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4分)
题海首座侠客像
陆游
赵魏胡尘千丈黄,遗民膏血饱豺狼。
功名不遣斯人了,无奈和戎白面郎!
注释:这首题画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一年(公元1184年),时诗人六十岁。“首座”即首座法师,“海”,法师之名。本诗题咏的是海法师所拥有的一帧侠客图。
1.诗歌前两句,勾画了中原沦陷区的情状。诗句中最能反映中原沦陷的两个意象分别是 和 。(2分)
2.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说“放翁……以诗外之事,尽入诗中……”。说说这首诗的“诗外之事”是什么?(2分)
核污染知多少(14分)
(1)日本有一部著名的电影《哥斯拉》,讲的是海洋生物受到核试验辐射影响,产生了DNA变异,最终产生了巨大怪物哥斯拉的故事。到目前为止,日本东电公司已向海洋中排入1.15万吨含低放射物质的污水。日本核泄漏对海洋的污染确实存在,尽管上演现实版《哥斯拉》的担忧不大会成为现实,但是专家提醒——
(2)如果说日本3·11大地震及海啸是天灾,而由此引发的日本东电公司核泄漏事件则是天灾加人祸,给地球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核污染。据报道,4月4日福岛第一核电站二号机组取水口处附近的海水取样,碘-131浓度超出日本国家标准500万倍,铯-137浓度超标110万倍。日本排放低放射物质入海,也许不会因为辐射产生哥斯拉那样的怪物,但却会对海洋造成严重的污染。
(3)碘-131是元素碘的一种放射性同位素,它的化学性质与元素碘相同。但由于它的原子核内有78个中子,而碘的稳定性核素原子核内只有74个中子,碘-131可发射β射线(99%)和γ射线(1%),对人体的有效半减期为7.6天。β射线可杀伤一部分甲状腺细胞,使甲状腺缩小,导致由甲状腺合成的甲状腺激素减少。
(4)天然存在的铯是一种稳定的同位素,铯-137则属于放射性同位素,会释放γ射线;其半衰期达30年。如果通过进食或呼吸摄入了铯-137,或受到沉降在地面上的铯-137照射,都会对身体有较持久的影响。铯-137进入人体会积聚在肌肉组织中,并有可能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5)将低放射物质的污水排入海中,肯定会造成海水的污染。日本在北茨城市附近海域捕捞的玉筋鱼幼鱼体内已经检测出放射性铯,达到每千克526贝克勒尔,超过日本食品卫生法放射物暂定标准值设定的每千克500贝克勒尔。此外,在这种小鱼体内还检测出每千克1700贝克勒尔的放射性碘。茨城县渔业协会已要求全县渔民不要再捕捞玉筋鱼。
(6)据日本官方报道,即使成年人每天食用受此污染海域的鱼类、贝类及藻类,也只相当于每年遭受0.6毫希的辐射,仅为人体在自然界中每年受辐射量的2.4毫希的四分之一,因而“不会立即产生辐射污染”。日本官方的言论十分严谨,那么将来会怎样呢?目前没有权威的回答。
(7)4月5日,从北京、天津的菠菜表面发现了极微量的放射性碘-131。卫生部专家表示,京津地区菠菜中发现的放射性物质,其含量仅相当于国家核辐射核射源安全基本标准规定水平的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三的水平,对公众健康无影响。实践证明,用水冲洗可以有效的减少蔬菜表面的放射性物质.
(8)中国政府对于日本核污染事件给予了高度重视,积极关注事态的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对日本核泄漏对中国造成的影响进行实时监测,并通过多种途径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广大群众在这一严重的灾难面前,正确的态度是既不恐慌,也不掉以轻心。面对日本核电站给地球环境带来的严重核污染,我们有理由相信,以人类的智慧和现代科技手段,这一问题终会得到妥善解决。
1.文章以日本电影《哥斯拉》开头有什么作用?(3分)
2.阅读全文,此次日本东电公司核泄漏事件具体有哪些危害和影响?结合文意,分点概括。(4分)
3.第(6)节中“日本官方的言论”具体指什么?为什么笔者认为此言论是“十分谨慎”的?
