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2分)
①忍俊不禁( ) ②鞠躬尽瘁( )
③铤而走险( ) ④鲜为人知( )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在体会人生的过程中,我们欣赏了《童趣》中的明察秋háo( ),感受了生命因无数个第一次变得多姿多cǎi( ),走进大自然,享受自然为我们绘就的一幅幅斑lán( )的画卷。在对科学的探秘中,我们知晓了蝉比蝈蝈更胜一chóu( )的原因。
作文(40分)
古往今来,春天无疑是文人墨客最钟情的季节。他们用生花妙笔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咏春佳作。
春天是丘迟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春天是白居易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春天有和煦的春风,拂去我们心头的焦虑;春天是孩子心中美丽的童话,演绎着七彩梦幻的故事;春天是激情的释放,是生命的复苏。当你身处逆境时,春天是你心中的理想和信念;当你坐在阳光照不到的角落时,春天是你渴望老师关爱的心声:当你孤寂时,春天是朋友之间的心心相印;当你面对愚昧时,春天是你对文明的向往……
请你以“我心中的春天”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说虎8分
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
然虎之食人者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
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注释,不啻:不止。
1.下列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于人不啻倍也 / 则人之食于虎也 |
B.然虎之食人者不恒见 / 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 |
C.虎自用其爪牙 / 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 |
D.以一敌百 / 夫不能以游堕事 |
2.翻译句子3分
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
3.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分
五柳先生传12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②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3分
(1)或置酒而招之( )(2)造饮辄尽( )
(3)颇示己志( )
2.将文中两个画线句译为现代汉语。3分
①
②
3.文中称五柳先生是“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由此可见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是怎样的?这种追求从我们已经学过的哪篇文章中也能得到证明?3分
4.在当今社会,许多人追求财富、高官、权力;各级政府也把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改善其生活质量作为工作重点。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两句话的理解,也可谈谈你的看法。3分
河豚子(7分)
王任叔
他从别人口中得来了这一种常识,便决心走这一着算盘。
他不知从什么地方讨来了一篮的河豚子,悄悄地拿向家中走来。一连三年的灾荒,所得的谷只能够作租;凭他独手支撑的一家五口,从去冬支撑到今岁二三月夜,已算是困难极了。现在也只好挨饥了!但是——怎样挨得下去呢?
这好似天使送礼物一般的喜悦,当一家人见到他拿来了一篮东西的时候。
孩子们都手舞足蹈地向前进去。
“爸爸,爸爸!什么东西呵!让我们吃哟!”
这么样的情景,真使他伤心泪落的了!
“吃!”他低低地答一声后,无限的恐怖!为孩子生命的恐怖,一齐怒潮般压上心头,喘不过气来。
他嘱咐妻子把河豚子煮熟来吃,自己托故外去一趟。他并不是自己不愿死,不吃河豚子,不过他不忍心见到一家人临死的惨状,所以暂时且为避开。
已过了午了,还不见他回来。孩子却早已绕着母亲要吃了。这同甘共苦的妻子,对于丈夫是非常敬爱,任何东西断不肯先给孩子尝吃的。
日车已驾到斜西,河豚子,还依然煮着。他归来了。他的足如踏在云上一般。他想象中一家尸体枕籍的惨状,真使他归来的力也衰了。
然而预备好的刀下舍生的决心,鼓起了他的勇气。早已见到孩子们炯炯的眼光在门外闪发着,过后,一阵欢迎归来的声音也听到了。
“怎么还没有死呢?”他想。
“爸爸!我们是等你了一同吃呀!”
“哦!”他知道了。
一桌上争争抢抢地吃着。久不得到鱼味的他的一家人,自然分外感到鲜甜。
吃好后,他到床上安安稳稳地睡着,静待这黑衣死神之降临。
但毕竟因煮烧多时,把河豚子的毒性消失了,一家人还是要安安稳稳地挨饿。
他一觉醒来,叹道:“真是求死也不得吗?”泪绽出在他的眼上了。
那个绝望的男人买了一篮河豚子想毒死全家,可苦命的一家子却糊里糊涂没死成,明儿天一亮还得活生生挨饿。对于生命,失落是种悲哀,死亡更是一种悲哀,对于艰难困苦中的真爱与亲情,不能享受、不能回报只能亲手扼杀,是一种更深的悲哀,而失去了死亡与扼杀的权利呢?恐怕已超越了悲哀,化作人类苦难永恒的注脚了吧?
想象“他”托故外出之后的所作所为、所想所感写一段话。要求想象贴切,语言形象,有一定的心理描写。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