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废墟 余秋雨 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 废墟吞没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废墟 余秋雨

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

废墟吞没了我的企盼,我的记忆。片片瓦砾散落在荒草之间,断残的石柱在夕阳下站立,书中的记载,童年的幻想,全在废墟中殒灭。昔日的光荣成了嘲弄,创业的祖辈在寒风中声声咆哮。夜临了,什么没有见过的明月苦笑一下,躲进云层,投给废墟一片阴影。

但是,代代层累并不是历史。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辗碎凹凸。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营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一位朋友告诉我,一次,他走进一个著名的废墟,才一抬头,已是满目眼泪。这眼泪的成分非常复杂。是憎恨,是失落,又不完全是。废墟表现出固执,活像一个残疾了的悲剧英雄。废墟昭示着沧桑,让人偷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废墟是垂死老人发出的指令,使你不能不动容。

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拨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再过多少年,它还会化为泥土,完全融入大地。将融未融的阶段,便是废墟。母亲微笑着怂恿过儿子们的创造,又微笑着收纳了这种创造。母亲怕儿子们过于劳累,怕世界上过于拥塞。看到过秋天的飘飘黄叶吗?母亲怕它们冷,收入怀抱。没有黄叶就没有秋天,废墟就是建筑的黄叶。

  人们说,黄叶的意义在于哺育春天。我说,黄叶本身也是美。  

两位朋友在我面前争论。一位说,他最喜欢在疏星残月的夜间,在废墟间独行,或吟诗,或高唱,直到东方泛白;另一位说,有了对晨曦的期待,这种夜游便失之于矫揉。他的习惯,是趁着残月的微光,找一条小路悄然走回。

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了。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

当然,并非所有的废墟都值得留存。否则地球将会伤痕斑斑。废墟是古代派往现代的使节,经过历史君王的挑剔和筛选。废墟是祖辈曾经发动过的壮举,会聚着当时当地的力量和精粹。碎成粉的遗址也不是废墟,废墟中应有历史最强劲的韧带。废墟能提供破读的可能,废墟散发着让人流连盘桓的磁力。是的,废墟是一个磁场,一极古代,一极现代,心灵的罗盘在这里感应强烈。失去了磁力就失去了废墟的生命,它很快就会被人们淘汰。

并非所有的修缮都属于荒唐。小心翼翼地清理,不露痕迹地加固,再苦心设计,让它既保持原貌又便于观看。这种劳作,是对废墟的恩惠,全部劳作的终点,是使它更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废墟,一个人人都愿意凭吊的废墟。修缮,总意味着一定程度的损失。把损坏降到最低度,是一切真正的废墟修缮家的夙愿。也并非所有的重建都需要否定。如果连废墟也没有了,重建一个来实现现代人吞古纳今的宏志,那又何妨。但是,那只是现代建筑家的古典风格,沿用一个古名,出于幽默。黄鹤楼重建了,可以装电梯;阿房宫若重建,可以做宾馆;滕王阁若重建,可以辟商场。这与历史,干系不大。如果既有废墟,又要重建,那么,我建议,千万保留废墟,傍邻重建。在废墟上开推土机,让人心痛。

  不管是修缮还是重建,对废墟来说,要义在于保存。圆明园废墟是北京城最有历史感的文化遗迹之一,如果把它完全铲平,造一座崭新的圆明园,多么得不偿失。大清王朝不见了,熊熊火光不见了,民族的郁愤不见了,历史的感悟不见了,抹去了昨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的残梦。但是,收拾来的又不是前夜残梦,只是今日的游戏。  (有删减)

1.文章中说“前夜的残梦”,具体的含义是什么?(3分)

2.怎样理解文章开篇说“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4分)

3.“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辗碎凹凸。”结合文章,阐释这句话的含义(4分)

4.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废墟?(4分)

5.结合文章说说废墟在古今历史发展中有什么重要的意义?(5人)

 

1.前夜的残梦”指的是历史上曾经辉煌一时的建筑,也就是今天的废墟。 2.①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散文头两句开宗明义,阐明作者对废墟的矛盾心理。②诅咒是因为它“吞没了我的企盼,我的记忆”。一堆废墟把昔日所有的是非成败、辉煌灿烂一股脑地打成包,尘封在逝去的岁月中,感怀伤时,悲今悼古。③作者寄情废墟,因为“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废墟是资本,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④废墟是人生的起点,它装着真善美,也藏着假丑恶。人生不能没有废墟;文化不能没有废墟;历史更不能没有废墟。 3.①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废墟在历史车轮中的作用;②废墟是时间进程,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③废墟见证了时间和岁月!是废墟留下了他们的痕迹!④时间和岁月的见证者本就应该为后世留下一些沉思和念想! 4.①留存会聚着祖辈当时当地的力量和精粹的废墟。②修缮并让废墟既保持原貌又便于观看。③如果连废墟也没有了,可以重建一个来实现现代人吞古纳今的宏志。④既有废墟,又要重建,那么千万保留废墟,傍邻重建。 5.①废墟的留存,是现代人文明的象征,辉映着现代人的自信②废墟展示着一种美③废墟是历史哲学的素材④废墟还可以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语句含义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来理解即可。 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文章对废墟的描写来概括“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的原因即可。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来理解即可。 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文章对废墟的描写来概括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废墟即可。 5.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文章对废墟的描写来概括废墟在古今历史发展中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弄斧就要到班门