4.文章最后号召广大群众在这一严重的灾难面前正确的态度是既不恐慌,也不掉以轻心,请阅读新闻链接,并结合本文相关内容,写一段话说服你的家长采取正确的态度面对日本核辐射事件。(4分)
新闻链接:
新浪网:近日,我国部分地区刮起了小范围的“抢盐风”。抢购者担心日本核电站爆炸对人体有影响,买点加碘盐回去吃预防核辐射,有的则担心海水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没法再提炼盐。不少民众纷纷开始抢购食盐。
给儿子一个干净的背影(16分)
戚祥浩
①他是那种连一阵风都能吹走的小老头。工地还没开工,他便三番五次地找到我,还打来了村里的特困证明,让我无论如何给他一样活儿干。我拗不过他,只好将负责看管搅拌机的差事交给他。
②他对我连声道谢,然后,扭头跑回村子。那时,我正打算向他介绍搅拌机的操作方法,他居然不听我一声解说,就走掉了。正在我气恼的时候,他又回来了,身后还拖着个脸蛋红红的小男孩。(A)他老远便指着我身边的搅拌机大喊:“这是爸爸要开的机器!”
③小男孩不知什么时候蹿到搅拌机边,将整个脑袋探进搅拌机内。我惊出了一身冷汗,大声斥责孩子。孩子躲到一边后,我又开始训斥他,怎么将孩子带到工地上来,要知道工地上处处充满危险!他跟儿子一起低下了头,好半天,才嗫嚅道:“我只想让儿子开心一下,爸爸终于找到工作了!”
④他很快学会了怎样操作搅拌机。在搅拌机的轰鸣声中,他儿子挥舞着小手喊:“爸爸,好厉害!”他笑了,脸上的皱纹拧成一块块,还露出了蜡黄的牙齿。距离开工还有两三天,可他次日一大早就来到工地上了,拿着一块抹布,一点点地抹去搅拌机上的水泥灰;有些硬块抹不去,他就用指甲一点点地抠掉。我说没有必要,反正一开工就又脏了。他却嘿嘿地笑着说,他要给儿子一个惊喜:昨天还是旧机器,今天就变新了。
⑤开工那天,他竟然穿了件崭新的衣服来。启动搅拌机没多久,四处飞扬的水泥灰,就在新衣服上厚厚地蒙了一层。一转眼,他就跟其他工友没啥区别了。他显然发现了这一点,赶紧腾出一只手拍打身上的水泥灰。
⑥紧挨着工地的是一所小学,校园里的嘈杂声可以清晰地传来。每当下课铃声响起,他都情不自禁地拍得更紧促。看管搅拌机,原本挺轻松的活,他却累得满头大汗。我知道他是被那只不停拍打的手累的。
⑦铃声又一次响起,工地外面传来孩子放学的嬉笑打闹声。(B)他忽然触电般脱下衣服,使劲地甩两下,然后迅速穿回身上。他那件抖落水泥灰的衣服,看起来又跟新的一样了。然后,我听见一个甜甜的童音传来:“那个穿最漂亮衣服的人,是我爸爸。”循声望去,围墙缝隙中,探着两个小脑袋,其中一个正是他的儿子。
⑧我看见笑意漾满了他的嘴角。原来他拍打了一个上午身上的水泥灰,只想留给儿子一个干净的后背,只想让他的儿子在小伙伴面前能多少拥有些骄傲!
⑨儿子哼着歌儿走远后,他才像忽然记起了什么似的,赶紧用另一只手去揉那只拍打衣服的手,边揉还边吁吁地喘气。我忍不住说,你儿子真可爱。他忽然间涨红了脸。他说儿子其实是抱养的,可小家伙一定要喊他爸爸,怎么教都改不了口。他又接着说:“我上了年纪,干不了重活,以后你这边负责看管搅拌机的活都交给我做好不好,我多少要给儿子留些钱啊!”
