C.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要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

D.日前,分藏两岸六十余年的国画名作《富春山居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合璧”展出。

 

查看答案

结合语境选词填空,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中国书法(      ),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书法以美的点画、字形和章法传达了书写者的艺术修养、性格气质和精神境界。研习、欣赏书法作品,(        ) 可以增加书写的美感, (         )能增进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从而培养 (         )的审美情趣。

A.独具匠心虽然但精致

B.博大精深不管也优美

C.源远流长不但而且典雅

D.源远流长不仅还高雅

 

查看答案

阅读《五柳先生传》,完成后面的题。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②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将文中空缺的句子补充完整。(2分)

2.解释下列划线的字:(3分)

(1)先生不知何人也()

(2)饮辄尽,期在必醉()

(3)其言兹若人之乎()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4.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赞美了他                        的精神。(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