①班门弄斧,历来被用来批评到行家里手面前卖弄本领之人的不自量力。而现实生活中,弄斧者也确实畏葸不前,不敢到班门放手一搏。为什么?怕输。

②然而,时过境迁,在这个彰显个性的多元时代,一个人要想让自己早日脱颖而出,到班门弄斧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③先不论输赢之后的面子问题,单是敢于到行家里手面前挑战,就是一种胜利。弄斧到班门,其行为本身,就彰显着勇气。和行家里手较长短、分高下,没有一定的勇气是做不到的。这一点,先贤已经为我们做出表率。亚里士多德曾断言,质量不等的铁球从同一高度下落,大者先着地。对于这个百科全书式的权威人物的这一断言,几乎没人敢质疑。而伽利略,这个后来蜚声于世的科学家,就是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在世人的嘲笑声中,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论断,名扬四海。

④退一步说,就算是伽利略错了,他这种到班门弄斧的勇气,也同样令人钦佩。

⑤当然了,既然是较量,必定会有个输赢。那么,输了是不是一定很可怕呢?

⑥弄斧到班门,即使败下阵来,也不用担心。一方面,弄斧者可以从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争取早日成功。另一方面,弄斧者敢于质疑,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即使输了,也虽败犹荣,何况弄斧者本人与困难斗争的意志品质也得到了提升。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经济实力还比较弱,而美国早已是世界经济巨头。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怕输,就不和美国开展进出口贸易了。虽然我们在和美国的经济交锋中吃了不少亏,但也在一次次“交学费”之后认识到了自己的缺失,随之不断改进我们的管理和经营模式,提升了我们的经营和管理水平。

⑦古人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可见,弄斧到班门不一定会输。如果赢了,又会怎么样呢?

⑧赢了,就会极大地增强弄斧者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力争上游的热情,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功。当然,弄斧者如果因此而飘飘然,那恐怕就避不开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命运了。

⑨弄斧到班门,在勇气、意志品质、自信心等个方面对弄斧者的综合素质提升大有裨益。弄斧就要到班门!

1.结合文章说说作者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2.文章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3.文章第⑤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3分)

4.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文章的论证过程(3分)

 

查看答案

在横线上默写出古代诗文的原句。(12分)

1.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3.杜甫在《春望》中形容感极而泣,别离而恨的句子:

4. 黑云压城城欲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5.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_________,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范仲淹《岳阳楼记》)

6.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蓬侯骑,都护在燕然。

1.这首诗写出了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

问的情况,抒发了作者怎么的思想感情?

2.请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查看答案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上学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贾人怜其志,且恐鸿死而金无取偿也

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选自教科书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氏有一鸠,能人言,过于鹦鹉,甚慧,养之数年矣。日则飞翔于廊楹帘幕间,不远去,夕宿于笼,以避狸鼠。见僮婢有私持物及摘花者,必告其主人。

晋人于吴者,见之,愿以十金易焉。鸠觉其意,告主人曰:“我居此久,不忍去。公必欲市我他所,我且不食。”主人绐①之曰:“我友有欲观汝者,即携汝归耳。”至贾家,则舍之去。鸠竟不食,哀号告归。贾人怜其志,且恐鸿死而金无取偿也,遂捐金十之二,而以鸠还李氏。鸡乃食。

【注】①绐:哄骗。

1.下列各项中,对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能人言为:说

B.晋人于吴者贾:做买卖

C.则飞翔于廊楹帘幕间日:每天

D.公必欲我他所市:卖

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以”与文中画线句“愿十金易焉”中的“以”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属予作文记之

B.屠暴起,刀劈狼首

C.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D.必分人

3.下列各项中,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氏有一只鸠鸟非常聪明,每当它看到僮仆婢女中有私自拿东西或采摘花朵的情况,就一定报告它的主人。

B.当这只鸠鸟察觉有个晋国商人想用十金换它时,它用“我将不吃东西”来表达不忍离开主人的坚决态度。

C.主人哄骗鸠鸟说:“我有个朋友想要看看你,看了以后我马上就带你回家。”

D.由于鸠鸟始终不吃东西,那个晋国人同情怜悯它对主人忠贞不二的气节,于是捐助了十分之二的黄金,并把鸠鸟还给了李氏。回到李氏家后,鸡鸟才吃东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