⑩我使劲点头,那一刻,我的眼泪不可遏止地落下。
(选自《潮州日报》,文章有改动)
1.文章在情节的发展中设置了层层悬念,请说说文中的这位父亲让“我”感到意外的地方有哪三处?请简要概括。(3分)
2.文中有很多句子耐人寻味。请从文中画线句任选一句,自选角度赏析,并指出划线字的表达效果。(3分)
【示例】 句子:可他次日一大早就来到工地上了,拿着一快抹布,一点点地抹去搅拌机上的水泥灰;有些硬块抹不去,他就用指甲一点点地抠掉。
品析:因为一心想给养子一个惊喜,并希望通过“机器变新”让养子感到自己的能干,父亲极其努力地擦试搅拌机。“一点点地抹去”和“一点点地抠掉”形象地写出了父亲认真耐心的程序。
选( ),
3.联系上下文,分析文章第⑨段中父亲“涨红了脸”的原因。(4分)
4.下面是对文中父亲行为的两种理解,你更认同哪一种?请联系文章具体事例(至少两件),说出你的理由。(3分)
第一种:表现了父亲对养子深深的爱。
第二种:表现了父亲对获得自身尊严的渴望。
我认同( )种:
5.请说说文章标题“给儿子一个干净的后背”的深层含义是什么?(3分)
综合性学习。( 8 分)
2011年8月16日《人民日报》载:最近湖北某报报道,今年秋天,当地高一学生将不会在课本中读到鲁迅的《药》和《为了忘却的记念》。据了解,早在2004年开始,许多省的高中语文课本就减少了鲁迅作品的数量。中学课本里鲁迅作品减少再次引起了人们对于文学史研究、经典作品的传播与阐释、人文教学如何去技术化等问题的的议论和关注。为此,某班开展“我们如何看待鲁迅”的专题实践活动,你作为活动的负责人,请完成以下任务。
1.班上同学一致推举你去邀请语文老师来参加这次活动,到了语文老师的办公室,你将怎样邀请他?(2分)
2.班上有位同学读了鲁迅的《故事新编》后写了一个上联,请你结合《朝花夕拾》的内容拟出下联。(2分)
上联:《故事新编》编人生百态看世间万象;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迅是中国现代的一位“风流人物”,有同学搜集到了鲁迅的一些名言,问你下面这些名言反映了鲁迅的哪些精神?请你分别用四字词语概括。(任选两条写,2分)
名言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名言二: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名言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名言四: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名言五: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名言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名言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4.专家们围绕“语文教材改革删鲁迅名篇添武侠小说及网络作文是否合适”举行了一场辩论会。请你作为反方辩手参加辩论,要求针对正方的观点展开反驳,有理有据,有感染力,80字以内。(2分)
正方:合适,教育也要与时俱进,标新立异,鲁迅的文章有些过于难懂,有了些阅历的人才能略懂一二,对于孩子来说太过晦涩,也许过早接触会产生抵触情绪,适得其反。
反方:
名著阅读。( 4 分)
全宅子里,谁也不喜欢这位“好事情”,大家都用讥笑的口气说他;那个快乐的军人妻子,叫他“石灰鼻子”,彼得伯伯叫他“药剂师”和“巫师”,外祖父叫他“妖术师”、“危险人物”。
1.上面这段文字出自 ,作者是 。(2分)
2.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是谁?请概括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一件事。(2分)
根据提示默写。(小题1—3必做,小题4、5任选一题)(6 分)
1.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2. ,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
3.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中运用比喻把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诗句是:“ , 。”
4.《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运用典故写出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句子是 , 。”
5.望月往往能引发诗人的诗兴。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托付给明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