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在体会人生的过程中,我们欣赏了《童趣》中的明察秋há...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在体会人生的过程中,我们欣赏了《童趣》中的明察秋háo(   ),感受了生命因无数个第一次变得多姿多cǎi(     ),走进大自然,享受自然为我们绘就的一幅幅斑lán(   )的画卷。在对科学的探秘中,我们知晓了蝉比蝈蝈更胜一chóu(    )的原因。

 

(4分) 毫、彩、斓、筹 【解析】注意对常见的字词音形意考点进行针对性的认知。对多音字、形似字的字形要加以辨别。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作文(40分)

古往今来,春天无疑是文人墨客最钟情的季节。他们用生花妙笔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咏春佳作。

春天是丘迟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春天是白居易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春天有和煦的春风,拂去我们心头的焦虑;春天是孩子心中美丽的童话,演绎着七彩梦幻的故事;春天是激情的释放,是生命的复苏。当你身处逆境时,春天是你心中的理想和信念;当你坐在阳光照不到的角落时,春天是你渴望老师关爱的心声:当你孤寂时,春天是朋友之间的心心相印;当你面对愚昧时,春天是你对文明的向往……

请你以“我心中的春天”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说虎8分

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

然虎之食人者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

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注释,不啻:不止。

1.下列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人不啻倍也 / 则人之食虎也

B.然虎食人者不恒见 / 而虎皮人常寝处之

C.虎自其爪牙 / 有智与物而不能者也

D.一敌百 / 夫不能游堕事

2.翻译句子3分

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

3.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分

 

查看答案

五柳先生传12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②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3分

(1)或酒而招之(          )(2)造饮尽(           )

(3)颇示己(         )

2.将文中两个画线句译为现代汉语。3分

                                                                 

                                                                 

3.文中称五柳先生是“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由此可见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是怎样的?这种追求从我们已经学过的哪篇文章中也能得到证明?3分

4.在当今社会,许多人追求财富、高官、权力;各级政府也把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改善其生活质量作为工作重点。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两句话的理解,也可谈谈你的看法。3分

 

查看答案

河豚子(7分)

王任叔

他从别人口中得来了这一种常识,便决心走这一着算盘。  

他不知从什么地方讨来了一篮的河豚子,悄悄地拿向家中走来。一连三年的灾荒,所得的谷只能够作租;凭他独手支撑的一家五口,从去冬支撑到今岁二三月夜,已算是困难极了。现在也只好挨饥了!但是——怎样挨得下去呢?

这好似天使送礼物一般的喜悦,当一家人见到他拿来了一篮东西的时候。

孩子们都手舞足蹈地向前进去。

“爸爸,爸爸!什么东西呵!让我们吃哟!”

这么样的情景,真使他伤心泪落的了!

“吃!”他低低地答一声后,无限的恐怖!为孩子生命的恐怖,一齐怒潮般压上心头,喘不过气来。

他嘱咐妻子把河豚子煮熟来吃,自己托故外去一趟。他并不是自己不愿死,不吃河豚子,不过他不忍心见到一家人临死的惨状,所以暂时且为避开。

已过了午了,还不见他回来。孩子却早已绕着母亲要吃了。这同甘共苦的妻子,对于丈夫是非常敬爱,任何东西断不肯先给孩子尝吃的。

日车已驾到斜西,河豚子,还依然煮着。他归来了。他的足如踏在云上一般。他想象中一家尸体枕籍的惨状,真使他归来的力也衰了。

然而预备好的刀下舍生的决心,鼓起了他的勇气。早已见到孩子们炯炯的眼光在门外闪发着,过后,一阵欢迎归来的声音也听到了。

“怎么还没有死呢?”他想。

“爸爸!我们是等你了一同吃呀!”

“哦!”他知道了。

一桌上争争抢抢地吃着。久不得到鱼味的他的一家人,自然分外感到鲜甜。

吃好后,他到床上安安稳稳地睡着,静待这黑衣死神之降临。

但毕竟因煮烧多时,把河豚子的毒性消失了,一家人还是要安安稳稳地挨饿。

他一觉醒来,叹道:“真是求死也不得吗?”泪绽出在他的眼上了。 

那个绝望的男人买了一篮河豚子想毒死全家,可苦命的一家子却糊里糊涂没死成,明儿天一亮还得活生生挨饿。对于生命,失落是种悲哀,死亡更是一种悲哀,对于艰难困苦中的真爱与亲情,不能享受、不能回报只能亲手扼杀,是一种更深的悲哀,而失去了死亡与扼杀的权利呢?恐怕已超越了悲哀,化作人类苦难永恒的注脚了吧?

想象“他”托故外出之后的所作所为、所想所感写一段话。要求想象贴切,语言形象,有一定的心理描写。7分

 

查看答案

目 送(12分)

龙应台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1.文章题目为《目送》,除了写自己目送儿子华安第一天上小学,目送大学生的华安上公车,还写了哪几次目送?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2.“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处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2分)

3.分析下列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2分)                                                                                                                          

(2)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2分)

4.“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段话在文中两次出现,请联系全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